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轩:“24小时才立案”,误解仍待消除

2014年10月06日02:39  新京报 收藏本文

  ■ 来论

  近日,反映打拐题材的电影《亲爱的》正在热映,电影中一句“失踪超过24小时,警方才会立案”的台词引起热议。公安部刑侦局打拐办主任陈士渠澄清:儿童、少女失踪或走失,监护人或家长都应立即报案,警方接报后会在第一时间立案调查,不需要等24小时。

  公安机关及时澄清这个误解,对于家长及时报案、警方及时搜救十分必要。之前就有媒体报道称,银川一位母亲在6岁女儿走失后,等了24小时才去报警,因为她听说所有的失踪案件,都需要等超过24小时。可见,这种以讹传讹的危害着实不小。

  但实事求是地说,板子也不能全打在电影编剧“造谣”上,因为“失踪24小时才能立案”是很多基层公安机关长期以来执行的“规则”。即便是2009年、2011年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三令五申:儿童、少女失踪必须立即立案之后,全国各地也没有100%做到。比如,2011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机关的“深化‘打拐’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仍提到“我区打拐工作中仍然存在有些地方对疑似拐卖案件立案不及时”的问题。

  本着对公共言论负责的态度,也有必要指出:不能因为近几年公安机关执行了“儿童失踪立即立案”制度,就否认前些年“24小时才能立案”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儿童失踪的存量问题。电影《亲爱的》中张译饰演的失踪儿童家长,其原型人物名叫孙海洋,他已经苦苦寻子七年。2007年时他的孩子被拐走,虽然监控录像显示,是一名中年男子以一辆玩具车哄走了孩子,但因为当时“24小时才能立案”的规定,警方未能及时出动,丧失了寻找孩子的最佳时机。

  可以想见当时的“24小时才能立案”的机制,对于受害家庭造成的心理冲击,这些儿童遭拐卖的个案,经过口耳相传,极易在民众中形成“集体性的创伤记忆”。

  的确,这些年在“微博打拐”等事件之后,全社会对于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共识空前提升,公安机关也强化了“立即立案”机制,甚至还提出“儿童失踪案按命案侦破”的要求。但电影《亲爱的》中反映的多年以来积累下来的儿童被拐卖的存量问题,不会因此一笔勾销,还是需要公安机关拿出更大的诚意和决心。这是舆论在澄清电影中“24小时才能立案”的“误解”时,不能遗忘、回避的真问题。

  □徐明轩(法律工作者)

(原标题:“24小时才立案”,误解仍待消除)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立案 公安机关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党报批有些国家机关只升旗不降旗违反国旗法
  • @蒋丰:日本自卫队用“美人计”俘获宅男
  • 京华时报:“房叔”虽倒小官大贪难题未解
  • 新京报:“不必要收费点”该怎样“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