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柜中人的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0:47 《环球》杂志

  “柜中人”的世界

  -《环球》杂志记者/浦琼尤 李倩

  精干小伙的苦恼

  通过云南省健康教育所的牵线搭桥,《环球》杂志记者终于顺利与男同性恋者于强(化名)在昆明一家酒吧见了面。

  夜幕刚刚降临,借着灯光,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于强身穿米色的T恤、蓝色的牛仔裤,留着精干的板寸头型……这与众人眼里千篇一律的“扭捏作态、嗲声嗲气”的同性恋形象大相径庭。如果不是预先知道,记者根本不相信面前这位微笑着问好的小伙子竟是一名同性恋者。意外的好印象让记者此前的担心和忐忑不安烟消云散。

  按照于强事先提出的要求,记者特地选择了酒吧一个较为僻静的包间。于强今年26岁,他对记者说,17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班里的一位男生,经过查找资料对比,于强确定了自己属于同性恋。

  “恐惧、无奈、痛苦席卷而来,我每天都怀疑自己不正常,不停地问自己怎么办?下半辈子怎么过?一连串的问号像恶魔一样每天纠缠着我。”

  1999年,暗恋三年的“男朋友”找到女朋友后,于强更是陷入了痛苦的深渊。“那时我甚至想到过自杀。”于强似乎陷入了6年前的“失恋”绝望之中,“万般无奈之下,我抱着一位好兄弟嚎啕大哭,并告诉了他真实情况”。

  为了坐得更舒服些,于强把一个靠垫放到了自己的背后,喝了一口西瓜汁后继续讲述他的经历:很多同性恋者都要经过类似的苦难期,特别是喜欢上异性恋者更加痛苦难熬,因为不敢向对方表白自己的感情。不表白,还能经常陪伴在他身边,做好朋友,但是如果表白了,朋友肯定不能接受,一定会扬长而去,普通朋友的友谊都不可能再维系了。

  网上生活释重负

  于强足足花了两年时间才从绝望和黑暗中走出来。他轻轻弹去烟灰,如释重负地说:“2001年,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名为‘BOY SKY’的同性恋网站,感觉终于找到‘组织’,回到‘家’了……”

  从那以后,网络就成了于强心灵倾诉的重要平台。在那里,他可以畅所欲言,不必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那里,他可以和圈子里的人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倾诉自己的感情;在那里,他能够认识、结交更多的同性恋朋友,不会受到任何歧视。

  于强认为这是网络最吸引同性恋者的地方。“在这里,圈子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展示真实的自我,释放压力,敞开心扉,不会感到孤独”。

  渐渐地,于强开始尝试走出阴影,积极向上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在现实中,于强只能深深地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把自己伪装得和社会主流人群一样。

  于强介绍,同性恋者迫于各种沉重的家庭、社会压力和负担,不敢轻易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性取向,对自己最好的朋友,甚至是亲人都得守口如瓶。他们只能埋藏自己,越深越好。

  因此,同性恋者把自己称为“躲在柜子里的人”,不能见光。9年时间过去了,目前只有屈指可数的四、五位“铁杆哥们”知道于强的性取向。

  “出柜”的风险和可能的悲惨下场

  于强说,圈子里有两类明显“出柜”的人,一类是大家通过其外貌、举止行为就可以判断出是同性恋的人,即比较女性化的男同性恋,圈子里称这类人为“CC”。由于大众媒体报道的同性恋者普遍是“CC”这类极端负面和阴暗的形象,圈子里的人因此认为“CC”给同性恋者抹黑,不太欢迎这些同类;另一类是父母思想比较开明的幸运儿。

  “但这两类人都是极少数,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不赞成其他人盲目‘出柜’。”自称是“半出柜”的于强向记者道出苦衷:“仓促‘出柜’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风险很大。首先可能要和父母断绝关系,这样的例子在圈子里不胜枚举,其次意味着失去工作、同事和朋友,最后可能落得孤家寡人的悲惨下场。”

  于强和父母相处融洽,经常回老家看望双亲。但是,于强至今不敢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者。每当父母催促他找女朋友、结婚成家时,于强就绞尽脑汁找各种理由搪塞。现在,于强和自己的“男朋友”在出租房里,过着幸福的二人世界。

  “因为社会歧视、家庭和工作等原因,同性恋者的感情是‘易碎品’,大多数只能持续几个月,难以长久,不稳固。”于强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忧伤和茫然,“我不知道到底能和他相处多久。”

  尽管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经历过三次失恋的伤痛,已经心如止水,于强还是非常用心地经营自己的感情,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与“男朋友”单独相处,相约到外地旅游是他们最喜欢的方式。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淹没在陌生的人群里,呼吸着陌生而又新鲜的空气,于强可以放心地和“男朋友”手牵手走在大街上,甚至在公园大胆拥抱,丝毫不用顾及人们怪异的目光,也不必理会人们“说三道四”。因为,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来自何处,不用担心会受到伤害;在这里,他们可以徜徉在自由的天空下,“光明正大”地享受片刻的幸福时光……

  “永远不结婚”

  “永远不结婚”是于强下定决心要走的道路。这意味着将会伤害父母,要愧疚一辈子。但是,“如果选择结婚,取妻生子,我的负罪感会更加深重。作为丈夫,我要欺骗妻子,隐瞒实情;作为父亲,我没办法和孩子交待……与其建立一个彼此伤害的不幸家庭,不如在夹缝中争取自己最大的空间”。

  于强对幸福和自由的理解,远不逊色于普通人:“幸运的是,社会上‘单身贵族’的出现,为同性恋者分担了部分压力。”

  并不是所有同性恋者都能顶住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事实上,圈子里大部分人最后被迫走向婚姻,像于强这么坚定的人少之又少。同性恋者普遍对父母有亏欠感,这种亏欠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被迫选择结婚,建立家庭。

  “无论选择独身、结婚、或是结婚又离婚,对同性恋者来说,都只能用艰辛来形容。所以大多数同性恋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症和自闭症。”透过于强爽朗的笑声,记者感觉到了他的无奈。

  于强说,圈子里的人都渴望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像异性恋者一样,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被当作“怪物”。“比如,过年过节的时候,我还可以带着自己的‘男朋友’高高兴兴地回家,与家人团聚。”于强说这是他的美好理想,也是圈子里所有人的愿望。

  除了性取向不同之外,于强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同事,有要好的同性、异性朋友,也常常三五成群地相约出游,或者进行一些体育锻炼。爱好打羽毛球的于强还和记者探讨如何提高“球技”等问题。于强也很有绅士风度,频频主动为记者倒茶。

  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于强与记者无话不谈,也毫不忌讳同性恋的任何话题。但是,为了掩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于强坚决拒绝透露其姓名、工作单位和电话号码,只能给记者留一个QQ号码。他苦笑着解释说:“这是出于无奈,自我保护嘛。”

  于强说,不仅是对“外面的人”,即使是圈子内部的人,都得这么做。通常状况下,如果自己的身份被公开,同性恋者都是以“别名”的形式和对方进行交流,即使参加圈子里的联谊活动,互留姓名时,他们也只留“别名”,这已经是圈子里的惯例了。于强指着一起前来的伙伴说:“我们认识了半年多,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和从事的职业。”

  大约晚上11点多,于强的手机响了起来,记者开玩笑说:“是不是男朋友来查岗了?”于强嘴角掠过浅浅的笑意,表示默认。采访结束后,于强叫了一辆出租车,以“太晚了,一个女孩子不安全”为由,坚持把记者先送回了家。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