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强化城乡差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8:27 央视《社会记录》 | |||||||||
接受采访的学生 学校的公告栏 学生们在上课 学生接受采访 徐婉婷:发现了。发现了,我当时发现是这样的,就说别的班在议论你的是个很坏的班。我就只知道,一看见你是八班的人,就对着你从上看到下,就觉得这个孩子怎么怎么样,是个乡巴佬。 周莹: 因为我一般都不是经常和外面的人,就是和其他的班同学打交道,所以说其他班上同学怎么看我,我也不是很在意,因为他们说得我听不见嘛,就是我听不见那我就不会
徐婉婷:有的女生就问你是几班的,她说我是六班的,她根本不说自己是八班的。害怕她说自己是八班的丢脸面,当时我根本就是说,我就不在乎这一点,我觉得对那个校长蛮那个,对校长蛮大的意见,就说同样交了一样的学费,为什么要搞混合班和独立班,是不是。 画面:再上媒体关于黑人车厢的评论。 主持人:尽管德才中学一再声称“分班”是为了“融合”,尽管校方不惜偏袒来加倍宠爱这个集体,但这项改革还是被许多外界视为了“好心办错事”,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南方周末》文章,甚至把独立编班与美国早年的“黑人车厢”相提并论,不但对校方的呵护措施不领情,还犀利地指出精神上的隔离更可怕……事实真相究竟如何?试验成果应如何从精神上验收?混合班又是怎样一种生态?它多大程度上存在校方声称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足以支持校方的这项改革吗?
徐婉婷:这是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是不是?老实说我们农民工属于到这里打工的,那这里城市是你们的嘛,我们学习到城市里面,不能跟他们斗。 画外音:徐婉婷,武汉市德才中学8年级8班学生。 郭振:一开始到学校去的时候,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城市里的学校不能穿拖鞋,我穿了去,他们都笑我,还有几个人他们都在那笑。 画外音:郭振,武汉市德才中学8年级8班学生。 周莹:外来孩子都有他身上独特的一面。城里的孩子也是。 画外音:周莹,武汉市德才中学8年级8班学生。 周莹:他们只要互相融合的话,都是可以玩得很好的,只是有些人把面子看太严重了。就不愿意去接受。 主持人:这三位同学都来自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武汉市德才中学8年8班,一个在学校里有点特殊的班级。它的特就“特”在,学生们的父母——清一色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由此这个8年8班,又被媒体称为“农民工子女独立班”。看过昨天节目的朋友会知道,因为把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从今年5月末开始到现在,社会上对这样的做法可谓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画面:媒体争议 主持人:不过,质疑归质疑,人家武汉教育局不但没有取缔这“独立班”,而且还下发了文件,要推广这一促进城乡学生融合的教育举措。昨天咱们聆听了当地老师、校长,乃至教育局长的鸿篇大伦,又没有道理,相信您也有了些自己的判断。今天,咱们不再辩论了,咱们一起去看看这孩子们的教室里如何评价这独立分班的教育举措。 画面:校园,同学们喧闹的课间。 画面:8年级8班门牌,同学们在上静静地上课。 纪实:郭振帮妈妈卖早点。 画外音:郭振,来武汉5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一直和城市学生读书,但进德才中学后他被分到了独立班。 记者:在小学的时候,你从三年级一直读到五年级都没有适应? 郭振:嗯,因为他们都是城里人嘛,城里人就有点不适应。 记者:有什么不适应? 郭振:有很多问题方面,他们都比我懂得多。 记者:比如说? 郭振:玩的时候吧,我们一起出去玩,他们都自己玩自己的,不就跟在他们后面一起玩。就那时候每天都不想去学校,总想呆在家里,朋友也少。可能那时候我们家里的也不是很有钱,穿的衣服都是旧的,怕他们笑我,就不敢去,每天都去得很晚。 纪实:周莹在家和父母一起烫衣服 画外音:周莹,从小出生在武汉,一直和城里的学生一起读书。 周莹:就说如果没有设立这个班的话,我还是会有压力的,因为到初中嘛,都是青春期,他们都特别喜欢取笑别人。就说你穿的怎么样,还是和以前一样,当然比小学更严重了因为他们到初中都比较爱美嘛就说你长得稍微差一点,或者有什么毛病的话,他们很过分的去说这个话题,而且也不在乎你的感受,所以说我觉得办个八班要好一些。 记者:为什么呢? 周莹:因为在八班我觉得都是外来子女班,不会有什么。怕别人说什么的,因为班上同学都是这个样子的,那如果他说了你的话,那全班同学都要指责他了,因为我们都是这样的嘛。 记者:那可是其他的班级的同学,会不会说你们整个班级呢? 周莹:有。 记者:那你们会不会有压力呢?面对别的班级的时候? 周莹:我们班也许有些同学会,但是我不会。因为我觉得我们老师很优秀,而且我相信我们班也会很优秀。 主持人:从郭振和周莹同学的感受来看,这独立班的效果还真是不错,似乎也验证了改革者的设想。昨天德才中学和武汉教育局领导说:刚入学的农民工子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城市文化和教育方式的陌生、和城市同学相处有压抑感、性情容易封闭和自卑、学习基础差、加上家境状况引发的其它心理问题,所以才激发了德才中学于两年前做出这项尝试。这独立分班的初衷主要是让农民工子女在熟悉的环境里感受平等和自信。 画面:徐婉婷家里墙上的明星海报。 徐婉婷:不应该说我很自私啊,会选择好的。 记者:那就是说,你宁愿忍受一些有可能的语言上的伤害。 徐婉婷:挨别人的说,别人的说法,虽然他们说得很伤人,但是如果你成绩很好,是不是?在城市里面就有一种城市人的风格的话,你再长大的话,就蛮好。对长大有一个铺垫。总是要经历一些小小的磨难,你才有很大的成就,是不是。 记者:那如果别人对你说那样的话,你会怎么办呢? 徐婉婷:我很伤心的。会躲在一边哭的。 主持人:呵呵,听了徐婉婷同学的自白,她的感受并不是很支持教育者的那份忧患啊。 画面:8年级8班门牌 同学们下课喧闹 隐黑 主持人:在德才中学8年级,除了全是农民工子女的8班,其余1--7班,都是混合班,就是既有城市学生也有农民工子女的那种。好了,去串串门,去问一声:“你在他乡还好吗?”呵呵,玩笑。 纪实 8年2班体育课周森辉和王志坚一起玩篮球 画外音:穿红衣服的同学叫周森辉,是班上的体育委员,也来自一个农民工家庭。 周森辉:张继朋是武汉的,吴朝华是武汉的,李鹏也是武汉的,还有许晨他是武汉的。 记者:你的朋友都是武汉的? 周森辉:我相处得这些朋友我也不知道 记者:你是无意中结识的这些武汉的朋友,还是有意识的和武汉的朋友一起交往? 周森辉:无意识的。 记者:无意识的,后来就结识了这样一帮朋友。是什么把你们连一起的? 周森辉:一是有共同的兴趣。 记者:什么呢? 周森辉:我们初一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踢足球,这些共同的兴趣把我们连接在一起。 纪实:和周森辉同桌的这个男孩来自武汉本地, 当初是周森辉主动提出要和他坐一起的。 记者:你喜欢和他坐在一起吗? 王志坚:喜欢啊。他成绩很好,而且很会说话。 记者:怎么会说话呢? 王志坚:开玩笑嘛。 主持人:周森辉小学5年级才从江西农村来到武汉,在进德才之前,他一直在打工子弟小学读书,应该说,这是他第一次和城市同学朝夕相处。 记者:如果让你选择的话,你会选择去什么样班级?是像八班那样的全是外来,还是像现在这样一半城市的一半外来的? 周森辉:我想像现在这样。 记者:为什么? 周森辉:因为像现在这样一半城市、一半外来的话,了解的应该,因为我们主要是在武汉生活,了解武汉的生活怎么样,了解这里的人也比较重要,所以我选现在这个班级。 纪实:另外一个女孩坐在2班1的第一排上课 画外音:这个女孩叫徐月,也来自农民工家庭。她和周森辉有截然不同的想法。 记者:为什么你更喜欢和外面的同学在一起? 徐月:因为我们都是从不同的城市来到这个武汉,然后在武汉我们并不是很熟悉,就觉得我们都有共同的语言,就觉得外面的同学跟武汉的同学多点。虽然我也和武汉的朋友接触了两年了,就说初一时候进来有个好的朋友,但是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是很好的,觉得武汉人也不错的。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武汉人和我们外面人不一样。 记者:哪儿不一样呢? 徐月:其实这个不一样也很难说的,因为觉得他们是武汉的,然后有时候说话时候说武汉话,说得都非常快我们有时候都听不懂。 记者:仅仅是语言上应该慢慢可以克服的? 徐月:虽然后来听话是没有多大的障碍了,可能都听懂了,但是觉得武汉的人就是跟我们那儿人有点不一样。 记者:他们有优越感是吗? 徐月:觉得我们这是从外面来的,并不是这个城里的人,就是这样。 记者:他们有这样说过吗,有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吗对你? 徐月: 没有。 记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呢? 徐月:觉得有时候跟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不同,他们做得跟我们做得不一样。 主持人:徐月同学的表白,似乎印证着教育者最初发现的那些问题。出乎我意料的是周森辉的自信,除了他阳光的性格,尤其他提到自己的优势和乡村生活感受,甚至一瞬间让我感到了城乡孩子彼此欣赏的另一种可能。很快,我的这种乐观就有了着落—— 画面:一个靠窗的男孩沉默不语一个人一动不动的看书 画外音:这位课间还在看书的同学叫朱乐,是8年级2班的班长,也来自农民工家庭。在换届选举当中,以最高票数当选八年级二班的班长。 记者:你(以前)会主动和别人交朋友吗? 朱乐:不会。 记者:那现在呢? 朱乐:现在也不会。 记者:那你的朋友是怎么来的呢? 朱乐:我也不知道。 记者:你现在的朋友是怎么来的,是他主动找的你,还是你主动找的他? 朱乐:他主动找的我。 记者:这个同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同学呢? 朱乐:个性比较开放吧。 记者:他是武汉市的? 朱乐:是。 记者:他为什么找你呢? 朱乐:因为我坐在他旁边,他只有找我说话。 纪实影像:音乐课。音乐老师在点评朱乐的演唱,气氛热烈。 音乐老师:还是算实力派,他唱得还可以,音准啊,节奏啊。我觉得他特酷,我觉得他是不笑,不爱笑,话特少,是吧?他是咱们班的班长对吧?有点像包青天的感觉。 纪实:混合班上音乐考试课、孩子们轮番唱歌(唱流行的英文歌、不同地表演状态)。 画外音:郭振和朱乐同学,同年来到武汉,又同时进入德才中学。但因为性格内向,被学校分到了八年八班。 纪实:音乐老师点评郭振。 音乐老师:如果不是因为你唱得比较完整,估计连分都没有,明白吗?下次声音要放开一点。 郭振:如果我在混合班,可能很少跟他们一起玩。可能都一个人,独自,自己去玩自己的。 记者:你不会主动去找他们玩儿? 郭振:我胆子很小。 记者:直到现在胆子还很小吗 郭振:有点。 记者:不想和城里的同学一起玩儿,总是喜欢和自己班的同学一起玩儿。 主持人:同样两个沉默寡语、不愿主动交际的男孩,在同一个中学的校园里,一个在露天,一个在温室。温室里的郭振越来越依赖温室,露天里的朱乐也越来越适应露天……哎,您可能会说了:阿丘你这个语态和比喻都有问题啊,你是不是在表达立场啊?呵呵别,其实啊,我们所有的采访都是随意和偶然的,并无统计学逻辑,每位同学的感受也只代表他个人,都不足以支持或否定什么。事实上,我前面那个温室的比喻并不准确,因为人家校方早就考虑到了独立班的负作用,为了避免这种“独立”最终变成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人家特意为这间温室开了很多窗户。 陈校长:我们小范围是封闭的,大范围是开放的。 画外音:陈长俊,德才中学校长。独立编班的想法就是他想出来的。 陈校长:我们当时搞了一个小手拉小手活动,就是鼓励城市学生对农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关爱之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当时有五个一要求,每个同学的互访一次家庭,学习上共同每周切磋一次学习的经验,教育体会,每周谈一次心,等等我们有五个一的要求。让这些学生,能够走在一起,小范围是独立的、封闭的,大学校是开放的,在大的环境里面,通过各类活动在一起融合。 画面:再上校园里“我来自农村我很优秀”的标语。 主持人:为了让独立班的同学不“孤独”,德才中学还想出了“结对子”的办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让他们和城里孩子一对一建立长期的交往关系,谈业余生活啊互送小礼物啊……唉,真是用心良苦,费尽心思啊。 周莹:重点还是在那个平时话题上面,他谈得都是一些比较网络性的,游戏类的,或者一些化妆,关于比较成年性的吧,而我们谈得主要是学习,因为我们对那些知识都不太了解,所以说我们跟他们的话题都不一样,说得完全不是同一个内容,我们就完全谈不起来,没有相同的话题,我们怎么可能玩在一起呢,这里不行。 徐婉婷:相信每个小孩都有这样想法的。比如姐姐你是城里的人对吧,我看见你,我就对你有种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我说我为什么不是城里面的,为什么我是乡里面的,每个小女孩都会有这种想法的,但是经过一段的时间之后,就觉得城市和乡下没有什么区别,当时看见姐姐你是城里的就很嫉妒你,为什么在那么一个好的条件生活,就是这样的想法。 纪实:独立班级8班简朴的午休午餐、2班各种样截然不同地午餐和午休活动 纪实:整个校园的午休(时髦的一群女孩子围在一起打扑克)。 主持人:时间过得真快,带大家拜访了这所倍受争议的学校,本以为能分个输赢,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可是您也看到了,事情真的很复杂,这项改革成果可不是那么好验收的!学校的良好意愿那没得说,就象媒体的批评和质疑,主观上都是为孩子为教育!至于在这两者间,究竟是学校的做法更杞人忧天?还是媒体的批评更纸上谈兵?谁更一厢情愿?真的难说。校方的口号是:依据现实、重视差异、以退为进。批评者的声音是:制造隔离、扩大差距、滋长歧视……有人说,这是积极的消极。有人说,这是消极的积极……唉(轻松地),我也不多说了,反正,批评要慎重——别伤了心!教育更要慎重——别误了人!最后,再听一会儿我的同事和学生们的聊天吧—— 周莹:会少是少,我觉得机会要靠自己创造,如果你已经不介怀自己是外地孩子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很大方、很自信的和城里的孩子玩,因为你对这个城市了解了,你和他们玩就会更加的舒畅,就是大家都有语言可以说,说一下自己身边的事,其实城里的孩子也很愿意听外来的孩子在老家,在自己生活当中一些趣事,大家也很愿意互相交流的。 记者:如果高中再有个独立班级的话,还有混合班,还有全是城市的班级,你喜欢进什么样的班级? 郭振:我喜欢看能考到那个班级就是哪个班,随便了。尽量考。 记者:从你内心来想? 郭振:好班。城市同学的那个班,毕竟那个班的同学成绩都非常好,一起学习也可以带动一下,帮我把成绩提高 记者:不在乎那些隔阂 郭振:不在乎,都长大了懂事了,就不会再有谁瞧不起谁了。 相关专题:央视《社会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