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小帅 身处“禁”与“解”的命运之中(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16:56 时代人物周报 | ||||||||
在大众的道德取向里寻找个性 王小帅的作品似乎总被一种“绝望”的气息笼罩,《冬春的日子》是对爱情的绝望,《极度寒冷》是对艺术的绝望,《十七岁的单车》是对城市梦想的绝望,而《二弟》则是对
1989年,王小帅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当进北京电影制片厂无望时,他于1991年去了福建电影制片厂。在福建电影制片厂呆的短短两年时间里,热情饱满的王小帅一气创作了五个剧本,这让电影厂的老编剧都很惊讶。可是这么多剧本,却没有一个投拍,厂领导的意思是大学毕业生起码要等五年以上,才能有机会独立拍片。这让想拍片的王小帅的精神几乎崩溃,为了控制情绪,他甚至在自己宿舍的墙上写下了“镇静”两个字。 由于没有电影可拍,郁闷之极的王小帅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便回京了,并于1993年自筹资金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没有厂标的独立电影《冬春的日子》。这部黑白影片描绘了一对画家夫妇的精神状态,以及在经历了某种巨大伤害之后的自我放逐。王小帅用极其节制的方式,表现了与自己有着某种共性的压抑和孤独感。同时,在电影《极度寒冷》里,我们也能看到他对角色注射了与自己相似的“基因”。在影片里,齐雷是一个不肯随波逐流的行为艺术家,他是一个内里渴望得到人类情感,可又疏远人类的复杂人物,结局是齐雷以自杀表明他对“伪生活”的弃绝。 “他们的思想成长、基本的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成型是在80年代。在他们身上,比较明显的是80年代的思想营养。第六代成长于80年代,浮出海面却是在90年代初,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在政治思想上产生巨大的撞击、转向,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产生极大的分裂、转变的年代。” 电影评论家郝建在其《无法命名的一代》中这样评价王小帅这茬导演。 “他是典型的学院派导演,即使在他拍摄的民工和歌女阶层生活题材的影片《扁担·姑娘》中,仍然弥漫出浓厚的知识分子色彩。”影评人程青松说。 中国电影正在经历新的变革,一拨又一拨的年轻导演纷纷以自己的个性对电影观念进行革新。王小帅的所有影片几乎都与温度和季节有关。在他的新片《梦幻田园》里,影调开始从冷变暖,这是否意味着他的电影策略有所改变呢? “独立电影的精神应该是在大众的道德取向里寻找个性,相对保持艺术电影的纯粹性。独立电影之所以给人震动冲击比较大,正是因为它对艺术个性的追求,强调个体存在和情感的价值。” “我希望得到自己重视” 时代人物周报:你为什么总是关注青春期个性压抑题材?这与你生理有关吗? 王小帅:哈哈,这可能与我的荷尔蒙正在分泌有关吧,所以,会带有很多情绪的起伏。青春期嘛,是一个比较情绪化的年龄,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反应都比较敏感,同时,青春期也都有这样一个成长中的不稳定性。另外,现代的年轻人,接受都是最现代的信息,所以,他们对由青春期所带来的烦恼没有更深刻的感受。 时代人物周报:你的《青红》刚解禁,关于“解”与“禁”的问题,仿佛是第六代导演的共同问题。 王小帅:这也不是我们故意造成的啊。 时代人物周报:外界看来,与很多导演不同的是,你似乎总是处在一种与现实体制“反抗”的状态之中。 王小帅:其实,反抗也没有具体的对象和目标,只不过,我通过种种行为想告诉很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