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付勤:心魔是熊振林藏在黑暗中的另一张面孔

  作者:付勤

  “杀了几个人?”“8个。”“为什么杀人?”“对社会不满。”“下一步打算做什么?”“再杀两个人。”

  杀人狂魔熊振林落网之后,与警方的一番问答令人不寒而栗。这个当地人眼中的“老实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对身边的人举起了锤子和铁叉,以残忍的手段杀死了8个人,其中有老人,孩子,智障者。

  潜逃到海南后,熊振林居然很快又折回湖北,一是因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二是因为“事情没做完,还要再杀几个”。他的逃亡路线清晰地画出了一个杀人犯的心路历程:惊慌失措——逃之夭夭——心存侥幸——铤而走险。手上已沾满血腥,依然对没能成功下手的前妻念念不忘,人性扭曲至此,已辩无可辩。

  婚姻破裂,没有生育,生意亏了,熊振林是一个失败者。这个失败者所面临的处境虽然难堪,却也并非绝境,然而狭窄的心胸以及潜藏的残暴,让他将所谓的“不满”无限放大,并发泄到无辜者身上,管他从前有没有过节一概残杀,那个嗜血的夜晚,他的双眼一定被疯狂的血色染红。

  魔由心生,传说中的魔鬼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魔鬼,悄悄藏在一些人心里。“心魔”这个词语,之所以会以“魔”的形态出现,是因为它能侵蚀人心,控制人的行为,让一个“老实人”突然撕下面具,露出狂暴、残忍、贪婪、嗜血的另一张面孔。这种变态的扭曲的欲望一旦爆发,往往会产生毁灭性的极端报复行为,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不安定因素。

  在熊振林之前,杀害同学的马加爵、袭击警察的杨佳、撞死学生的骆效记,都是这样的极端个例。他们因为个人生活的不顺,将整个世界都当成了假想敌,每当类似事件发生都会引发一系列反思,健全公众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更是“反思”中经常谈到的话题。如何让“反思”不再停留在纸面上,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熊振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