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 欣
中日关系“四十不惑”成为“四十而惑”,令世人不解。近来的风波并非偶发事件,而是中日关系恰好迎来百多年的历史逆转,这是中日同时致力于“大国化”进程中,中国全面掌控中日关系主导权的重大转折,也是东亚战后60年来面对的新变局。中日之间的矛盾实际上都是这个大转折中的相互碰撞,可以视为一个新的中日关系、新的东亚秩序逐渐形成中出现的“阵痛”。
回顾历史,从甲午海战至二战结束,日本主导中日关系。战后60多年来,这种关系在发生逆转。从新中国建立到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中国取得政治上的主导权。当时中国抗衡美苏两霸,并对日施以和平主义的宽恕与改造使之备受感动。同时,中国特立独行的政治发展道路及业绩,也让日本深感震撼。这些奠定了中国对中日关系的政治主导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在相互依存中居于主导地位,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占据上风,正在实现全面掌控中日关系主导权的重大转折。
近20年来,特别是近期中日关系发展不顺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日两国都在致力于“大国转型”,但双方的诉求与路径发生碰撞,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首先是经济上的“中进日退”。日本因经济走低而刺激政治心态失衡,加上“国强必霸”等固有思维作怪,不仅没有强化中日合作发展的积极意愿,反而对中国产生猜疑、防范等消极心态。
其次是政治上的“中上日下”。中国随发展政治开放度与民众参与度提高,涉及外交、中日关系等政策越来越受到民意强力制约。同时日本社会的消极保守化倾向滋长。这种保守化倾向在日本,虽然表现偏激的只有少数人,但其代表的社会思潮却越来越在日本各界得到认同或默许,日本媒体全面右转。这种深植根于日本社会土壤中的“消极保守型大国化”要求,与中国的“积极开放型大国化”实践发生冲突,不仅限于官方政治外交层面,对民间也有越来越多的侵蚀影响。
日本要否定二战历史结论,重新走向军事化,最大、最直接的对手是中国。日本能做的是丑化中国形象,造成中国威胁美国的舆论氛围,逼迫美国在接受中国大国化与容忍日本军事化之间作出选择,有时甚至不惜主动充当美国棋子。这里有三对矛盾纠缠:中日大国化的碰撞、中美全球化的博弈、中日美三国关系与世界及地区和平发展潮流的交融。但这种状态只是一种阶段性的“阵痛”,我们既不能因小失大,被“阵痛”迷惑而罔顾大局,也不可过于乐观,掉以轻心。
当年老一辈领导人的英明可归纳为四点:人民外交的理念、战略大局的视野、搁置争议的智慧和走向未来的胸怀。今天提出的新挑战,都可按上述四点对应。只是最近日本咄咄逼人,需要再加一条“面对冲突的勇气”。中国当前已具备主导东亚地区及中日关系大局的大国素质及能力,这是由中国的历史能动性、地缘包容性、综合国力以及面对冲突的勇气所决定的。中国责无旁贷。▲(作者是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日本政府7月7日宣布欲将钓鱼岛“国有化”,引发中国政府强烈抗议。9月10日,日本政府通过钓鱼岛“国有”方针;9月1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拨出20.5亿日元(约合1.66亿人民币)“购岛”,并签订“购岛”合同。中国官方和民间采取一系列强烈反制措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