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敏:该给“居家养老”上紧发条了

  昨日,有媒体报道了一起发生在浙江嘉兴的令人唏嘘的事: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儿子,给父母打电话时发现一直无人接听。儿子放心不下,从上海赶回嘉兴,发现双亲已去世多日。据推测,母亲患有老年痴呆,平时靠父亲照顾,可能是老父亲发生意外以后,老母亲失去了照顾,从而活活饿死在床上。(10月2日新华网)

  空巢老人独死家中的惨剧已不是第一次发生,每次都让人不忍卒睹,是家庭悲剧,也是社会之痛。老人的意外离世,提醒我们,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短板亟须尽快补足,该给居家养老上紧发条了。

  老龄化社会来势凶猛。《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到2013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其中空巢老年的数量占老年总人口的一半。未来,空巢老人比例预计将突破70%。不仅如此,无子女老人与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大幅增长。近日广州公布的2013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中,全市133万老年人中,独居老年人有11.23万、纯老家庭老人数达26.15万。

  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以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主。但是,从现在的实际来看,机构养老床位数量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口增加的需要。以广州为例,从2013年开始,每年增加的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量都在一万张左右,计划2015年达到5.6万张,但即使如此大的力度,每一千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也仅有40张。而社区养老模式还在实践探索中,未形成气候。因此,居家养老一直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事实上,早在2011年2月,民政部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出“9073”的养老方针,也反映出了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现状:90%家庭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

  可是,目前在居家养老的支持与配套上,却存在着比较大的短板。从1999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正式成为人口老龄型国家。老龄化问题引起国家重视,相继颁布《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措施,但是,现有扶持政策中过多倾斜于机构养老、社会养老,而对于更需要支持的居家养老关注不够。

  事实上,居家养老要真正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柱,不是一个家庭能够自己解决的事儿,而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条腿走路,创新养老模式,尽快补齐短板。

  其一,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父母与子女一同居住。比如,如果子女买房接父母同住,可在税收上进行减免。老人如愿意落户子女居住地,也应该给予政策保障。在假期上,应该给子女探视父母提供更多的方便。目前已有一些地方进行各种创新。南京日前就开全国先河,出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政策,对于子女在家照顾父母且符合某些条件的,政府给发“工资”,就是很好的尝试。

  其二,社区应发动社会组织,做好服务工作。比如,招募一些志愿者,对本社区的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如果每天都有人能上门探望一下独居的老人,或者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浙江嘉兴的这次两老人死亡的惨剧就不会发生。

  其三,子女要尽到照顾父母的责任。有的子女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常回家看看”,法律也要保障老人应有的权利。

  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应对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善老,考验制度设计的智慧,也考验政府责任的担当。

(原标题:该给“居家养老”上紧发条了)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养老 子女 父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扬子晚报:“为什么要上学”?“房娃”问得好
  • 人民日报:为好声音喝彩,为正能量点赞
  • 中青报:任何时候,爱国情怀都不应被边缘
  • 南方日报:张继科这一脚踹没了什么
  • 环球时报:不废除但减少死刑,中国做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