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雌雄同体:女性最佳生存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16:19 中国新闻周刊

  雌雄同体:女性最佳生存之道?

  双性化的人被认为具有最高的社会适应度

  ★ 本刊记者/曹红蓓

  社会学者李银河在前不久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我觉得女人的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是天生的,而第三性征,也就是强调女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气质和举止方式的一整套性别识别系统,我觉得是社会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第三性征是没有天然合法性的。”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讲师姚萍博士认为,无论是外在的中性时尚中的阴阳混搭,还是内在的思维、性格、行为方式,中性化仅是现象学上的描述,真正对人生产生积极作用的中性化的本质,应该是双性化的(androgynous),或曰雌雄同体的性别特征。

  心理学上的四种性别

  按照过去学术界的说法,在生物学以外的第三性征中,只有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两种性别划分。比如,人们把积极、独立、有行动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是控制和专断的特征赋予男性;而把充满爱心、关怀并支持、鼓励他人,同时也是脆弱和感性的特征赋予女性,而这两种性征的对立性比较高。从现在的研究看,这种分类已被打破。从第三性征的角度讲,可以有四种人:第一种是刻板印象中的典型男性;第二种是刻板印象中的典型女性;第三种是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都非常突出,也就是“双性化”程度较高的人;第四种是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都不明显的人。在现象学上,后两种都可以表现为中性,然而从个人的发展来看,第四种是性别发展尚未成熟的表现,不具有积极意义。

  姚萍介绍,研究表明,从世界范围来看,出现了两个明显现象:一是第三种人越来越多了,二是第三种人的社会适应性最好。这种人在某些场合能表现出典型男性特征而在另外一些场合能表现出典型的女性特征,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把这种能力看作一种弹性,认为这样的人更加人性化,是拥有更多余地,更大空间的人。

  台湾畅销书作家吴若权把这样一种性别定位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跳跃的、过程化的东西,它会针对不同对象寻找平衡。”它与传统的“男人婆”不同:“男人婆”是僵化而局限于行为层面的,而表现为中性化的雌雄同体是思想层面的。

  雌雄同体最强大?

  “通常,适宜表现男性特征的场合是在工作中,而女性特征的用武之地则主要在人际交往方面。”姚萍说。可以想象,如果反过来,一个在工作中表现的柔柔弱弱、犹犹豫豫,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表达、专横强硬的人,生活会是怎样地一塌糊涂。

  简言之,男性特征会让你的事业更成功,女性特征会让你的生活更愉快。

  在姚萍看来,在中国,心理学上双性化的女性越来越多了。中国正处于高速变化的转型期,首先,从大的环境讲,社会的稳定性被破坏,这种稳定性的破坏同时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因此对女性的独立性要求增高;第二,社会环境日益宽松,价值标准多元化,性别弹性随之增大;第三,巨大的生活压力,令男人对女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很多男人并不满足于找个依人小鸟来圈养,也希望另一半能分担自己的压力;第四,大众审美标准发生变化,健康、阳光等特点审美地位的提高也促进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事业上的需要,可能是女性走向双性化的直接推动力。一方面,性别歧视依然存在,而另一方面,模糊性别要求的岗位又在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女性的事业心、成就欲增长得很快。上海向阳生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2002年,公司接待男女咨询的比例是6:4,现在反过来了,是4:6,许多有稳定职业的女性在准备放弃这份稳定而投奔更有挑战性和更有发展的其它领域时,会来咨询自己适合做什么。

  洪向阳认为女性的职场中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中多用男性思维和工作方式,人际交往方面多用女性方式;二是在工作方式中,混合了男性和女性的一些特点而剔除了另一些特点。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际交流与公共关系部副教授王亚非,有着15年创办、管理企业和给大中型企业担任财务和管理顾问的经验,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漂亮的穿着可以迅速得到关注,但关键时刻还是强硬干练、老练处事能赢得男性的尊重。”王亚非建议职业女性在工作时剔除与职业无关的、容易分散他人注意力的多余特点,尤其是财务、咨询等领域工作的女性,在外表上尽量减少女性化特征,才能赢得客户信任。

  同时,王亚非承认,女性特点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又具有优势,所谓哀兵必胜,在对外争取资源时,示弱是一个好办法,但在对内管理方面,必须是男性化的色厉内荏,因为管理需要权威性。

  进行中的双性化进程

  姚萍把中国女性双性化趋势的增强视做一种进步。“双性化是可以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男女两种性别特质可以分阶段发展。少女时期,性别意识不明显,多依天生个性随意表现;青年期,如大学时期,因为面临恋爱问题,女性化程度就明显增高;毕业后,随着爱情亲密关系渐趋稳定,事业的挑战变成第一位,女性化的部分会渐趋弱化,男性化特征受到训练;事业进入稳定期后,天生个性可能又会卷土重来,在开放、宽松的社会背景中,最终女性会发展成一个丰富的、独一无二的人。

  姚萍认为,在中国,男性的双性化进程也已经开始了,但与女性相比速度慢。因为在经济生活中,基本还是以男性标准作为通行标准,即使女性特质非常欠缺的男性,在事业上也通常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但在生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上,影响还是有一些的,最常见的影响,就是因为不善表达或不会体贴人而被女朋友甩掉。即便如此,男性总能找到一些愿意迁就他缺点的女性伴侣,特别是当他的经济能力足够强的时候。姚萍说:“目前尚未看到有什么特别的动力能让男性一定要向双性化方向发展。”

  台湾作家吴若权把双性化分为外表、语言行为、观念和社会化四个层次。在前三个层次中,男性和女性都是资源竞争的关系,而到了第四个层次,就变成合作的关系。而即使在前三个层次中,在微观上女性的双性化对男性也还是有实际裨益的,女性的经济更加独立,会减轻他们的负担,还有诸如“不会在出门时为了穿红裙子还是白裙子问上半天”等生活琐事。但如果有些女性过度发展,致使超越了双性化而向男性化转移,男性则会很失望。

  “性别的认同是一个频谱,每一个人在适合自己的频色位置上定位,然后向左向右延伸自己的空间。”吴若权说:“双性化趋势确实会增加,但是典型的男性和女性化的人并不会消失。未来将会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