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光远:信心之旅为中国率先复苏定政策基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4日07:52  东方早报

  作者:马光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将自己出席达沃斯论坛和访问欧洲看作一次信心之旅。的确,从温总理所到之处受到的关注和盛赞而言,温总理的欧洲之行的确给寒冬中的世界经济带来了亮光和温暖,带来了世界携手共进、共度时艰的信心。当然这种信心并不是期待中国可以用大把的钱挽救世界,如温总理清醒所言,中国并不能拯救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只是期待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发展,毕竟,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高达20%左右。

  温总理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将其信心之源归结于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稳健的金融市场体系、广阔的市场潜力,特别是政府坚决果断的决策。这些绝非虚妄之言,而完全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本身的基本“素描”和“写实”,也是支持中国率先复苏的经济和政治要件。

  不能否认,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国自身的优势,扭转颓势,实现率先复苏,无疑让世界、让中国的民众对政策抱有极大的期待。

  形势的确严峻,2008年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也都预示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发展进入了“盘整”阶段,但就中国经济本身的发展周期和特质而言,我们从来都不担心中国经济一蹶不振,陷入长期的衰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转型国家,在财政盈余巨大,居民储蓄丰厚,外汇储备充足,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和经济调控能力远高于欧美等国的情况下,如果让经济真正陷入衰退,除了归咎于公共政策的应对不当和失措,再没有任何别的理由。

  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奈在其名著《通向自由经济之路》中指出:在转型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实现向市场经济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我们同样看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迅疾的公共政策,实现经济复苏也是极其困难的。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强大而权威的政府,才可以集中力量,通过各种公共政策,熨平经济周期和危机冲击波。从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来看,无论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还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特别是立足民生的各项改革举措,更是抓住了中国经济深层矛盾的根源,使经济滑坡趋缓,2008年四季度6.8%的增长虽然远远逊色于2007年的增速,但也是政策效应逐步体现的结果。

  但应清醒看到,中国目前采取的政策措施,无论是力度还是速度,尚不能熨平致使各项指标下滑的外部因素。4万亿投资里,政府公共支出的数额只有1万亿元多一点,比例太小,在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由于不能提供商业盈利的持续性,任何寄希望于民间资本进入的梦想只能是乌托邦,即使降低门槛,短期内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这是必须清醒面对的事实。因此,如何从根子上解决财富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失衡,解决“国强而民不富”;如何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如何打破垄断让资源向民间倾斜,问题依然成堆,改革的难度非常之大。决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手法,更不能用“消费就是爱国”等口号来呼吁,正如温总理所言,群众是否消费,消费多少,不在口号,而在他手里有没有钱。在于用系统性、长期化的稳健改革打破垄断,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解决资源配置失衡。

  即将推出的8700亿元的医疗改革计划,有望通过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加上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教育改革和养老改革,这些措施必将让改革真正成为老百姓受益的帕累托改进,回归民生。而对于可能危及农民收入、攸关社会稳定的2000万农民工失业问题,我们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公共投资的力度,确保新增工作岗位,同时通过建立专门的培训基金,实施大规模的农民工、大学生培训计划,缓解就业压力,只有这些基础夯实了,率先复苏和结构转型才有真正的信心和保证。(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温家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