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飞:后选秀时代,好声音降温是必然

2014年10月09日07:35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谭 飞

  我昨天在首都体育馆,现场感受了第三季《中国好声音》总冠军决赛的热闹气氛。现场几家欢乐几家愁,欢笑与泪水交织,确实如同一场音乐盛宴,但相较第一季的大红大紫,本季《中国好声音》的关注度已有明显下降,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昨晚是冠军之夜。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音乐选秀类节目已经明显走在下坡路上。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整个音乐环境的恶化,唱片业基本死亡,音乐不再是社会娱乐层面最受瞩目的领域。关注度下降的另一原因,是现在娱乐活动种类繁多,选秀节目新鲜感欠奉,自然让观众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领域。不能忽略的是,选秀节目普遍诚信度不高,娱乐有余,公平公正不足,也让观众对选秀类节目好感度下降。从人才角度看,新人有限,选秀“回锅肉”处处可见,让观众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会降低观看欲望。

  从超女、快男到《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等,中国观众已经对电视选秀节目的套路了如指掌,有人点评说:无非是选手唱好歌,台上编好故事,评委演好戏,编导剪好片,把观众忽悠住就行。但现在的问题是,观众的口味已经越来越挑剔,那些假大空的煽情在网络时代也越来越难伪装成心灵鸡汤。于是,观众的收看热情越来越受到影响。对电视台来说,广告商需要高收视,需要观众的参与感、代入感,于是对节目的外围宣传炒作更加重视,对选手所谓的高人气更加着魔,反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本身。

  选秀在客观上降低了普通歌唱爱好者的成功门槛,在当年的确成就了一批草根音乐爱好者,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高考给70年代那些寒门学子的帮助。但选秀节目过多、过于同质化,以及新人选拔过于依赖选秀节目也让选秀在度过黄金十年后难免出现让不少人苛责的地方。

  展望“后选秀时代”,选秀不会消亡,但选秀节目应尽快出现正常的优胜劣汰,减少节目数量,优化节目质量;电视从业者要开发出更有时代特色的新型节目样态,让新人选拔方式更加多元化。

  无需否认,近几年的内地歌坛新星绝大多数都涌现于选秀舞台,这种造星机制的单一让选秀节目承担了不能承担之重。要让选秀节目焕发出第二春,就需要改变造星模式,让选秀节目更纯粹。可以借鉴韩国模式建造更多未来之星训练营,通过严格培训,从中发现新星,进而输送到各个渠道。不止选秀,也可先参演影视剧,参拍广告或先赴国外发展,总之,拓宽成才渠道,让明日之星在各条路上都拥有机会。让选秀本身不再过多承载“一夜成名”的虚妄欲望,而只成为健康娱乐产业的星路之一。

  千万别让选秀节目承载过多甚至娱乐至死,而是让它更有活力,更精彩,更轻松,才是选秀节目永葆生命力的不二法门。▲(作者是时代天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中国好声音》 选秀节目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今评媒:朝鲜给全世界出了道谜题?
  • @老鬼时评:物价局“嫌贵别点”是在耍流氓
  • 新京报:治理污染别等习大大批示后才“高度重视”
  • 环球时报:透过零乱传闻看朝鲜的逻辑
  • 京华时报:失联副市长郭宜品被抓的五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