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医患纠纷暴力化,治标要为治本赢空间

2013年10月28日03:20  南方都市报

  10月21日,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ICU病房发生一起医患冲突,该院ICU主任熊旭明被患者家属殴打致眼角受伤、脾脏破裂。10月25日,浙江温岭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护人员被一名持刀男子捅伤,其中1人已经抢救无效死亡。10月27日,江西南昌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护士被一歹徒劫持事件。连续发生的恶性袭医事件,让整个社会的目光再度紧紧聚焦医患纠纷这一问题上,也更让广大医护人员强烈地感到了一种集体性的不安全感。

  此前,从媒体报道的话语选择来看,在涉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时,其用语基本是比较中性的,一般会选择“医患纠纷”、“医患矛盾”这样的字眼。个中缘由或许颇为复杂,但恐怕这也恰恰代表了媒体判断的立场,即问题并非只能归咎某一方,甚至医院作为强势一方很可能应该负起更大责任。不过,随着连续数起医护人员被袭击事件的发生,舆论对于双方的同情指数有了微调,即对于医护人员的个体安危有了更多的关注。

  包括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的调查报告,以及更多描绘医生个体内心感触的文字,纷纷被刊于报端。加之作为监管职能部门的卫计委又出新规,要求每20张病床应该配设一名保安。整个社会舆论对于医患纠纷的看法正在重新梳理,有关问题本质的定义也开始倾向于“如何确保医生安全”这一点。

  医护人员的安全问题被重点突出,当然有赖于几起恶性事件的集中爆发,从而调动了舆论的驰援。但抛开嬗变的舆论立场本身不谈,在医患纠纷中,医生的安全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点不应该因为袭医事件是否发生而产生丝毫改变。这是因为,在一起具体的纠纷中,患者和医生都作为当事人,构成了一线的冲突者。假如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缓冲地带,医生护士背后尽管有着一个庞大的机构支持,但强弱地位却很容易在冲突的瞬间发生转化。从这里出发,一般性地将医生归为强者一方,而将患者归为弱势一方,也就显得过于粗糙和草率了。

  不过,强调医生的安全固然没错,但鉴于医生的安危主要受制于是否卷入冲突,所以医生的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与患者及其背后的家属相勾连的。换言之,医生的安危取决于如何处理医患纠纷,如果纠纷在处理中不断升级,那么医生的安全也就难以保障了。对此,卫计委的办法略显简单粗暴,试图以多配备保安的形式强化对医生的保护很可能只是其一厢情愿。这样的局面,很可能进一步刺激原本就想袭医的歹徒,迫使其使用更加突然和隐蔽的袭医方式。

  所以,即便从治标的角度出发,保障医护人员安全也决不可能依靠安保力量的增加,而是要从纠纷本身的规范化下手。事实上,医患矛盾永远不可能消失,但医患矛盾是否会升级为肢体冲突甚至是恶性杀人事件,两者之间尚有较长的缓冲地带。所谓的缓冲地带,即双方发生分歧之后,首要的肯定是调节,不可能直接爆发肢体冲突,所以投诉、调解机制就显得颇为重要。对于医院来说,遇到纠纷后给予更多的调解指示、渠道和途径,而不是缺乏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照和处理,就可能避免绝大部分冲突。

  当然了,在现有体制下,医疗事故的鉴定机构与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患者与医院直接的信息不对称,也更强化了双方间的不信任感。不过这样的体制之弊,恐非一时努力即可化解。再则,当“确保医护人员安全”成为一个问题时,解决的办法必须是立马有效的。此时讨论“治本之策”当然非常必要,但以“治标”的形式来保全医生的安危,则同样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治标需要为治本赢取时间和空间。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既希望国家用扩大医保范畴的方式来消除患者的治疗费用之忧,用确立医院的公益性来遏制医疗过程商业化的荼毒,也期待医院能够加强投诉、调解机制的建设,从而为纠纷的升级提供更长的缓冲地带。前者与后者,虽有治本与治标的区别,但在确保医生安全上,却都是重要的。

(原标题:[社论]避免医患纠纷暴力化,治标要为治本赢空间)

(编辑:SN09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曝陆川秦岚分手 男方要结婚女方不愿安定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