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党建军
G20伦敦峰会已经落幕,各国领导人纷纷对峰会的成果表示满意。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这是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转折点”;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几乎可以说实现了历史性的互相妥协”;原来扬言退出峰会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也表示,峰会的成果超出了原来的想象……
伦敦峰会不仅展示了各国的团结意愿,也在加强金融监管、注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等议题上达成了一致,向世界传递了信心,为未来应对金融危机确立了方向。
对G20自身而言,伦敦峰会也是一次历史性的成功。就在峰会召开前夕,各国的分歧仍然不断,失败阴影笼罩。现在看来,G20迈过了这道坎,也已经确定将召开下一次G20峰会。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不过,并不意味着它的前路会一帆风顺。不论是扩大发展中国家在IMF的投票权,还是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加强金融监管,均有待具体落实,各国之间为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博弈也不可避免,G20的前途仍然充满不确定因素。
伦敦峰会之所以能有目前的成果,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各方作出了妥协。未来的G20峰会,如果要想结出更丰硕的果实,同样需要各方的妥协。
在为伦敦峰会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G20也隐藏着种种缺陷。就成员国的代表性而言,G20不仅包括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而且包括主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突破了原来仅限于发达国家的G7的局限性;就经济总量而言,G20也超过了G7等机制,其GDP总和占全球的90%,贸易总量占全球的80%,人口总数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凭借如此实力,G20似乎应该能够担负起拯救世界经济的重任。然而,世界经济并非做加法这么简单,G20的代表性超过了G7,同时也意味着,其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性超过了G7;意味着其内部要达成一份共识,需要进行比G7更多的沟通、磋商和协调。
更值得注意的是,G20是一个全新的机制。1999年成立之后即长期遭到冷遇,去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才让其走出“冷宫”。它还不像G7那样,拥有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更不像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那样,拥有宪章和常设机构,明确规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它就是一个为解决问题而设立的应急磋商机制。
这样一个新生的机制,其生命还很脆弱,经受不起太激烈的冲突,也无力担负太重的责任。可以说,对G20而言,太高的期望和太多太急的目标,无异于“拔苗助长”,只能导致G20陷入冲突和分裂;若未来连续数次G20都无果而终,世界也将对G20失望。到那时,不排除G20会再度被打入“冷宫”。成立已有60年的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仍不时无能为力,才开了两次峰会的G20又怎么能成为当前金融危机的“救世主”呢?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来说,G20则不失为一个好舞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如果我们希望G20能够延续下去,日渐成熟,就应给予它成长的时间,而不是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