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宁
中国央行年内首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引起极大关注。美国、日本和欧盟之前先后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但中国一直是在利用定向降准这种小碎步“挑水”浇灌的方式。定向降准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是挡不住一系列关键经济数据连续下滑,比如PPI连续三年多同比环比下降,财税收入连续三年递降。这样下去,且不说“建设财政”好不好过,“吃饭财政”都可能会面临问题,公务人员和教师等群体的工资可是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要盘活用好存量资金。存量资金可以理解为基础货币,我国基础货币增量大体上有三个来源:储蓄、国际收支盈余,和财政投入(国债)。前两个是市场因素且下滑厉害,财政发债也有限度。因此,增大流动性只能更多地在存贷差上动脑筋,那就需要降准。笔者认为,不仅这次降准非常及时,接下来还要适时接着降。理由如下:
首先,PPI连续三年多“潜泳”,实在憋不住气了。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企业日子不好过,就业、资金吸纳、盈利和缴税都不乐观。而且PPI数据持续不振也导致税收连续下滑。当企业景气时,税收总是提前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目标任务,但现在可不是那么容易。
其次,虽然用定向宽松来“滴灌”能救活几颗苗,但能解普旱几何呢?有人担心,降准以后资金不一定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流向股市或楼市。其实,资金不管其流向何处,流进去必然还要流出来,最终是在经济系统各个元素间通过买卖关系实现交换,其间实体经济定将受益。另外,经济是一个系统,系统中每个个体都起作用,系统运转才能正常。因此光有“滴灌”不行,还得有普降甘霖。
第三,还有一些人人担忧,降准会使反映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进一步扩大。现在我们的比值已经是2,在世界上算高的了。但从来也没有明确指标告诉我们,这个比值究竟多高为宜。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重资产特征,且产品生产流动资金周转量也大,当然总资金占用大。我们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世界第一,在建或回收期长,使同样的M2有相对低的GDP产出率。这是现阶段我们与成熟经济体的区别,实属正常。
第四,政府一直要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息虽然可以引导利率下行,但远不如适度“量宽”效果好。资金越紧,企业从银行融资越难,进而不得不使用信托资金,甚至高利贷,那样影响更坏。
因此,既然时隔近三年后首次降准了,接下来就得接着适时地降。降几场透透的甘霖,让PPI喘口气,让企业们松口气。▲(作者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关键词: 资金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