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民高度评价《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16:10 内蒙古晨报 | |||||||||
邢野在思考二人台前途 内蒙古晨报记者 赵禄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鲁蒙海) 洋洋600万言的文化巨帙《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于3月23日在呼市正式首发。这是二人台艺术史上第一部翔实的权威性著述,它为二人台艺术的发展矗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该宝典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题写书名。据了解,早在1999年,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时为副部长)就为尚在收集、整理、编纂阶段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题词:“追索草原文化源流,谱写民族团结颂歌”。
在3月23日《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首发式上,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国民说,这部书的问世,是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丰硕成果,是内蒙古文化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河北省原省长郭世昌、自治区文化厅厅长高延青、著名学者曾宪东等领导、专家对《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的编纂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年年初,地方戏二人台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我区著名二人台艺术专家邢野讲,他主编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旨在抢救、搜集、整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有关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是一部成功的民间文化艺术专著,该书目前已被评为内蒙古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记者有幸先睹为快。 ★背景 ★30年“竭泽而渔”掌握翔实资料 邢野为什么要组织编纂《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这部书,还得从头说起。 1971年,邢野参加了呼市民间歌剧团(时称呼市文工团),在乐队中拉板胡、二胡、小提琴后来赴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回团后从事作曲乐队指挥工作。 “一种莫明其妙的意念和力量驱使着我从一进团开始,就对二人台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邢野如是说。首先,邢野在呼市地区对老艺人进行采访,如周治家、张挨宾、岳秀梅、班玉莲、刘银威、乘以仁、常来彪、刘全、王万友、亢文彬等。利用外出演出机会,邢野采访其他盟市(省市区)的艺人。同时,邢野也对二人台的剧作者、曲作者、剧团领导人如吕烈、李野、姚士英、白文奇等进行专项采访,继而涉及到对爬山调、漫瀚调、晋剧、京剧、道情、大秧歌、民间社火、妓院小调、乞丐音乐的采访。 邢野说:“我庆幸的是那里的艺人和艺术工作者面对我‘竭泽而渔’式的采访,一点儿都不保守,问什么说什么,索取什么,给什么。”30年的采访,邢野搜集,整理并掌握了难以计数的珍贵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1983年11月,邢野被调入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主要从事盟市旗县地方志的辅导与编修工作。1984年6月,受内蒙古文化厅艺术研究所的委托,邢野与该所王俊赴山西、陕西、宁夏、河北调查二人台的起源与艺术特点等,调查之后,编写出版《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和《内蒙古艺术史料选编》两部书。 2004年5月、9月,邢野又先后两次对晋、陕、冀、宁二人台流行地实地调查与采访,采访回来觉得收获很大,决定编纂《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一书。 ★评价 ☆撼动大河南北的吼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见到刚刚出版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对邢野说:“1961年,老舍和曹禺来内蒙古,我陪他们走了一段时间,老舍挺高兴,写了个《新走西口》。”布赫对邢野编纂《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表示赞赏:“你们很辛苦,做了一件好事。” 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国民读了《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后说:“这是二人台艺术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值得收藏仔细阅读的书,这部书对于学习、传承、发展二人台艺术必将起到震古烁今的作用,必将促使二人台艺术重振雄风,再度发出撼动大河南北的吼声。” 二人台是以民歌为“母体”向歌舞、曲艺、民间器乐曲、戏曲衍化的综合性民间文艺形式,由蒙、晋、陕、冀、宁五省区人民共同培育起来的艺术之花。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冯光钰在《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序中写道:“邢野主编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充分体现了二人台色彩斑斓多元共生的艺术魅力,犹如五省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在历史回音壁上发出的激越回响。” 我区文化艺术工作者王世一、莫尔吉胡、武利平等人也对该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王世一说:“邢野在18年前编过一本《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有80万字,对二人台与东路二人台的传统剧目进行了细致的校订与科学的编排。这部书问世以来,受到蒙、晋、陕、冀、宁广大二人台艺术工作者的重视与好评。这部《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则是上一部书的继续与升华,集二人台传统剧目、传统曲目、创作剧目、唱腔、牌子曲、舞蹈、呱嘴、论文、人物传、大事记为一体,是二人台历史上第一部工程浩大的文化巨著,是一部值得阅读与收藏的工具书。” ★聚焦 ☆六大子集演绎二人台艺术瑰宝 《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是二人台艺术史上划时代的文化瑰宝,该宝典设子、丑、寅、卯、辰、巳六集,计33卷91章1226节,全文600万言,飨有1000帧照片、800首乐曲、400个剧本、150篇论文,并为160位艺人、艺术家树碑立传,载有50个专业、业余剧团的历史,还有10万字的大事记等等。 ☆镜头一:子集·特载、大事记 《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子集的第一个亮点是特载伟人、名人眼中的二人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贺龙、乌兰夫等我国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二人台演出的情形和讲话,老舍、曹禺等著名学者、艺术家对二人台艺术的关爱与支持。 《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子集的大事记部分记述了二人台艺术上下150多年的发展史,近10万言的条目,尽其能、尽其真、尽其有、尽其全,纵向把二人台历史作了尽可能全面、细致的论述,是迄今为止二人台艺术史上第一部权威的融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合二为一的艺术史长篇。 ☆镜头二:丑集·二人台(西路)传统剧目 二人台本无“西路”与“东路”之说,在衍化过程中为使流行于蒙、晋、陕、宁的二人台与流行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河北省坝上(又作冀北,今张家口市以北)的二人台相区别、人为地将二者框定为“二人台”与“东路二人台”。《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丑集故兹从众,所载内容均为“西路”二人台(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唯“西路二人台”具备民歌、舞蹈、曲艺、牌子曲、戏曲五要素,此一点是与东路二人台有别的)。 二人台(西路)是二人台艺术的主体,它的流行范围和覆盖面最广,其剧目、曲目繁多从业的艺人、创编人员也多。按传统的分类,二人台分为以唱、念见长的硬码戏和以舞蹈见长的火炮曲子,或称“带鞭戏”,还有男女对唱或打生腔形式的码头调。 前者更多地吸收了戏曲和道情戏、大秧歌戏、晋剧的表演程式,具有戏曲化特点,如《走西口》《小尼姑思凡》和《顶灯》等。后者则以舞蹈见长,更多地吸收了社火秧歌中的走场子演唱,唱词且以第三人称为多,常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的形式演唱,故事情节简单,没有或较少有宾白和戏剧程式化的动作。如《挂红灯》《打金钱》《五哥放羊》等。 二人台(西路)传统剧目中的抹帽戏、风搅雪等艺术表现形式使用频繁而且有特点。《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尊重传统,且以此法将丑集分作剧目(硬码戏)、曲目(火炮曲子和码头调)两大类别,四个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丑集对二人台(西路)传统剧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与编排,特别注意将宾白与唱词中的土语、俚语予以规范、合理、科学化的处理。遣词、造句、用典,力求做到土而科学、俗而合情理。土而不落俗套,充分挖掘并竭力使其散发出乡土的芳香,讲科学而不求洋,刻意防范编纂处理搞得不伦不类。 ☆镜头三:寅集·东路二人台传统剧目 东路二人台原来是一个独立的剧种,受晋北道情戏的影响,拥有较成熟的大型剧目,有相对完整并独具特点的表演程式,唱腔音乐有相对完整的板式与文武场伴奏音乐,这些是与二人台(西路)的主要区别。 《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寅集系统而全面地把东路二人台传统剧目、曲目予以收录,编排、整理,为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为下一代爱好者的继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其中一些大型脚本如《回关南》《寿辰会》等的加工整理,更为东路二人台的进一步戏曲化发展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镜头四:卯集·创编、移植剧目 二人台创编、移植剧目如《闹元宵》《卖碗》《接婆婆》《分粮》《光棍汉与外来妹》等,凝聚着数以千计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也体现出政府对二人台事业发展的关怀。 每一出剧目的背后,都有数以百计的演员、乐队、舞美、编剧、导演、作曲、剧务等一批甚至一代代文艺工作者为之奔忙,父子同台、夫妻同台、子承父业、女承母业者不乏其例。 这些剧目就艺术形式而言有戏曲,有新歌剧,有现代戏,有古装戏,近些年又涌现出一批二人台小品、广播剧;就戏剧结构而言,有独幕小戏,有多场次的大戏及具有独特风格的抹帽戏;就新时代内容特点而言,有反映大青山地区抗日战争的戏,有反映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新《婚姻法》提倡妇女自由解放的戏,有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戏等。但共同的一点是全部用二人台传统曲调或加以改编后的二人台音乐演唱。 《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卯集所收剧目,在共和国成立初期曾经起到过“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起过积极的教化、资政作用,它们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是共和国半个世纪以来经济、政治发展的一面镜子。 ☆镜头五:辰集·音乐、舞蹈、曲艺 唱腔,是区别剧种特点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剧种的灵魂。二人台唱腔凝聚着蒙、晋、陕、冀、宁民间音乐的精髓,是晋方言区声韵调值的再现。二人台的牌子曲则广泛吸收晋陕民间鼓吹乐、佛乐和蒙古族民歌、晋剧、大秧歌曲牌,成为二人台艺术中极富艺术特点并举足轻重的一个艺术门类。 二人台的打击乐器和打击乐,不仅沿用民间说唱艺人(包括乞丐)的打击乐四块瓦,还学习借鉴晋剧、大秧歌剧成龙配套的锣鼓经,这种民间音乐的同宗现象,在二人台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首普普通通的只有16小节的《走西口》民歌,通过诸多艺人的传唱,衍变成今天的200多种唱法,且流行于黄河两岸十几个省区。 还有被称为“塞外丝竹乐”的二人台牌子曲,“丢打丢打”(形容吹管乐器板的声象)、“铮扎铮扎”(弓弦乐器四胡)、“噔打噔打”(弹拨乐器扬琴),你强我弱、你弱我强,你高我低、你低我高、你繁我简、你简我繁、高下相随,左右逢源,把一首普普通通的曲调直奏得神韵飞动,五彩缤纷,直从萨拉齐的地摊儿奏响到中南海怀仁堂,奏响到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厅,奏响到维也纳音乐厅。这应该是民间艺人引以自豪和骄傲的事! ☆镜头六:巳集·文选 《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巳集为有关二人台艺术的著述,设概论、历史沿革、流行与分布状况、东路二人台、语言、表导演、舞蹈、音乐、乐器、艺术改革、漫瀚剧、美学、庆典回顾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二人台传统剧目中的许多土语、俚语、方言等,有许多词汇竟然是元杂剧和江湖语的遗存。如众所周知的“滚边儿的”(丑角)、“包头的”(旦角)就是江湖语。这一点为当今的许多文学家、艺术家、语言学家所关注,他们据此论证元杂剧是经过什么途径传到塞外,继而在地方戏二人台中得以遗存并被留用至今,仍能被当地人们认可、接受。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