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包扎那--艺术的根永远扎在草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9:27 内蒙古晨报
包扎那--艺术的根永远扎在草原(图)

包扎那 内蒙古晨报记者 胡红波摄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唐捷)5月26日,在全区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表彰暨工作会议上,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业务副院长包扎那与哈斯乌拉、永儒布、康庄、宁才这些获得第四届内蒙古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艺术创作“萨日纳”奖杰出贡献奖的艺术家登上颁奖台。虽然集荣誉和光环于一身的包扎那曾无数次地走上颁奖台,但是此次他还是特别珍重。他说,每一个荣誉背后都是对艺术家的肯定和鞭策。因为在艺术的道路上,他还将有更长的路要走。作为内蒙古民族歌舞艺术战线上的“长青树”,包扎那在44年的艺术人生中演绎的美轮美奂。从
广袤的科尔沁草原到美丽的鄂尔多斯高原再到首府呼和浩特,虽然经历了坎坷,但是每一步他走得都是那样的坚实而有气魄。而今,手捧着这沉甸甸的荣誉,包扎那感慨万千。

  ★母亲是他永远的眷恋和怀念

  包扎那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科左中旗一个蒙古族家庭里。父母一边放牧牛羊,一边种地。在他的记忆里,童年时的家乡就像梦一样,草原是那样的辽阔壮美,常常能够听到父老乡亲们用他们嘹亮的歌声歌唱草原。

  就在他享受着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母亲不幸过世,留下了他和两个年幼的弟弟,那年他才8岁。母亲的离去,一下子让他感到头上没有了天空。后来父亲续了弦,他被领到大伯和大妈家里住,从此在这里上学,直到考上内蒙古艺术学校,他毕业后分到了伊盟(现为鄂尔多斯市)文工团,当过演员、编导、副团长,1999年调到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任副团长;到2000年后,又因出色表现调到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任副院长,直至今天。他对于母亲的思念和眷恋之情历久弥新。他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有个正常的家庭,能享受到伟大的母爱,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他永久的记忆与珍藏。也许正因此,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有许多反映母爱的,有狭义的,也有广义的。他先后创作了舞蹈《爱的奉献》和《母亲》,呼唤关爱母亲,赞美母爱。

  ★每一部剧目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俗话说,人生就是一部戏。对此,包扎那深有感触。他说自己每一部剧目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1989年年底,包扎那在陕西定边县采风。有一天,他独自一人在一个早点摊上吃早点时,无意中看到一位要饭的老大娘颤颤巍巍地向他走来。他这才注意到,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太太向他要饭吃。当他得知老人是被家人赶出门而以乞讨为生时,心中顿时生起一种对于一位不幸母亲的怜悯之情。他当即请老人吃了一碗热腾腾的荞麦面,临走时还给了老人10元钱。当老人双手摸出是10元钱时,扑通一下就给他跪下了。包扎那赶紧把老人扶起来。目送老人渐行渐远的背影,他突然间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创作灵感。回到单位后,他很快就编导出了双人舞蹈《爱的奉献》。结尾时,男主角背着双目失明的女主角在《爱的奉献》配曲中渐行渐远……

  曾几何时,一曲古老的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久唱不衰。那如泣如诉的爱情故事震荡人心,优美沉郁的旋律让人回味让人深思。

  1990年,他又编导了大型民族舞剧《森吉德玛》。说起剧中的女主人公,真可谓可亲可赞。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聪明美丽的蒙族姑娘,名叫森吉德玛,她爱上了一位勤劳的青年。他们的爱情不幸受到阻挠,森吉德玛被迫嫁给财主家。青年日夜思念,常常远道而来在她的屋旁留恋徘徊,但无法相见。有一天,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障碍相见了,但森吉德玛却不幸昏死。相传,《森吉德玛》一歌就是这个青年所编。他在回家途中边走边唱,把歌词写在道旁和旅店的墙壁上。失去心爱的人,他悲痛欲绝,最后跳崖自尽以身殉情。这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流行鄂尔多斯部落聚居的地方。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森吉德玛的美貌,也突出了青年对姑娘坚贞不渝的爱情。而包扎那却将这个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用舞剧方式来表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其实,他所创作编导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他用这种故事串成了一部部歌舞剧搬上舞台,给人留下长久的记忆。

  ★艺术是在生活和创新中产生

  人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作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包扎那知道一部好作品如何才能够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那就是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去挖掘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而作为一位民族艺术家,要深切了解蒙古族文化的内涵,就必须走进基层、走进草原,了解那儿的民歌、舞蹈、民俗、套马杆、蒙古包,去领略那种风土人情。

  每创作一部作品前,包扎那都要下基层体验生活,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两月,他说,自己每年至少有一至三个月的时间在外面采风,等把所需的东西吃透了才满载而归,投入编导。前几天,他刚刚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采风回来,那是准备为正在执导《风从草原来》中的一个反映鄂伦春人生活和精神的剧目,该剧目要代表自治区参加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目前已经通过了预审。这些年来,包扎那的脚步踏遍了内蒙古大草原,哪里有艺术的火花,哪里就有包扎那的身影。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只有到生活中去充电,才能创造出艺术精品。而在他眼里,内蒙古这片神圣的热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深度和广度的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许多省份无法企及的。内蒙古大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上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并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筑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内蒙古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汇融合,形成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河套文化、夏家店文化、朱开沟文化等。这些大文化也是文艺创作的好素材。而更多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包扎那的大多作品都是反映草原各族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他最大愿望是让蒙古族舞蹈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

  包扎那认为,内蒙古的歌舞绝对走在全国前列,但是需要不断去发展提高。因为历史在变、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思想在变,而观众们的欣赏水平也在变化提高,要想让自己的作品继续吸引人、打动人,那就得不断吸收外来的先进的艺术,要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保证艺术长盛不衰。

  ★永远扎根草原

  虽然早已过不惑之年,但是包扎那认为,自己的艺术人生的第二个青春才刚刚开始。他相信自己会在民族艺术的大舞台上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这么多年来,包扎那在艺术上的贡献和名气让区外许多省份“虎视耽耽”,想把这匹“黑马”挖走,但是包扎那没有动心。他说,外面的薪酬确实诱人,而且在剧目的编导中还有强大经济后盾,可以说,这为艺术事业铺了一道红地毯。但他没有走,一方面是存在故土难离的眷恋,另一方面是对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艺术的感情。他知道,这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区好多出色的艺人离开内蒙古到更大的更优越的发达地区搞艺术,但是还有许多比钱比环境更难以割舍的东西,那就是责任。就是因为“责任”二字让包扎那毅然决定留在草原。他说:“现在我所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留下来,为草原的民族艺术奉献终生。”

  ★44年艺术人生采得累累硕果

  历数包扎那创作的作品,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获了奖。

  包扎那导演的大型民族舞剧《森吉德玛》曾先后荣获1990年全区第二届“萨日纳”编导一等奖;在1992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中获优秀节目演出奖,他本人获创作编导奖;1993年4月,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及“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提名奖。

  他创作的双人舞《爱的奉献》1990年获全区第三届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1990年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1996年获全区“萨日纳”编导一等奖。男群舞《勒勒车》获1997年全区“萨日纳”编导一等奖;1994年获全区第四届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

  1995年在由鄂尔多斯歌舞团推出的精品力作舞蹈诗《鄂尔多斯情愫》中包扎那任总编导,该剧作为向内蒙古自治区50年大庆重点献礼节目,荣获1995年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0年,在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创作的舞蹈诗《生命欢歌》中包扎那任执行导演,该剧荣获自治区2000年全区优秀节目展演一等奖。

  他创作的女独舞《情思》荣获2002年第三届“荷花杯”中国舞蹈比赛民间舞蹈编导优秀奖;女独舞《母爱》《飞舞天堂》在2000年分别荣获重庆全国第一届“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编导一、二等奖,表演一、三等奖四个奖项;全区第七届“金马杯”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创作一等奖;第三届“荷花杯”中国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

  2001年他任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千里草原多秀美》总导演,该晚会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创作、表演、舞美三项金奖,他编导的群舞《飞舞天堂》获节目金奖。

  2003年群舞《飞舞天堂》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2004年10月,他组织、策划首届中国国际蒙古舞大赛。此次大赛不仅有国内12个省市代表团参加,蒙古国、日本国也派团参加。参赛作品120多部,参赛人员1500余人,规模空前。与此同时,他编导的群舞《敖包相会》荣获编导金奖、表演金奖、作曲金奖;独舞《搏克情》获编导金奖、表演金奖;男群舞《草原骄子》获编导银奖、表演银奖。

  此外,这几年,他先后任自治区一系列大型文化节和春晚总导演,在内蒙古乃至国内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他所在的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前身内蒙古歌舞团和内蒙古民族剧团分别享有“自治区第一团”和“草原金鹰”的美誉,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为扩大自治区的知名度和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