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蒙古族服饰见证历史变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17:53 内蒙古晨报
蒙古族服饰见证历史变迁(图)

蒙古族服饰张扬着马背民族的豪迈气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李爱平)丘吉尔说,衣着是最好的名片。

  我区著名作家郭雨桥认为,服饰体现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反映生产,也反映生产关系,反映经济,也反映文化,尤其跟地理、气候关系密切。

  “蒙古族服饰通过自己的独特途径进行着表现。”蒙古族服饰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
阶段,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蒙兀室韦”时期:犴皮做衣帽和长靴

  我区著名作家邓九刚认为,“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原为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据文献记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

  我区著名作家郭雨桥则认为,蒙古族服饰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蒙兀室韦”时期,这一阶段蒙古还在自己的大本营,即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兀”就是“蒙古”。室韦是栅栏的意思。呼伦贝尔市现在还有一座小镇,名字就叫“室韦镇”,坐落在额尔古纳河畔。当时这个民族已经住毡房,做奶食,从事狩猎和牧业生产。森林遍地,高可蔽日。蒙兀用木片围些栅栏,以为村落和牲畜棚圈之隔,这就是室韦。他们用犴皮做衣帽和长靴,以利于狩猎。因为这种装扮利于雪上行走,轻便耐寒。

  《魏书·室韦传》记载,蒙古不论男女,均穿短衣,大襟开向反面,风俗与鲜卑相似。7世纪以后,蒙古人离开东部密林,西迁大漠南北,生计转变以牧为主,与突厥、契丹等族过从甚密,衣着受其影响,渐穿右开襟的长袍。据说后来朝廷曾经颁旨,令臣民大襟一律右开。“但山高皇帝远,民间往往固守着‘被发左衽’不改,且视为吉祥。直到解放以后,蒙古人还把左开襟的旧制保留在自己的娇儿身上。”郭雨桥介绍说。

  ★元明时期:既有改变也有定型

  蒙古族服饰发展第二个阶段为元明时期。

  据了解,元代的衣履款式,既有大的改变,也有大的定型。当时东游的西人和出元的宋史,都有极生动明确的记载。《蒙鞑备录》曾载:其妇女“所衣如中国道服之类,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

  郭雨桥介绍说,1246年来的意大利人柏朗嘉宾、1254年来的法国人鲁布鲁克亲眼看到当时的蒙古人男女都穿上袍,两侧开口,胸部折叠,左开襟,已婚妇女穿的长袍特别宽松,前面一开到底。衣分冬夏,夏季穿绸缎、织锦、棉布,冬天穿毛皮。一般人的皮袍都有两件,一件毛朝里,一件毛朝外。还有一件家穿的便袍。皮袍的材料,富人用狼皮狐皮,穷人用狗皮羊皮。

  1275年觐见忽必烈大汗的马可·波罗描述蒙古族贵族服饰时说,大汗在他的万寿日赐给两千贵族每人一领金袍,他们的颜色、款式、质地都一样,都是金黄色的丝织品。大汗自己也同样有一件这样的金袍,只是用料更加富丽堂皇。同时每人还领到一条用金银线绣成的衣带和一双靴子。在盛大节日里,大汗赐给一万两千名克什克腾(享有俸禄者)每人13套衣服,每套一种颜色,上面都嵌有珍珠和宝石。大汗自己也有13套这样的衣服,只是质地和装饰更加华丽和名贵而已。郭雨桥认为,这至少说明:一、元朝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袍子、腰带和靴子。二、袍靴有官民的区别,也有便服和礼服的区别,万寿日和盛大节日赏赐的衣服都是礼服。

  “明朝的服饰变化不大。”萧大亨在《北虏风俗》中描述的衣袍和贾哈,似与普通衣履不同:“凡衣,无论贵贱,皆窄其袖,袖束于手,不能容一指。其拳恒在外,甚寒则缩其手,而伸其袖。袖之制,促为细摺。摺皆成对而不乱。膝以下可尺许,则为小辫,积以虎豹、水獭、貂鼠、海獭诸皮为缘。缘以虎豹不拈草也,缘以水獭不渐露也,缘以貂鼠海獭为美观也。”郭雨桥认为,这里的缘可能就是镶边、流苏一类的东西。这种窄袖长袍,可能是古代军服的一种变形,因为罗卜桑悫丹在他的《蒙古风俗鉴》中就说古代军装“其袖细而与手同长。”后来成为蒙古长袍的一支,今天西蒙地区的窄袖长袍就是从这里来的。

  “又别有一制,围于肩背,名曰贾哈,锐其二隅,其式如箕,左右垂于两肩,必以锦貂为之。”贾哈一词,在《蒙古秘史》中也曾出现。据有些学者考证,贾哈就是贾玛(领子)的一种,古代不与衣服缝在一起,而是另外的东西,如今巴尔虎蒙古仍然穿着,只是男女款式不一,男齐脐,束以腰带。女式贾哈用绸缎或貂皮另做。

  ★清时:出现满化倾向

  蒙古族服饰发展第三个阶段为:清朝时的满化倾向。

  郭雨桥介绍说,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蒙古族漠南十六部、四十九旗先后降清。满清在蒙地推行蒙旗制度,分而治之。在服装上分为朝服和便服。朝服王公贵族们穿,按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其配偶也根据丈夫的官衔品级,穿的各不相同。普通百姓也有了满清的马蹄袖,还给官府服兵役,因而又有了自备的军装。

  郭雨桥说,近年来反映清朝历史的电视片方兴未艾,人们对清代仕官的衣冠已不陌生。这种官帽形同斗笠,上覆红缨,顶上安有顶子,缀着花翎,可以反映官衔的大小。

  《鄂尔多斯婚礼》男方祝颁人回答女方堵门嫂子的祝词中就有“为着满清的礼节,戴着顶带花翎”的字句,说明满清服饰对蒙古的影响。尤其是科尔沁、巴林、阿拉善、察哈尔等较早降清和与清廷有婚姻关系的部落,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但一般老百姓和官员平时穿的衣服,仍恪守旧制、传统款式。袍子宽大而不开衩、长袖、高领,腰间扎带。为配长袍,下面穿高皮靴或布靴。

  ★现当代阶段:多元化、复杂化

  蒙古族服饰发展最后一个阶段为现当代阶段。

  郭雨桥介绍说,清末民国以来,蒙古族服饰相对而言变化较大,呈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总的趋势是品种、款式、面料、颜色变丰富和繁多,以服装业不甚发达的蒙古国而论,尚有四百种蒙古袍、二十种靴子、十多种布匹的款式品种。男装还变化不大,女装各地不同: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女子扎腰带,科尔沁、喀喇沁不扎,布里雅特腰带很窄。科尔沁女子婚前穿斗篷,鄂尔多斯长袍外套乌吉(鄂尔多斯蒙古妇女的衣服外罩)。

  男子一般都扎宽而长的腰带,但是科尔沁的先生——教书的和看病的,则穿开衩的长衫而不扎腰带。颜色更是五花八门,大都非常鲜艳。以前除了喇嘛,普通人不穿黄、红,如今年轻人早已打破这一界限。以前冬天的皮袍能穿到夏天,夏天的单衫能穿到秋末。“虽甚富不以二衣更代,自新制时,辄服之至于弊”,季节更替和候补衣服很少。近年来,这种现象已有改变。以前多穿香牛皮靴、生牛皮靴,如今轻革皮靴、马靴渐渐取而代之,香牛皮靴成了老年人的专用品。有些方面有向窄瘦、轻便、简单变化的倾向。阿拉善男袍过去下摆宽大,现代变紧变窄,这样骑马不方便,就在腿下一尺六寸的地方开了衩。领口变矮变低,袖子短到跟胳膊一般长。以前接马蹄袖,现在除了隆重集会庆典,配上有顶子的帽子,才接马蹄袖以外,平时已经不接,以前脖颈、领口、前襟、衩上都要镶边,现在有的已经不镶。整体上看,袍子、靴子都没有古代厚大笨重。在一些半农半牧区,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长袍高靴已经很不方便,短衫和鞋也就应运而生。但在另一方面,民族服装又受到特别的重视,出现了时装化、礼仪化和个性化的倾向。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