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有时颇得人缘但多数被搁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14:41 外滩画报 | |||||||||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候选人 朱崇科/发自新加坡 和前些时日沸沸扬扬、气势逼人的欧洲杯相比,奥运会之于新加坡观众似乎更像是时效性较强的二奶——有些时候颇 得人缘但多数被搁置。 尽管早在奥运会开幕前20天左右,官方电视台就不断进行着倒计时的广告提醒,但实
关心奥运的人们多数是一些年龄比较大抑或时间比较充裕的伯父或祖父级人马,在茶肆和咖啡店里,往往可以看见他 们边悠闲地聊天,边将奥运与咖啡或冷饮一起搅拌、品尝。年轻一族或上班族则多数是通过网站纵观。 最忙碌的倒是新闻工作者(还有主管官员),无论报纸(如《联合早报》等)还是新加坡的各大电视台(官方英文电 视台Channel5,中文台channel5、channelU)都特辟了奥运特别栏目。要知道,在步履匆匆、节奏 飞快的新加坡,要让不得不为三餐打拼的务实又谨慎的新加坡人关注国际事务其实并不容易。 他们非常关注他们本国选手参加的寥寥可数的几个项目。在他们看来,无论如何,他们都倡导着自己对奥运的积极参 与精神;同时,他们更加关注他们可能夺牌的项目。在这个弹丸之地的岛国上,其实涌动着不小的野心:夺牌不仅仅是向世人 展示新加坡人小志气大的爆发力,同时也凝聚着300万岛国人不可小觑的向心力。 或许最令人感叹的是中国国球——乒乓球上的较量,当来自中国入籍新加坡的李佳薇击败二号种子王楠后,各种反应 令人觉得趣味盎然。毋庸讳言,对于官方报纸和电视而言,这自然是不容放过的头条新闻——李的过关斩将和命悬一线自然又 唤起了新加坡人夺牌的梦想、集体荣誉感和意识形态建构。 比较令人关注的是一些新加坡新移民(来自中国后成为新公民)对比赛的体味,很多时候他们对中国的奥运前途的情 感维系可能远远超过了新加坡。当政治上的效忠与文化感情冲突时,他们的喜忧参半、左右犹疑可能就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 说新加坡对奥运的反应,不容忽略的是在新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的态度与热情。很大程度上,他们构成了数目可观的 遥远的啦啦队,感情上支持中国队似乎是毫无例外的,但理性探讨起来,他们对乒乓球海外兵团对中国老大地位的冲击却有着 不同的认知。有些人认为中国可以借此反思自我的缺陷,为什么是中国人自己分化并构成了强大的海外抵抗兵团?而另一些人 则觉得我们有理由向这些在海外苦苦奋斗的运动员致敬,正是他们不但阐释着奥林匹克精神,而且从另一个层面激起了中国人 的斗志并继续前进。 当然,其实细细追究新加坡人看奥运中蕴含的本土情怀,新加坡人对内外的分别还是了然于胸的。表面上看,李佳薇 手持的是新加坡护照,但是,也有相当保守的新加坡人认为他们并不拥有充分的新加坡性,因为他们还是外来人才。 从此意义上讲,我们中国人似乎更应该借此明白,新加坡其实远非我们一厢情愿的同文同种的最亲近国家,理性一点 看,他们只是黄皮肤的白种人(英文是雷打不动的第一语言),是有着强烈政治主体性的“香蕉人”。 在看奥运的时候,他们有着强烈的新加坡政治认同,在中新两国之间出现摩擦的时候,他们捍卫自己利益的迫切也难 免不喷薄而出。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