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岚:中秋新“官俗”坚持就会蜕变

2014年09月08日14:42  法制晚报 收藏本文

  今年中秋节前,从中央到地方,狠刹公款送礼、严打节日腐败的一道道禁令密集出台。记者梳理发现,这已是中纪委两年来第6次发布“节日反腐令”,而部署的次数逐渐增多,时间也更为提前。截至今天上午,全国至少有28个省份在中秋节前发布了节礼禁令,“加大查处力度”、“及时通报典型案例”、“零容忍”等成了禁令中出现的高频词。

  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饼不同。

  看看今年的中秋月饼,凸显两大显著变化,一个是价格亲民的平价月饼热销,送礼用的豪华月饼则纷纷“隐身”;另一大变化是频频被吐槽的传统月饼“五仁君”遭遇“奇葩月饼”的集体挑战,什么韭菜馅的、老干妈馅的,真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就连俄罗斯美女也来凑热闹,在麻辣辣的火锅汤料里涮月饼,吃了个涕泪涟涟、花容失色。

  一方面是豪华月饼隐身、高端月饼滞销,另一方面是平民月饼、DIY月饼大行其道,这样的变化显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的反腐成效。不过也有不少人可能抱着这样的念头:吃月饼每年就这么一阵子,那么反腐倡廉风暴是不是也就刮上一阵子,只要不“顶风作案”,风头一过就能“恢复正常”呢?

  对此,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前不久推出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专访,冯老师也分析说:有些人把现在狠刹歪风看成“非常时期”,心想请客送礼这套先停停,过了这阵子再说。因此,应该思考如何把“非常”真正变为“正常”。那么把“非常的”变成“正常的”靠什么?靠的是制度。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坚持数年就正常了。

  的确,这就像是我们儿时写作业斜肩驼背、姿势不端正,被师长矫正后总觉得别扭、不舒服,可一旦坚持下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受益终身,就会明白当年坐姿的“不正常”和现在的“正常”。

  我们期待的,正是官场风气的拨乱反正,期待着反腐倡廉不是一场终将过去的风暴,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身边的空气。当权力最终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当清廉成为一种习惯,当“潜规则”、“暗箱操作”变成了极不正常的罕见情况,密集的“节日反腐令”也就可以功成身退。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中秋的月夜之下,人们一代代生息繁衍,变化的是口味,不变的则是对真诚、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当月饼褪去了近年来披上的奢侈化、土豪化、功利化、庸俗化的外衣,穿上的就是大家喜闻乐见、DIY的“平民外衣”。无论韭菜馅、老干妈馅的月饼您爱吃还是不爱吃,这种尝试本身所包含的,就是一种充满活力、充满个性的创新精神。

  月饼虽是传统食品,但也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不断改良的,在莲蓉、芝麻、豆沙等馅料“发扬光大”的同时,也没准儿某一款产自民间的“奇葩月饼”因为味道太好而载入史册,慢慢变成一种“新传统”。

  在发展中创新、在进步中摈弃,无论是过节的“民俗”还是政坛的“官俗”,都需要一份坚持、一种蜕变。

  本报评论员 庞岚

 

(编辑:SN171)

文章关键词: 月饼 中纪委 中秋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女生遇害因快播被封”纯属臆断
  • 京华时报:旭日旗T恤风波凸显立法缺失
  • 新京报:提高农村生比例,北大为什么能?
  • 新京报:用市场化改革破除政警煤贪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