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桂芳
内需尚待拉动的时候,提一提“消费爱国论”,也并非全无道理。生活中还有蝴蝶效应呢,谁敢说我买的一个小玩意就不是提振经济的一份动力。这倒并非是爱国的门槛降低了,而是把潜在逻辑显性化而已。就譬如回家熬一锅热汤,是生存层面上的事情,但谁又能说无关情与爱?某种意义上说,买房爱国说,也不宜一棍子打死。
1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消息说,为支持楼市拉动内需,安徽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近日亲自对合肥市房地产市场展开调研,并当场掏腰包买下一套80多平米高层住宅。1月12日,合肥市规划局局长王爱华更是在当地某电视台一直播栏目中极力推销楼盘,并高喊 “买房就是爱国”的口号,引发网友热议。
买房爱国,当然不是王局长的“发明”。著名的赵晓教授早就郑重地把“买房”跟“爱国”等同起来;最新一期的《瞭望新闻周刊》上,韩保江、窦勇两先生的雄文《积极消费就是爱国》也很震撼人心;北京市政协委员甚至建议,“发动一场爱国消费、扩内需、救中国的运动”,让每个人、每个单位把一年的收入都进行消费……这些言论过后,批判飓风四起,客气的说是“胡扯”,不客气的直接贴上“脑残”的标签。其实,眼下的年代,消费者不是傻瓜,民众的智商尚不至于看到专家学者的旗子就俯首做了粉丝,这点是不需要担心的。
顺着“买房爱国”的路走下去,结论未必就是“不买房即不爱国”——而应该往上追溯:没有爱国的房子,哪有买爱国房的消费者?消费是买卖双方的事情,一个巴掌拍不响。“买房爱国说”不能只盯着消费者口袋里的银子,还得看看市场上的房子。一是质量好坏,二是价格高低。前者不大好说,后者还是可以相对比照的。说得有信心一点,2009是房地产价格调整年。这个“调整”是啥意思,就譬如中央要求房地产企业以“适当价格促销”,一切尽在不言中。
网友一针见血地说“现在买房、买股不可避免地将成为第一批烈士”,这话可能过于悲观,但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鼓吹“买房爱国”,而不对房地产商吆喝一声“降价爱国”,难免让人生疑。专家肯定不会不爱国,也比一般老百姓宽裕多了,既然如此,“你有钱,你先来”。我们见识了N年前,有专家一边叫嚣“几年内房价必然大降”,一边忙不迭地在上海等处囤房,也见识了太多自相矛盾的学术分裂。现在又怂恿大家去买房,万一大跌了,谁为银行按揭埋单?
房子是要买的,房市也是得支持的,祖国也是要热爱的,问题是要拉动内需,市场必须表达出足够的诚意,诚意几何,价格说话,服务说话。就譬如春运一样,不“开动脑筋”,道再多的歉,公众也未必领情——同理,价格上没有共克时艰的诚意,市场上没有尊重消费的氛围,数完钞票就翻脸,专家就是再煽情,消费者的银子也不会一激动就撒出去。毕竟,过好小日子,起码是和买房子一样的“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