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
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受益空间还很大
随着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最近20年里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个日益为众人所关注的话题是“国际秩序是否需要与时并进”。当今国际秩序的变迁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主张对国际秩序和体系进行改革,那么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如何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我认为中国是当今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但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且受益的空间还有很大。
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的讨论,尽管一些人只盯着中国与核心体系的摩擦、对抗,但不要忘记中国是现有体系非常重要的参与者、维护者、受益者,这是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也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福利。从过去一年出国不到一万人,到现在1亿多人;从改革开放之初人均GDP不到400美元,到现在将近8000美元;从过去处于较为边缘化的位置,到现在成为全球三分之二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各种数据都能表明中国在这个体系、在现有的秩序下受益很大。相信中国未来没有理由对前景产生动摇和破坏。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现有秩序不足、存在需要改造之处非常重要,要看到中国在其中的积极互动。
未来中国不仅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更应是倡导者
须承认现有国际体系存在令中国不太满意的地方。虽然中国是重要的参与者,但同时也要强调中国应当成为这个体系的重要改造者、改良者、建设者。有人说过去很多人想搭便车,这个话并非完全错误,但未来中国更多扮演的不仅是参与者、搭便车,而是倡导者,参与引导的角色。
为何会有这种变化?除了自身利益之外,中国如今已发现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在货币体系中的领导话语权、投票权远远不够,所以才会有亚投行、私募基金,即中国创设的元素。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考虑到金融是全球发展的龙头、命脉,中国对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有新要求,这是现实带来的问题,未来可能会有博弈。
第二,中国和现有的国际海洋体系、国际法体系存在一些“摩擦”。特别是中国在东、南方向跟海洋国家之间以及跟原有强国之间出现很多烦恼。传统上,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陆上大国,对于海洋权益不是特别重视,对我们广袤的海洋国土照料很少。随着国力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开始向海洋进发,但是很显然,现有国际体系、海洋法体系并不完全适合新兴国家的需要。
我们看看那些不太被争议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或者很多传统的老牌西方大国,他们当时的海外领域远远多出国土。殖民地时代使他们从中受益很多,但今天他们批评的重点是说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崛起国家开始向海洋扩张了。其实仔细想想,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与菲律宾、越南之间的矛盾,部分原因是国际海洋法体系有很多不合理的,相当模糊的地方。而对中国来说,现在要做的是如何维持国家的周边合作稳定,同时又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维护、保障自己应有海洋权利。我觉得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现有国际体系有其不足之处。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对这个体系的改造,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世界应朝着共享安全的道路前行
中国和国际体系的磨合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也不是零合式的,很有可能是中长期的历史进程,是国际制度在21世纪的一次重大变迁。
中国和国际体系的这种互相利用,互相磨合,是一个互动过程。特别是与主要的领导国、霸权国之间关系的再磨合,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的预想是,从上世纪世界吸取了一个很大的教训——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核武器的诞生,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遗产,它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新的动力或者新的观念,共享安全。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只有这么多资源,如果大家都用一战、二战的方式和核武器的逻辑参与资源竞争,这个时代对于任何人,包括大国本身都是毁灭性的,所以两次世界大战和核武器诞生,使得共享安全,而不是零合安全变得可能,变成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努力寻找的方向,虽然这个方向很难。
国际领域斗争非常激烈,有时甚至非常诡异,我认为回归这个主题就是看20世纪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发展可能会沿着不太一样的轨迹,我不敢说一定没有战争,但我认为至少不会发生两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大规模战争。
今天的世界政治变得复杂、多元,包括国际体系的领导者、重大参与者,都不得不进行全方位思考,希望未来世界是沿着共享安全、共享和平、共享发展的方向,而不是零合的、对抗的,尤其不应是短时间爆发战争的方式。各方应该本着努力解决问题的精神,努力探索空间,令我们的新世界在共享安全方向上进一步往前走,使得还存在着冷战和热战的思维或者可能性再下降一点,减少一点。▲(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本文是作者在近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共享安全: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由胡锦洋整理而成)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