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刚:倾听宋彬彬道歉,维护改革共识

2014年01月14日08:00  东方早报

  宋彬彬(宋要武)这个名字,在“文革”中度过青春岁月的那一代人中耳熟能详。有关她的种种,并未因“文革”结束而终止。三十多年来,真真假假的传闻,各种愤怒和同情的声音,一直环绕着她,陪伴她从青丝到白头。

  如今,她,终于道歉了。据报道,1月12日,北师大女附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前身)“老三届”(1966-1968年)毕业的20多名学生与30多名老师、家属举行见面会。会上,“文革”爆发之初成为造反派领袖之一的宋彬彬与其他一些人向“文革”中受到伤害的校领导、师生道歉。

  为自己在“文革”中的罪错道歉,宋彬彬女士不是第一人,但她是继陈毅之子陈小鲁先生之后的第二个名人。我们相信,这是一种真诚、自觉的道歉,而不是出于外界和舆论的压力。

  有关“文革”,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有总体论定:“‘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那么该《决议》则为改革开放奠定了这一大政方针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可以说,没有《决议》所形成的共识,改革开放不会坚持到今天。

  《决议》厘清了领导者在“文革”中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而那些裹挟在历史洪流中具体的每一个“中人物”、“小人物”应该承当何种历史责任,不可能由《决议》面面俱到提及,况且也不符合当时凝聚改革共识、“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时代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中人物”、“小人物”可以自外于《决议》,无愧于道德与良知,无愧于子孙后代。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伤痛不时发作,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

  历史可不可以绕过去?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已经证明,对一个把自己的历史当成宗教一般信仰和看待的民族来说,历史是绕不过去的。国家的历史如此,个人的历史也是如此。不论是那些被冤杀的忠臣义士,还是那些活着的时候备获尊宠的逆子贰臣,无论历史如何曲折,随着时间的推移,固有的形格势禁一经突破,历史最终给了他们应有的位置和定评。宋彬彬女士道歉的举动,说明她是一个不愿绕开历史的人。

  宋彬彬女士的道歉,是对自己个人历史的负责之举。的确,二十四史里记载的多是王侯将相的兴替,对无职无权的宋彬彬来说,她可以不在乎那样的历史书写,但她不得不在乎民间历史书写者会怎样评价她在“文革”中的言行,否则她只能是一个人禽不分、毫不顾及生前身后名的“物质主义者”。人们可以同情地理解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状况下触犯为人底线的言行,但是不能容忍他对此毫无愧疚,认为理所当然。如果前者是被迫对一个人或少部分人的冒犯,那么后者则是对全人类的进攻。

  宋彬彬女士的道歉,也是对自己的家史负责。宋女士的父亲,是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赫赫战功的共和国元勋宋任穷上将,宋任穷上将这些开国元勋当年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自由、民主和幸福的生活。而宋女士在“文革”中的言行,是对上一辈人理想的背叛,是为“不肖”。在情理上,宋女士如果不对自己在“文革”爆发之初的作为进行深刻反思和道歉,则无法面对自己家族的荣耀,无法面对其父亲的革命史迹,她会终生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

  宋彬彬女士的道歉,也是对国家的未来负责。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大地真正发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年轻的一代已经成长为社会中坚,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里,在一些未必正确的历史知识蛊惑下,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过去的历史产生某些幻觉,其言行甚至背离了《决议》的精神。对这样的倾向如果不加注意,改革开放的历史共识很可能动摇。宋女士以历史事件当事人的身份道歉,有助于说明历史真相,是重要的警醒,是维护改革开放共识的努力。

  当年的热血青年,以其家国抱负,参与到“文革”中,在一个对错颠倒、乾坤倒持的世界干犯良知美德。事后,很多人虽然内心深藏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却选择了沉默。那些苍苍白发的老人,如今面对宋女士非常急迫的“再不道歉就没机会了”的呼告,不应无动于衷。三四十年的时间,可以使人忘掉具体的肉体之痛,可以改善窘迫的生存空间,但修复深埋于心底的精神创伤,还需要最后的一声“对不起”。如此方可心安理得,走完人生下半程。

(原标题:倾听宋彬彬道歉 维护改革共识)

(编辑:SN093)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南都:汤唯被骗与智商素质无关
  • 中青报:张艺谋被罚无关“父亲的尊严”
  • 新京报:香格里拉大火,有预见为何无防范
  • 人民日报:正视改革路上的“12306现象”
  • 法制晚报:委员配平板,真能节约150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