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评论
改革是最近舆论的最大热词,今天的改革已不同于30多年前,无论是改革的共识和路径,以及改革的难度都超乎想象。本报今天编发这组评论,意在告诉读者:改革如何改,怎么改,其实是第二位的问题,关键是有没有责任和魄力,以开放的理念和姿态,打破目前改革的僵局,重新凝聚改革的共识,形成二次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改革关键是要动真格
□马光远 (经济学博士)
近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事求是而言,《意见》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当下我国改革的关键领域时不我待的问题,比如,铁路体制的改革问题,民间投资进入金融、基础设施等垄断领域的问题,养老金的全国统筹问题,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方案问题等。《意见》强调的改革攻坚的一些原则,更是令人非常期待。
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文件,坊间普遍反应非常平淡,鲜有媒体对此进行深度的关注和评论,这的确值得深思和关注。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一些改革长期以来止步不前,年年列为重点,年年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民众对改革出现期望上的厌倦、失望和疲劳症。比如,对于民间投资进入垄断领域的问题,具体如何进入,何时进入,却一直没有任何切实有效的办法。其二,一些举措,依然没有脱离让民众支付成本的改革思维,改革不仅没有给民众带来利益,却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让其受损。其三,一些改革,既没有量化指标,也没有时间表,民众年复一年看到的,只是“继续深化”,“继续完善”,“进一步理顺”,“稳步推进”等一些操作性不强的东西。比如,收入分配改革,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今年要出总体方案,可是到了《意见》中,却软化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今年能否出台,又有了悬念。其四,一些领域的改革,与真正的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比如,金融改革,应该以开放的思路,而不是依然秉承由政府加强管理的思路,建立什么的金融国资委绝对是金融改革的重大倒退。其五,一些改革,缺乏民众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渠道,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关起门来少数人搞,民众缺乏对抗利益集团的途径,改革要么成了作秀,要么成了既得利益者之间划分利益的游戏,挫伤了民众对改革的热忱和积极性。其六,一些改革的方案,却由被改革者负责制定,比如,铁路体制改革方案,由铁道部负责,邮政体制改革,由工信部负责。而很显然,用刀子割自己的肉,难度是很大的。
的确,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难度越来越大,每走一步都很难,民众对改革的期望值和改革本身的进展有较大的落差。总之一句话,每年都听到要改革,然而,每年都停留在“深化”、“加快”、“研究”、“促进”、“完善”、“强化”、“抓紧”等没有任何硬约束的字眼上,这是极为可怕的。改革的民意基础越来越薄弱,改革的共识已经在逐渐破裂,这无疑是30多年来改革遇到的最大挑战。如果“改革”二字只停留在表面,不动真格,“改革”事实上就已经不复存在。
今天的改革已不同于30多年前,无论是改革的共识和路径,以及改革的难度都超乎想象。在今天,渐进式改革本身的天然弊端导致利益群体的分化,经济领域的深层改革更多指向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在缺乏一个整体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协调及谈判机制的情况下,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的阻力,而真正希望改革者却鲜有任何参与改革的机会,缺乏改革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承认改革的难度在增加,然而,如果藉此借口就不推动,就在改革上无所事事,则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会断送了改革。
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而言,如何改,怎么改,其实是第二位的问题,关键是有没有责任和魄力,以开放的理念和姿态,打破目前改革的僵局,重新凝聚改革的共识,形成二次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30年的改革成就之大已无需多言,但在改革过程中引发的问题已逐步显现。
特别是各级政府的行政权力与自由裁量权过大,造成腐败难遏而效率低下;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实业极端虚弱;大量民间资本脱实务虚,从炒房到炒蒜、炒字画期货,经济出现泡沫化趋势;实业缺乏资金,民间资本无处可去,这对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资金成本的急剧上涨令民间金融的危机在灰色地带中爆发。
这些年来,贫富差距随着经济发展越拉越大,但政府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并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基本的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保障极度缺乏,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民众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引发了社会矛盾。
在问题涌现之时,各界在本世纪初爆发式地开始呼吁顶层设计。有一种声音将日益涌现的问题归咎于市场化,为顶层设计填进了“大政府”的内涵。在这种声音的呼喊下,到处可见政府的身影。但货币超发、政府过度投资反而令情况变得更糟,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言,“政府干预市场使得市场在发挥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受到限制的情况没有完善,甚至有的时候出现了恶化的迹象”。然而,吴先生再道,顶层设计并不是一种新的概念,将其内涵理解为“大政府”更是一种误读。
各种矛盾激化的原因并不是政府不够“大”,而是政府太“大”———社会已然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对约束政府权力的呼声高涨。而最近的一系列新改革措施亦显示,身居顶层的执政者在有意识地改变“大政府”的状况。去年底,多位官员表示中央将放宽民间资本对铁路、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准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将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列入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并对多年未有突破的非公经济“新36条”给出时间表,强调在今年上半年须制订出实施细则……
现时社会与顶层对约束政府权力的共识正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这一共识将凝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改革的推进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的工作就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据《南方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