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专题 > 正文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中原崛起研究课题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04:4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中原崛起的提出,反映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中原崛起目标的设定和基本思路的确立,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实现中原崛起,与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不谋而合实践证明,只要从省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就能实现中原崛起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意识,善于捕捉和用好宏观调控中的发展机遇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统计资料表明,我省在去年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上半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3975.3亿元,同比增长13.9%,为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41.9亿元,首次在上半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2.4%,高于全国平均增幅4.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4.5%,是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并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等主要质量和效益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数字是枯燥的,又是鲜活的。数字背后,蕴涵的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所激发出的巨大凝聚力、创造力和社会推动力;彰显的是全省上下坚持求真务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如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指出的:“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思路符合河南实际,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回顾过去,中原崛起蓝图的绘就和已经取得的进展,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经验弥足可贵;展望未来,实现中原崛起的历程,充满诱惑和挑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矛盾。我们应当积极响应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的号召,“从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从河南9600万人民的期望和要求出发”,继续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破解难题,乘势而上,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中原崛起蓝图的绘就和已经取得的进展,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

  中原崛起的提出,反映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纵观河南的历史,呈现出辉煌——衰落——重新崛起的轨迹和走向。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曾有过长期的辉煌历史,北宋之前,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以后,由于战乱和灾荒,河南逐渐衰落下来,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了全国最贫穷落后的省份之一。1949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有50.3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9%,排在全国20位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一直在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不懈地奋斗着,河南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先进省份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河南经济总量已连续7年居中西部地区首位,人均GDP在12年间前移了10个位次。国家做出发展西部和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之后,河南上上下下感到了一种压力和危机:如果不加速发展,就会被别的省份超过。去年7月召开的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规划了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向全省人民发出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号召,顺应了河南历史发展的大势,反映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中原崛起目标的设定和基本思路的确立,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实现中原崛起,是惠及近一亿人口、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的系统工程。在近半年的时间里,省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实现“中原崛起”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测算,对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反复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讨论。从崛起的途径看,主要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历史性任务;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群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发展布局看,主要是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规划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和豫东黄淮的经济发展,以及县域经济和重点县市的发展。还提出了扩大内需、深化改革、东引西进、扩大就业、人才强省、协调发展等战略举措。这些规划和战略举措,集中了省内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智慧,符合省情,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尽管河南与同处于中西部的一些省份相比,基础和条件并不差,近年发展势头也更为强劲,但河南没有提“冒进”的、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没有和其他省份“攀比”小康的“提前量”。而是把中原崛起的核心指标锁定在到2020年人均GDP3000美元,即达到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这一目标,未来18年河南GDP年均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1.3~1.4个百分点,达到8.5%~8.6%。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这个目标可以实现。1991年~2000年,河南年均增长11.5%,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从1993年到200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10.5%,河南年增12.9%,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看,河南仍可能具有较长时间的经济高增长期,能够保持近年来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取得比全国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中原崛起,与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不谋而合,反映了我国协调区域发展的总趋势。我国从“七五”计划开始,正式使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划分。“九五”初期,一些学者根据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走势,提出了要谨防“中部塌陷”的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的定位和走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根据统计资料,2001年~2003年,西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8%、20.3%、21.3%,呈提高趋势,中部分别为22.3%、22.2%、21.6%,呈下降趋势;2001年~2003年,东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0.5%、71.2%、72.5%,一路走高,中部的比重分别为18.2%、17.8%、17.0%,一路下滑。“东西夹击”下的“中部塌陷”不言自明。这与中部作为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连接中轴地位极不相符,不利于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温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表明中央已经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针确定了下来。无论是区位、资源、人口数量、经济总量,河南在中部棋盘中都举足轻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内在地要求实现中原崛起。而河南较早地提出中原崛起的目标和基本思路,恰恰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要求。实践证明,只要从省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就能实现中原崛起。一年来,我们在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实行“双轮驱动”。一是调整结构。通过加快工业化,调整产品、产业结构,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提升工业发展的档次,同时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来,成为工业劳动力;通过加快城镇化,调整城乡结构,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品位,把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提高河南城镇化整体水平;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的集约化程度,在大量转移农业人口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二是创新体制。做到“四管齐下”,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中原崛起提供制度保障。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总量控制、调整结构,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这些成就,有目共睹,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既定目标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创造美好未来的勇气和热情。认清形势,正视困难,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意识

  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努力保持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在工作的指导上,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意识,进一步奏响加快发展主旋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正视差距和困难,减缓经济增长中“前高后低”的压力。上半年,尽管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都有较为理想的结果,但与先进省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国内生产总值,我省增长13.9%,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增长都在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我省增长22.4%,而内蒙古增长39.2%、安徽26.5%、江西26.1%、湖南24.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我省增长43.9%,而内蒙古增长69.0%、河北51.0%、陕西46.6%。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譬如,进一步发展遇到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今年以来,全省金融机构贷款增量逐月下滑,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少增608.54亿元,贷款增速只有2.3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8位,为近十年来同期最低点。6月底,河南省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641亿元,增加154亿元,少增609亿元,新增贷款占全国新增贷款的1%。1~6月份,新增贷款的存贷比全国为1.54∶1、河南省为4.31∶1。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在建重点项目、结构调整项目也得不到贷款支持,导致投资增速回落过猛。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同比仅增长19.6%,增幅比一季度回落53.8个百分点。另外,土地使用规模减少、煤电油运紧张、产成品资金占用量增加等,都对经济增长极为不利,增加了今年经济增长中“前高后低”的压力。另外,我省重大刑事案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不少工作还存在诸多环节疏漏,没有很好落到实处,各地工作存在不平衡现象,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任务重要而紧迫。所以,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继续实施“四管齐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科技的杠杆作用、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依靠内涵求发展的路子。倍加珍惜并努力保持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坚持求真务实,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通过积极的工作,尽可能减缓今年经济增长中“前高后低”的压力,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正确对待和处理调控与发展的关系,把握宏观调控中的发展机遇。应当明确,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宏观调控并不是全面紧缩,而是结构调整,并不是简单地压掉一些项目,而是有保有压、有冷有热、有抑有扬。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基本着眼点,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机遇,继续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保持下半年我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因此,各地贯彻宏观调控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应是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施策,该控制的坚决控制,该支持的坚决支持,不搞“一刀切”。在工作中,我们既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及时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又要充分认识并积极把握宏观调控给河南带来的机遇。一是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的机遇。当前世界经济正进入上升周期,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大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我们对外开放的条件更加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的力度,创优环境,争夺沿海地区的资金、项目向内地转移的“落地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选择一些大项目、大企业引入河南,提高全省对外开放水平。二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坚持有保有压,遏制一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当前一些工业企业购销倒挂现象突出,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下游产品价格回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苦练内功,强化降低成本的能力,才有可能立足。这就为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压力和动力。三是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的机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我们要抓住时机,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畜牧饲养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要努力加快国家重点支持、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交通、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并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建设规划,确保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总之,在宏观调控面前,一定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不仅要看到考验,更要看到机遇。要善于捕捉和用好机遇,力争有更大的作为。进一步奏响加快发展主旋律,把求真务实的要求落到实处

  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思路符合河南实际,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在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奏响加快发展主旋律,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强化“五项制度”,做到“六个减少”。即强化工作责任制、重大事项领导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减少会议,减少文件,减少临时性领导机构,减少领导同志参加事务性活动,减少检查、评比活动,减少领导同志下基层时当地陪同人员。就加快发展来说,还应当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快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监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务求取得实效。优化产业结构,为河南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要保持河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把优化产业结构当作今后若干年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是增强河南产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国内竞争力,使河南产业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内外需求结构转换的要求,为河南优势主导产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创造需求,满足需求。着力通过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河南产业布局的优化。在发展工业制造业时,要注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自身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又要正确把握全国乃至全球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前沿,从而选定本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和关联度大的若干支柱产业。实施名牌和大企业(集团)带动战略,提升河南制造业工业品竞争力。要结合制造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高新技术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争取培育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名牌产品群。规模化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流?熏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竞争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抓紧培育和发展一批带动性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为做大做强河南现代制造业创造条件。现代经济发展愈来愈表明,经济愈发展,各种产业之间的关系愈密切,关联度愈大。制造业的大发展为其他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样,现代制造业要获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关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尽快形成与河南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制造业高地建设相适应、相促进的现代物流体系,为河南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快速增长。目前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很强,所以,高度重视投资问题,确保投资力度不减,也是求实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投资很大程度上仍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同时,投资结构不优、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在新形势下,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一是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及时发布相关行业市场供求和在建能力的信息,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二是进一步放宽社会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以多种方式参与重点建设;加强投资规划和引导,以投资结构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要以工业化为核心,突出产业发展这一主题。要以产业发展为龙头,统筹安排好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带动其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力度。着重配合县乡公路改造、小城镇建设,搞好乡村的规划布局,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实体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促进消费快速增长,增强拉动经济作用。较之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强劲、更节约能源、具有可持续性。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增长0.2%;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增长0.8%。所以,应将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实行消费拉动,扩大消费需求,以消费带动有效益的投资增长。要以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和促进消费结构转换升级以及启动农村市场为重点,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全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规范消费市场,稳定市场物价,拓展消费信贷领域。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妥善解决城市特殊困难家庭的住房、子女就学和医疗等问题,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水平。还应加强市场监管,净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鼓励人们健康消费、快乐消费、科学合理消费;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对新出现的一些消费领域和项目,加以整治是必要的,但要管好,不要管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按照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要切实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继续按照“十五”规划确定的结构调整方向,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组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服务业。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区结构,避免每个地区都形成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制定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能效标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要加强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培育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特别注重突破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的综合整治技术,开发资源高效勘查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要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引导企业确立突出核心竞争力、突出主业、突出整体优势的发展战略,扭转企业盲目扩张、盲目实行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全面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持之以恒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成本核算,降低物耗和能耗,要在原料、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置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指标。

  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监测,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做到求真务实,前提之一是吃透情况,了解动向,正确决策。为此,要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监测,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分析。一是加强进度分析。完善经常性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及时总结分析月份、季度、半年及全年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走势,为省委、省政府掌握经济运行情况、实施经济调节提供依据。二是加强专题分析。围绕我省大项目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扩大招商引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三是加强比较分析。把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比较、分析、研究,对比发现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加强同周边省份的比较分析,正确判断我省在全国的发展水平和态势,找准差距,借鉴经验。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一是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监测,对经济可能出现的大的波动搞好预测。我省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深层次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变数和不可控制因素增多,因此,要综合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监测,适时适当调整工作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发展平稳上升的态势。二是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的监测。要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对影响我省经济运行的主要经济指标实施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三是加强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监测。要密切监测GDP、外贸依存度、居民消费水平等系列指标变动情况,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密切监测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动情况,保持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密切监测经济发展过程和结果能否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保持经济增长的平衡性;密切监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各项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保持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密切监测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程度等指标变动情况,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密切监测资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的变化,保持经济增长的潜能和后劲。加强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对经济发展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把对经济发展事前、事中和事后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把调控寓于日常经济管理中,努力做到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发,把经济运行可能产生的波动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要注重支持决策的信息系统建设,建设相关的经济分析模型。另一方面要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建立行政许可统一办理、联合办理和集中办理制度,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不断增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能力。⑦3

  相关专题:奋力实现中原崛起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