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不道德的“策划”背后,是当事人的百般纠结、无奈与心酸。
近日有网络媒体报道,四川省西充县某村200余位村民写“联名信”,欲驱离村里一位患有艾滋病的8岁男童坤坤。此事掀起轩然大波,甚至联合国为此发表声明关注,据悉,这可能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儿童基金会,单独为一名艾滋病儿童发表保护声明的一个先例。
但是,将舆论压力全部扣在这些村民的身上,其实并不公平。昨天的消息说,所谓联名信,其实是村民为了配合两名“好心的记者”的策划,希望这可怜的孩子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接受更好的治疗和教育。
以策划的形式引起社会对公益的关注,这种做法明显有违基本的道德伦理,它打着公益慈善的旗帜,却是对公益慈善的最大伤害。但也要看到的是,这种不道德行为的背后,是当事人的百般纠结、无奈与心酸。艾滋病患童遭遇民众联合签名“驱逐”的可能只有这一个,但现实中被冷漠,陷入救助困境的艾滋患者远不止一个。
村民的冷漠是无情的,因为无知,所以无情。他们愿意被“导演”,愿意在一纸“驱逐信”上签字按手印,不完全是他们心狠,而是一种夹杂着恐惧、无奈、冷漠的内心无助与茫然。坤坤家人的心狠,是无法承受的负担,是“万一传染给别的孩子”所要面对的无法担当的“责任”。在这些亲人和村民的集体冷漠无情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地职能部门知识传播的不到位,社会保障的不到位,温暖怀抱的不到位,甚至法治呵护的不到位。
在坤坤的成长经历里,他已经习惯了被歧视,被冷漠,被在别人眼里成为驱之不及的另类。他不知道自己还有着被人尊重、被人呵护的权利。旁人精心“策划”的这个联名信,给这个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命运转变,但改变艾滋男童命运,为何要靠“策划”?当地表示“正在研究一套综合方案帮助坤坤身心健康地生活”。问题是,之前当地政府为何没有及时介入解决此事,这背后,难道不是权力的集体失职与冷漠?
从坤坤的个案中,也暴露出一些特殊艾滋病患者的救助机制薄弱,专业人士指出,对于坤坤的情况,坤坤的爷爷申请把坤坤寄养在专业的服务机构效果会比较好。不过,目前国内类似的专业服务机构却是少之又少。
联合国的声明说,羞辱和歧视是我们在应对艾滋病战役中最大的敌人。然而坤坤的遭遇同时也告诉我们,政府和社会救助机制的缺位,使得艾滋病患者面对羞辱和歧视时,毫无自我保护能力,这才是最坏的结果。
□刘雪松(媒体人)
(原标题:改变艾滋男童命运为何要靠“策划”?)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