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铁路系统在胶济铁路的“顶牛”,成了日前媒体关注的焦点。
环保部于4月25日向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公司下达《督促履行通知书》,要求将处于“违法状态”的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在5月31日前停止使用。
“你公司逾期不履行,我部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作为典型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开。”环保部的“最后通牒”,口气之强硬,十分罕见。
铁路都运营了好几年,现在才让停,环保部早干嘛了?
事实上,环保部对胶济铁路的通牒从2009年8月起已经发出了3次。然而,在“停运大限”过去多日之后,这条繁忙的客运专线一直在正常运营。人们不禁要问,三道通牒为啥还管不住胶济铁路?
正如胶济铁路公司为自己辩解中所言:该工程是连接京沪铁路的繁忙干线,一旦停止使用、中断运输,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并使旅客出行受阻,影响社会稳定。
投资量大、涉及面广,这是许多重点工程的共同特点。正因如此,在立项环节、建设之初,假如能认真执行环评程序,就可以将环境损害减到最低;假如对环保没有足够重视,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估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工程不仅应该而且必须成为环境保护的模范。
胶济铁路该客运专线最终是否停运,如今仍是悬而未决。在等待最后结果的同时,其中的教训也值得深思。
从2009年至今的两年里,环保部门连发三次通牒,却为何不尽早利用法律手段,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无论对铁路,还是对环境,多拖一天,就多一天的损失。如果早些采取更为果断的措施,是不是比屡发通牒更为有效?
一条客运专线的命运,表面上看,是两个部门的“顶牛”,往深里究,是两种民生的取舍。
对百姓来说,便捷的交通是民生,优美的环境也是民生。严格说来,两者之间,没有轻重之分,只能互相兼顾。
有没有一个最终方案,既确保胶济铁路的正常运营,又补偿对环境的破坏?这考验着双方的气量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