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2014:袁伟时

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对话新浪:改革需要和人民互动……

动画视频 : 被关进笼子的欲望

2013年是中国官员的禁令之年。禁令之手能否制约权力?

图片故事 : 中国公务员

公务员的一天,是怎样的一天?他们的生活,有多大区别?

付小为:“大”议题与“小”议题

2014年03月04日13:47  汉网-长江日报 微博

  从昨天开始,长达十一天的全国“两会”拉开序幕。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两会往往集中了中国当下最关心,以及最被关心的问题。当我们观察不同的媒体、视角以及议题时,既可以作出一个前瞻性的两会思考,也能够最深地触及我们的社会。    

  改革,尤其以经济改革、经济平稳前行为核心的发展问题始终是今天中国的主轴。早在十多天前,新华社一组《中国改革世界预期》的稿件,被解读为两会及今年的经济改革定调。其中,从经济改革路径、经济转型到城镇化,包括经济增速、就业在内的关键信息点都被加以着重关注。针对相对疲乏的国资、国企方面的改革,不仅汇集了公众、媒体的目光,也由于其攸关中国经济升级转型,而成为众多机构预测和注目的对象。

  如果说改革的议题过于宏大,那么热点预测则是对大议题的细分。不同的媒体推出了自己的热点议题。制度反腐、雾霾、人的城镇化、养老金、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业、二胎、公务员收入、高考、转基因等,问题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这些媒体各自罗列的热点,在民众关心的部分有着相当多的交集,另外一些热点,则既有对改革文本的提炼,也有新近热点议题的时间性延续。其中,如养老、医疗、雾霾在内的长期性话题,亦与代表委员关注的议题相交叠。

  事实上,随着传播途径、传播技术的发展,“两会”观察的视角已经远不止议题讨论、“设置”热点。过去的这几年,媒体从文本出炉后的后续解读,到前置性的议程介绍,再到请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讲述两会,前线报道传来的如“实名制”矿泉水这样的细节,可以看到,“两会”的组织细节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外界可以获知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信息流通的畅达度越来越高。这是以“两会”为代表的中国民主政治实践逐渐变化的结果,也是观察、关注政治实践的视角变化的结果。

  当我们谈论“两会”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此前,已经有媒体对过去几年来“两会”热词进行了梳理比较,不难看到,每一次“两会”议题,都与其彼时的社会紧密联系。排在今年前三位的热词分别是:社会保障、反腐倡廉、食品药品安全。我们时常说,“两会”是一年一次最大的参政议政实践,此时,我们的目光也当聚焦到最重大的问题。然而,每一个重大的议题,其实又是由“小”的话题组成。

  作为“大”议题的社会保障下,我们谈论养老、医疗,在食品药品安全之下,我们谈毒奶粉、读豆腐。我们谈中小企业的生存困难,就不能避开国企、国资的市场地位。看上去未必必然联系的“大”、“小”议题,终会找到交集。仔细看,虽然每年的热词多有变化并相互取代,但它们背后的“小”问题往往只是以另一个面貌落入下一轮讨论。在我看来,两会就是要找出这些“大”、“小”议题背后的关联,用一个个“小”议题的击破,解决大问题。

(原标题:“大”议题与“小”议题)

(编辑:SN09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两会排行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