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殷轶良:避免产业升级进入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10:25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殷轶良

  此次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已经波及到中国的实体经济。今年上半年全国已有6.7万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近日珠三角又有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这场经济危机还将继续导致中国企业出口环境的恶化,恐怕还会引发内地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生存下去?危机危机,有危必有机。机遇一是中央4万亿刺激内需,二是跨国公司“瘦身过冬”。中国企业应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实现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实现中国制造由质次价廉向优质高档的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中国企业要思考清楚下面几个问题,避免进入误区:

  一是要实现什么样的产业升级?是不是继续专注于制造环节,像富士康一样做代工龙头,以实现制造加工的产业升级?富士康建立了行业最快速的研发系统、供应链系统、快速爬坡的量产系统和全球交货系统,特别是低廉的成本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获得了定价权。但富士康不掌握销售终端,系统性风险相当大。代工行业的利润向来微薄,企业生命周期也非常短暂,能产生几个富士康这样的巨头呢?当然“制造富士康”对此心知肚明,正进行“科技富士康”的转型,还准备推出自主品牌。

  还是像德国企业一样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德国的机械制造企业一般是中小企业,却是很多细分行业的“小巨人”。它们始终专注于制造的某一个技术领域或某一个环节,在工业设计、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系统规划甚至物流服务领域,为客户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培训、调试、再制造、设备租赁与售后服务。创造高附加值的不再是制造环节甚至也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依附于产品背后的各种服务。

  但金融服务领域应该慎入。2007年不少企业靠炒股发了大财,但“不务正业”的美好时光已经结束了。即使是全球制造业的标杆GE,去年第三财季净盈利也下降了22%,主要原因是金融部门拖了后腿。中国企业应该引以为鉴。

  二是产业升级并不意味着要退出制造业。阿迪达斯等跨国公司之所以将制造业务外包,一是要利用中国便宜的人力资源和土地矿产资源,二是逃避发达国家严格的法律义务、环境监管和社会监督。但跨国公司的高附加值的研发、物流、销售等核心业务并没有外包出去,只是将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务分包出去了。中国企业的核心业务就是制造,怎么可能将制造外包出去?

  中国企业绝不能以为将制造外包出去,就完成产业升级了,就可以打造世界品牌了。某些消费品牌、休闲品牌可以将制造业务外包,但绝大部分中国企业不可能走这条路。我们必须看到,跨国公司在大量将制造业务外包的同时,也在大量的并购中国本土企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产业 升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