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对生态高度敏感的大国,中国社会如今关于生态的议论,恐怕比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这方面的议论加起来还要多。中国的敏感以及讨论的热烈比任何发达国家也不逊色。
结果是,中国的生态问题本来就很严重,但社会的“零容忍”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问题的痛感。与此同时,这种痛感为我们向解决生态问题投入力量提供了强大的积极性,中国现在对生态的绝对投入和相对投入都在快速增长。
中国承诺在2030年之前尽快达到碳排放峰值,成为第一个做出上述承诺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涉及真金白银的决心,美国政府在同中国达成气候协议后,国会立刻表示反对,而中国社会却对政府的这一态度给予了支持。
中国决不是在生态保护上缺少努力或不作为的国家。然而由于这些成绩仍远未达到决定性或“有充分显示度”的水平,在我们继续奋斗的时候,谈论它们常被认为不合时宜。我们的意见是,既清醒认识问题又不忽略成绩,更有利于准确把握未来的方向,坚定保护生态的决心和信心。
一些人提出,中国为现有发展所付出的生态代价极其高昂,这使得发展得不偿失,用“失败”定义之可也。不能不说,这是情绪化的气话。世界对中国发展成就相对于生态损失的总体性评估是正面的,世界舆论对中国发展的真实打分很高,并且非常稳定,而对中国生态损失的看法则是变动的,见仁见智。
比如对中国雾霾的性质、它与发展的关系,中国治理它的难度究竟有多大等等,世界学术界均没有定论。
污染问题虽有不少全球性技术标准,但却缺少世界可比的评价方式。比如中国如果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我们的污染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但如果中国被看成一个发展中国家,那么中国又做得“相当不错”。
其实中国最可比的国家是印度。中国以目前的污染代价大体完成了工业化,印度的污染水平和中国差不多,有些方面比中国还严重,但印度的发电总量只是中国的1/5,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中国20年,百姓生活中的现代化元素都远远低于中国。
环境保护是多维度的社会工程,中国一二线城市大多完成了清除城市建设初期脏乱差的任务,城市变得清洁有序。这种情况正逐渐向三四线城市延伸。但中国农村的水污染和城市的大气污染仍是现实的存在。有能力解决前一个问题的中国社会,不应当被接下来的问题难倒。
舆论对雾霾等问题有些急躁,这完全可以理解,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急躁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益压力。但我们终究要清楚,急躁本身并不产生解决问题的手段,它有时也会对我们制定战略形成困扰。
中国并没有在保护生态问题上原地踏步。以全世界绝无仅有热度讨论这个问题的社会,并有一个被公认领导力极强的政府,怎么可能在我们最关心的方向上一事无成呢?尽管依然不时面对讨厌的雾霾,我们同样不应气馁,不可妄自菲薄,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雾霾,评价我们同它的斗争。
中国已是全球发展清洁能源最快的国家,各种环保宣传无处不在,逐渐深入人心。中国新通过的《环保法》被普遍认为“非常严厉”,这一切都在把中国的环保努力带出发展中国家的范畴。我们生活在一个污染形势不容乐观的国家,我们同时生活在环保大踏步前进的国家。我们没理由对依然存在的问题唉声叹气,我们和我们孩子的未来注定是光明的。▲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