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石川:动车追尾须从三方面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5日13:47  大洋网

  作者:王石川

  失控,脱轨,毁灭……“7·23”动车追尾事故多像一则充满时代隐喻的真实寓言?!在狂奔的动车上,乘客永远也无法预料下一刻将发生什么,也许安全到家,也许顷刻间车毁人亡,老人失去子女,父母失去孩子,孩子失去父母……

  最新数据显示,这起烈性事故已经造成35人死亡、192人受伤,并不包括失踪人员。失踪人员究竟有多少?天知道!

  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一切罪恶在事先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在当下,最当务之急当然是拯救生命,是抚慰沮丧而陷入黑暗的内心。除此之外,就是探明真相,不探明真相就无法将罪恶暴露于天下,也无法审判卑鄙的行为。其实,一定程度上说,权力与真相存在着紧张的对峙关系,民意虽然站在真相一边,但是由于门槛的预设、信息的不对称,欲获悉真相真是太难了。

  真相难寻,再难也得寻。不找到真相,责任人一定窃喜,死难者一定死不瞑目。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真相,除了国务院调查组之外,全国人大不妨介入,派去专业的人大代表亲临调查的每一个环节,有热情、懂行的公民也应该被允许参加。

  在此际,反刍“7·23”动车追尾事故,绝不能就事论事。近年来铁路事故不断,即便抛下眼前的这起动车事故,前不久发生的一系列京沪高铁事件,也促使人们关注铁路改革。正如日前

  人民日报刊文《铁路改革不妨从高铁开始》所称,“无论是对故障原因的讳莫如深,还是对列车应急服务的准备不足,抑或是对事后赔偿的断然拒绝,都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是长期缺乏市场竞争下“铁老大”养成的痼疾。”如果说高铁事件暴露出“铁老大”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那么此次动车惨剧以及此前一系列的铁路事故,比如震惊中外的胶济铁路事故,足以说明铁路改革再也不能拖了。

  说到改革,不能不提一则旧闻。在2008年两会上,大部制改革备受关注,但令不少人大失所望的是,铁道部并没有并入交通运输部,原因据说是按照目前政府的职能难以定位,只有在铁道部政府职能转变后,才可能合理调配整合,并入交通运输部。对此,一些政协委员颇有微词:“改革滞后,倒成了拒绝进一步改革的借口!”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笔者注:李君如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更是透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在获悉国务院要进行机构改革后,“从去年下半年,铁道部就到处做工作”,列举种种理由,以具有特殊性要求保留铁道部。李君如透露,最后还是今年的雪灾保住了铁道部。(见2008年3月13日《成都商报》)“雪灾保住了铁道部”,多像黑色幽默。今天,面对一系列事故,还有什么能保住铁道部?如果再不进行彻底的改革,何以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当然,放在宏大的现实语境中,此次动车事故只不过是粗放式发展的一抹剪影。一个细节不能不提,事故发生没有多久,相关部门急于清理现场,为何如此匆匆,是埋葬真相还是掩盖丑闻?一名两岁多的女孩被救出来,铁道部发言人丝毫不作省思,不自责清场太鲁莽,却简单称之为“奇迹”,多么颟顸与无情?被救女孩正是这个时代的意象,她在强大的推土机面前,偶然幸存,而权力话语掸掉手上的灰尘与血液,若无其事、举重若轻……

  “我们被放在这有如戏院的世界上,每个事件的起源和缘由却完全隐瞒不让我们知道,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智慧预见未来,也没有能力防止那些使我们不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发生。我们被悬挂在永恒的疑惧之中……”两百多年前,英国哲学家休谟如此感叹。今天的我们重温这句话,又如此共鸣。何以消除悬挂在我们头上的“永恒的疑惧”?以“7·23”动车追尾事故为契机,须进行三步深入的制度性反思,一是查明真相、严惩责任人;二是破除利益羁绊,推动铁路部门彻底改革;三是革除大干快上的粗鄙发展思维,回归到尊重人、保障公民尊严的轨道上。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