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消极怠工“绑架”不了反腐

2014年09月14日09:49  中国青年报 收藏本文
某地一官员这样描述一些基层干部的“消极”: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彩。 某地一官员这样描述一些基层干部的“消极”: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彩。

  因为反腐推进,一些官员不作为、不干活怎么办?近日,王岐山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坦言,他也关注到这种现象,但他认为,与不作为相比,乱作为更亟待治理。

    我在基层调研的时候,也听到和看到过不作为的现象。某地一官员这样描述一些基层干部的“消极”: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彩。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对“八项规定”有抵触情绪,觉得执行太严,福利大为缩水,心理落差大;二,对反腐败有心理阻力,认为有点儿“官不聊生”了,觉得干事容易出事,混日子不干事反而没事;三,觉得现在花钱审批太麻烦,约束太多,那干脆就不干活了。

  因为部分官员对从严治官和反腐败有情绪,他们更愿意夸大和渲染基层干部的“消极怠工”,制造和设置阻力,以此干扰、绑架和要挟反腐者。对这种情绪自然不能视而不见,那应该如何看待反腐下的“消极怠工”呢?

  首先应该形成一个基本共识,不能任由这种情绪去“抹黑”反腐,好像是反腐制造了社会矛盾。“八项规定”和从严治官没有问题,反腐败更是获得了巨大的民意支持,在赢得民心中使人心回暖。民众对官员腐败深恶痛绝,已经到了不反腐就会危害到执政根基的危险地步。得民心者得天下,重拾那些流失的民心比什么都重要。

  在这个前提下再来看“消极怠工”。这种消极怠工不是反腐的“后遗症”,而是昔日机关官僚作风涣散和懒政的“后遗症”。不是现在管得太严了,而是过去管得太松了;不是现在财务要求太苛刻了,而是过去花钱太容易了;不是“八项规定”执行过头影响到正常福利了,而是很多福利本就不应该有。昔日的机关温床惯出了一些官员的毛病,治病过程就是一个去特权恢复常态的过程。从松到严,有一个心理调适过程,有些官员很快认清形势,迅速适应了“官员过紧日子”;而有些人还停留于对昔日“好日子”的留恋中,撒娇闹情绪,消极怠工混日子,摆脸色给人看。

  不必将这种情绪太当回事,等他们的心理调整过来,适应了“从严治官”的现实,并看到这一切制度化,意识到这不是针对哪个地区、哪个群体、哪个人,而是为官的常态,就会超越情绪而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反腐者不要被这种情绪所干扰,坚持强力反腐,那些被温床惯出来的毛病会渐渐治好的。

  当官没有特权是应该的,当官不做事却是绝不可以的。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治懒、治庸、治不作为会渐渐跟上。正如中央领导所称,当前主要问题是治乱作为,先把乱作为治了,再治不作为。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约束其别作恶,下一步是促使权力去做事、并把事做好。随着官员评价机制的完善,做事且能把事做好的,会受到奖励;而不做事混日子的,会被清退出官员和公务员队伍,那时候消极怠工就完全没有空间了。

 

(编辑:SN143)

文章关键词: 反腐 当官 不作为 乱作为 官不聊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扬子晚报:“为什么要上学”?“房娃”问得好
  • 南方日报:张继科这一脚踹没了什么
  • 中青报:谁说“养老没存百万免谈”
  • 人民日报:你若不勇敢 青春便老去
  • 环球时报:中国崛起搅动西方舆论的叛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