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平常的心 平等的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0:47 《环球》杂志

  平常的心 平等的你

  -《环球》杂志记者/徐剑梅

  有个流传颇广的笑话:70年代末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时,到中国来的西方老外几乎都被吓了一跳:大街上,公园里,尤其大学校园里,尽是女孩与女孩拉手搂腰,男孩与男
孩勾肩搭背。敢情中国人都是同性恋?

  社会学家的估计是,不论黄、白、棕、黑,不论在地球哪个角落,不论在人类文明的哪个阶段,每个族群里异性恋与同性恋的比例都至少是100∶1,通常是100∶3到100∶4之间,个别文明中甚至更高。这样看来,若论在成年人口中所占比例,同性恋在任何国家都是绝对少数;若论绝对数字,仅在逾13亿人口的中国,“柜中人”的数量就惊人的庞大。

  而且,同性恋很难与其他社会分类重叠。正如西方学者凯拉多利所言:“同性恋者中既有穷人也有富人,既有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也有无知无识的人,既有有权的人也有无权的人,既有聪明的人也有愚笨的人。同性恋存在于各个种族、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当中。”

  同性恋的成因则未有定论。“先天说”虽有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孜孜不倦地研究,但迄今无一种观点拥有真正可靠的科学论证。“后天说”中,罗列的成因洋洋大观:异性恐怖、恋母情结、成长于母亲过于专横而父亲过于懦弱的家庭、童年期的性别认同错误、家族乱伦史、对社会禁区的逆反心理、青春期遭遇挫折、父母过分溺爱或者过分冷漠、受人或环境诱导、第一次性经验、水仙花般的自怜和自恋……

  精神分析学派的祖师爷弗洛伊德干脆说,同性恋者绝不是异类,“人人皆能以同性为性对象,而事实上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早就这么做了”。

  同性恋的本质是什么?王小波和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一书——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研究同性恋的社会学著作——认为:从本质上看,同性恋属于一种对异性无好奇心的现象。尤其“认同于男性的男同性恋倾向的本质都是一种自恋主义。这种自恋主义既表现为过分的自怜自爱,又表现为对自身之外的对象或与自身相异的事物极其缺乏兴趣”。“在异性恋行为中,自我从自身走向别人,对方的一切包括肉体,是自身所不了解、不熟悉的;而在同性恋行为中,自我仍旧在自身之中,怀着自恋主义的激情注视着他人,而他人不过是自己的镜子而已”。

  问题在于,不论成因如何,一旦性取向明确形成,改变它既困难又痛苦,并且最终往往徒劳无功。如果社会舆论在同性恋问题上,总是一味强横地祭起道德规范的大旗,以歧视、轻蔑、排斥、压制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者,不仅会令同性恋者耻于见光,感叹“生而为同性恋者,是人世间最沉重的事情”;对属于多数派的异性恋人群也害莫大焉。

  何以如此?因为在中国,大多数同性恋者都会为掩饰自己真正的性取向而结婚成家。许多同性恋者甚至把心仪自己的异性当作“试验品”,来测试自己是否可能改变性取向,结果给对方带来一生不堪回首的痛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可预见的将来,在我们国家,因为同性恋者这种迫于社会压力的欺瞒行径,不知有多少异性恋者被断送了恋爱与婚姻幸福,甚至糊里糊涂就被毁掉了一生。

  因此,假使社会能以一颗平常心平等对待同性恋,不仅同性恋者可以在阳光下坦然生存,不致因长期受压抑而心态扭曲,并将有更大的可能性像异性恋者那样,争取一种“长期、固定、有感情的性关系”;同性恋者及其血肉至亲所连带承受的精神痛苦也将大大减轻;更将会有大量异性恋者不再被骗充当同性恋者的“社会掩体”。同性恋者固然应当坦白说出自己的性取向;但假如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开放、平等和宽容的大气候,要求同性恋者这么做几乎等于是强行要求他们“在社会上自杀”,是不切实际的。

  时至21世纪,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在趋于多元化。据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少数前卫圈子里,同性恋甚至成了一种时髦,以致一些人明明是异性恋,也要冒充同性恋,以博得“与众不同的个性”。但就全中国而论,同性恋不是病态,不是变态,不是犯罪、不伤风败俗,不违反天道与人伦——这些看法,虽然在西方已被视为常识,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只怕却仍然是惊世骇俗之歪理邪说。

  7月上旬的八国峰会召开前夕,英国著名同性恋歌星、在戴安娜葬礼上演唱“风中之烛”的埃尔顿·约翰因应反全球化者“让贫困成为历史”的口号,著文呼吁“让(对同性恋的)偏见成为历史”。笔者因此想到,在西方,同性恋者自己一直是为争取同性恋者平等权利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公开为同性恋者维权的知名异性恋人士不算太少;却很少听说有同性恋者为此而战。

  去世多年的王小波的言论值得重温。他说:享受自己的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事;凡是长期、固定、有感情的性关系,就应该得到尊重;同性恋者应该对生活采取一种正面的态度,既能对自己负责,也能对社会负责。

  在中国,同性恋者要做到对人对己负责,要“让偏见成为历史”,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他们需要自助,也需要社会的帮助。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3]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