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社会记录》:停车5分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16:17 CCTV《社会记录》 | |||||||||
央视新闻频道《社会记录》6月28日播出节目《停车5分钟》,以下为节目内容。 采 访:水电站工人 王双源 记者:“对于现在,有一些对你们道德谴责的那种,你觉得在你认为是不应该来承受,由你们来承受的。”
王双源:“是,让他们说去吧。” 记者:“你也并不想再说什么了?” 王双源:“对。” 记者:“是因为不方便说还是因为… ” 王双源:“也可以说不方便吧。因为我是一个小人物,所以说我也不想讲太多。” 阿 丘:刚才说话的这个人名叫王双源,最近一段时间,王双源和她的几位同事正陷入一场是非之中。有人谴责,有人理解,有人同情,也有人愤怒。估计您也看出来了,王双源现在面临的压力很大,他不愿意再回忆让他卷入这场是非的那件事,说心里话,对于我来说,今天要来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也需要勇气,因为这不仅要让王双源和他的同事重新面对过去,还因为,讲述这个故事,还需要另外两位女孩面临残忍的回忆。 采 访:(受害者 苏海琴) 苏海琴:“我现在什么人都不相信,就像人们电视台记者什么,我都不想相信,我只相信,在这里我都会相信我父母。尽量把我自己的伤悲忘掉,然后尽量快乐起来,但是我始终做不到。” 影 像:苏海琴在家中。 阿 丘:刚才这位说话的女孩名叫小琴,今年20岁,福建省安溪县大坑乡人。 影 像:事发现场。 解 说:今年4月1日晚上十点半左右,小琴和好友宝华,小丽,应同村男友苏荣生之邀,与6名男青年骑着摩托车到一个偏僻的山路上玩,可没曾想,几名男青年却要对她们强行施暴,三个女孩拼死挣扎,绝望中,宝华与小丽跳下了山崖,宝华被山腰上的竹丛托起,而小丽的尸体则在两天后被找到,没有跳下山崖的小琴,则不幸遭到几名男青年的侵害。 音 乐: 影 像:狂风中摇曳的三支芦苇。 隐 黑 阿 丘:这真是一场令人震惊的悲剧,可是,就在大家为这场悲剧痛心的时候,幸存下来的两个女孩却说,这场悲剧,其实原本可以避免,因为就在宝华和小丽跳崖前的十几分钟,就在小琴被强暴前不久,曾经有一辆面包车路过此处,当时,几名女孩拦下汽车,苦苦哀求车上的人给他们帮助,尽管当时车上坐着四男一女,但这辆车在现场仅仅停了大约五分钟,五分钟后又重新消失在黑暗之中,悲剧随即发生。 影 像:陡峭的山崖; 采 访:(受害者 苏海琴) 苏海琴:“到了第二天晚上,我又陪着他们去找秦丽的尸体嘛,我二哥和那些人都从下面找上来了。找到的时候,我已经快要崩溃了。那时候已经没有用了,已经救不了,头是逼着肚子的,没有用了,而且全身都是血,我就开始做噩梦,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每天晚上都偷着哭。” 影 像:狂风中摇曳的三支芦苇。风声;苏宝华在家中 解说词:这就是那位既不幸又幸运的女孩苏宝华,她跳下山崖后,虽然被树丛挡住保住了性命,但身上多处受伤,目前在家休养。 阴 黑 影 像:各种报纸标题:救还是不救?他们涉嫌见死不救? 阿 丘:悲剧发生后,人们纷纷谴责6名男青年的丧失人性,胆大妄为,与此同时,也将谴责指向了那辆路过的面包车。见死不救,道德的谴责、良心的自省,等等等等,一起涌向车内的人。估计您也猜出来了,节目一开始的那位王双源当时就坐在汽车上。王双源说,这种谴责,让他和他的同事倍感压力。 音乐:报纸;标题; 黑 起 影 像:汽车 解 说:这就是那辆当晚途经事发现场的汽车,就是这辆车,让三位女孩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而车上的五个人,也经历了良心道德的挣扎和煎熬。 阿 丘:据后来的调查,这辆面包车,是安溪县蓝田水电站接送工人上下班的班车。当时班车上的五个人,除了司机小沈以外,都是水电站的工人。他们是王双源,官程寿,苏伟权和杨彩宝。他们四人属于同一个班组,苏伟权是他们的班长。 影 像:水电站; 解说词:一个月前,我的同事来到安溪县蓝田水电站,在这里,我们没有见到班长苏伟权和司机小沈,苏伟权在我们采访的几天里一直没有上班,而司机小沈因为是临时工,事情发生后就丢了饭碗。 影 像:小扬。 解说词:小杨是那天车里唯一的一位女性,她在水电站已经工作了四年,我的同事找到小扬,她接受了采访,但面对镜头,他不太愿意再回忆两个月前那黑暗中的那五分钟。 采 访:水电站工人 杨彩宝 杨彩宝:“我都记不清楚了,不好意思,我都说不清楚了。我当时一害怕,我一害怕也就乱了。” 影 像:汽车在夜晚的山路上行驶; 采 访:水电站工人 王双源 王双源:“因为我们下完班以后回来真的很累,所以说靠在椅背上,闭着眼睛,也没…就是、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那里会出事,我们到了那个地方有一个女孩跑过来拦车,她说有人要强奸她,本来真的,那时候以为她是开玩笑的,那一段路夜晚经常有那个,像很多的少年少女都要那里谈情说爱的。” 阿 丘:据王双源说,他们那天经过的山路,是通往山下的蓝田水电站苦坑工作站的一条专用公路,(插影 像:山路空镜)工作站的工人每天都要经这条路从山上的宿舍到山下的工作站上班。十公里的山路旁没有什么人居住,平日里,除了每天定点接送水电站工人上下班的班车,几乎很少有其它车辆在这条山路上。因为山路僻静,常常有一些谈恋爱的年轻人到这里约会,所以,当突然有女孩拦在了车前时,车上的人都以为是谈情说爱的年轻人之间发生矛盾,女孩负气要先离开,才截住了他们的车。但很快,女孩们的神情告诉他们,不对劲! 采 访:水电站工人 官程寿 官程寿:“那个女孩子的手机掉进车里,我有帮她捡上来啊,反正一直打她,我一直叫他不要打她。” 海琴:“有一个男孩就看那个窗户,问什么事,我就一直喊他们救人,因为我那时候已经吓住了。” 王双源:“那个歹徒还说,把刀拿过来。” 影 像:事发现场。 官程寿:“那时候也不知道啊,这个怎么讲,反正感觉都挺害怕的。” 海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心里就很害怕,就只是知道如果他们救我的话,我们就有希望了。” 阿 丘:刚才您也听到了,小琴他们当时拉住汽车的窗户,拼命的喊救命。是希望车里的人能够帮助他们,至少把车门打开让他们上去。当时在这辆班车上,(阿丘图解说明)王双源坐在副驾驶座上,女职工杨彩宝坐在司机后面临窗的位置,官程寿坐在杨彩宝后面,坐在临近车门位置的是他们的班长苏伟权。据此前媒体的报道,面对车下女孩们的呼救,当时坐在车门附近的班长苏伟权曾经三次询问车里的人,是不是要把车门打开,让女孩上车,但车里的人始终都抱以沉默,没有回答。这也是事后舆论谴责车里人的重要原因。 采 访:水电站工人 官程寿 记者:“车窗打开以后,听到就是女孩子的这种求救,然后当时坐在车边上的是苏伟权吗?” 官程寿:“是。” 记者:“然后把就问,要不要开门?” 官程寿:“嗯。” 记者:“大家好像没有回答,是这样吗?” 官程寿:“那天吗?” 记者:“嗯。” 官程寿:“好像没有,我不记得了,好像没有吧。就是我们几个一起说开门吧,把她拉上来,把那个女的拉上来,当时好像情况是这样的。” 阿 丘:此前提到的那篇文章中说,正是车上的人集体的沉默,最后导致了车门没有被打开。可小官却说,当他们的班长苏伟权提议开门的时候,几乎同时大家都提议把门打开。看来,对于两个月前发生的事情,大家的记忆有些出入!我们再听听车上当时的另一位乘客王双源的说法。 影 像:事发现场 采 访:水电站工人 王双源 记者:“当时苏伟权坐在窗户,他看到这个女孩的时候,他问了一句,要不要开门。” 王双源:“没有,我们不是说问要不要开门,而是说要不把门打开,让她上来。” 记者:“当时是谁问的这句话?这句话是谁问的?” 王双源:“是苏伟权。” 记者:“然后大家的回答是怎么样的?” 王双源:“他这样说了,那我们就默认了,总不会说,每个人都讲一句吧,因为有人叫把这个车门打开就行了。那当时我们真的,后来说要不把这个车门打开这样子。我们说叫驾驶员,那个是我们前段刚请的临时工,我们也不是很熟悉他,然后我们叫他把那个车门打开,他说不行,这个不行,如果开车门肯定会出事,因为我们的车子是电动门的,只有驾驶员一个人可以控制,所以说他没有打开车门。” 阿 丘:王双源说,他们当时面对班长苏伟权提出开不开门的问题,他们的确曾经沉默,但王双源说,这种沉默其实是一种默许,甚至后来他们还说要把门打开,是司机最后不同意开门,他们才没有施救。看来,当时面对车下小琴他们三名女孩的呼救,车上的人的确曾经有过关于救还是不救的交流,但最后的结果却是,车门没有打开,汽车却重新启动。 影 像:车子在山路上行驶。音乐 采 访:受害者 苏海琴 苏海琴:“然后好像没有什么希望了,我就掉下来了,那个剪头发的人又开始对我侵犯了,当时我的两手都很疼,已经没有力气反抗了,结果他得逞了,我被他们侵犯的时候,拿石头撞到自己头部,我这里已经开始有点晕了。我就叫了没几声,我就晕过去了。” 影 像:芦苇;音乐 采 访:受害者 苏宝华 苏宝华:“那个剪头发的又走过来,又想对我动手动脚的,然后我看到秦丽站到那边,我去看了一下秦丽嘛,因为她走到悬崖那边去嘛,不知道那边是不是悬崖,他们好像是知道吧,不然肯定不会分开我的。我就走到那边去,看一下秦丽,然后没看到秦丽,我就想办法,就滑下去。” 解说词:苏宝华和小丽坠下悬崖后,虚脱的小琴不堪忍受第二个犯罪分子的侵犯昏死过去,而其余的5个男青年开始寻找坠下悬崖的宝华和小丽,并打电话向村里人求救,当天夜里,村民们在山腰上找到了宝华并将她送往医院,第二天下午,小丽的尸体才在山底下被发现。 影 像:芦苇;风声;悬崖。 采 访:水电站工人 王双源 王双源:“媒体说什么见死不救,我觉得那样子写很不好。所谓见死不救,就是我见到你死了,快要死了,我不去救,这样子才是见死不救。那我们当时见到的情况不是这样子,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好的,都没有说要死亡的迹象什么的。你怎么可以说我是见死不救呢。” 阿 丘:王双源说,事情发生后,许多媒体都谴责他们见死不救,这些报道,让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但他同时又说,媒体上的这一说法,他们不能接受。 王双源:“还有媒体说是救还是不救,问题是我已经救了。” 记者:“你觉得你已经救了,这是指什么呢?” 王双源:指的是…那件事情吧。 记者:“那件事情你的什么样的行为表明你已经救了?” 王双源:“我报警就是采取的一种的措施啊。” 记者:“可能就是报警,然后警方接到这个警,这段时间之内,这个悲剧就有可能发生。” 王双源:“可是我们当时,谁会想到会发生那样的悲剧呢?” 阿 丘:根据我的同事的调查,那天王双源和他的同事离开现场后,的确用手机给派出所报了案,打电话报案的人就是王双源。几分钟后,警察将电话回拨过来核实情况,但这时发生的一件事,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警察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没有能够及时赶到案发现场。 采 访:水电站工人 王双源 王双源:“他就是再打一次就是问我的名字,我就是,我就说,我报警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你名字?我说这个名字就免了吧,因为我报警为什么一定要问名字,我说现在关键的就是、就是这里发生了这种事情,你就赶快下来。他说,会不会是假警?我说不会。我说我说的都是真的。当时如果我报假警,第二天查一下,就要把我停机,我说那、那停就停掉了,反正我又不是报假警,是不是?” 采 访:派出所民警 林良渊 林良渊:“我们报案一般是询问,叫什么名字,在哪一个地方等,因为山区里面没有什么固定的名字,一般是角落的名字,一般是询问那些报案人的姓名,要在什么地方等,去的话比较好找,我一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就把电话挂掉了。” 阿 丘:那天,或许是因为手机信号不好,王双源报案的时候,警察听错了案发现场,他们赶到另一处地点却没有发现任何情况,再联系到王双源始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姓名,警察当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这些人是在报假案。于是他们就回到了派出所。我的同事后来了解到,法律的确没有规定报案人必须提供真实的姓名,但如果那天王双源他们能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警察在判断的时候,也许就会少一些做出是报假案的错误判断的可能。王双源没有解释那天晚上报案时为什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或许还是因为此前那种莫名的恐惧吧。 影 像:;狂风中摇曳的三支芦苇。两位女孩在家中。 记者:“你对车上的人,最后没有救你们,你怎么看他们?” 保华:“就觉得他们也不知道是因为害怕,还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讲。” 记者:“你能理解他们不去救你吗?” 保华:“不知道怎么理解。” 记者:“那么你觉得你从心底里头恨他那个车上没救你的人嘛?” 海琴:“我想想还有点,因为我让给他什么样的惩罚嘛,由派出所来惩罚,多多少少给他们一点惩罚,让他们知道以后人都有危难之时,好象应该互相帮助的,而他们这是坚持不救的,所以希望他们给一点点惩罚。” 影 像:现场; 采 访:水电站工人 官程寿 记者:“那后来发现事实确实是这样,你有没有再想过什么?” 官程寿:“后来就埋怨自己,怎么会这样子。就是当时没有在那个车门口,威胁那些人,要报警,知道要去报警的话,就不会发生命案了。其实也不敢相信那天晚上会发生命案这样子。当时如果我们几个人可以叫驾驶员把那个车停在旁边的话,然后等警察过来,就不会发生命案了。” 记者:“在心里对自己的可以再采取更进一步的方式,也想过这些的问题?” 官程寿:“对。过后才想。” 阿丘:看得出来,如今的小官对自己在那五分钟里做出的选择有些后悔,也有些自责。讲完今天的故事我在想,如果当初在那车上的人是我,我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会毫不犹豫地开门让那几个女孩上车吗?会义无反顾的下车和歹徒搏斗吗?您别笑话,我还真不敢肯定!当我看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懦弱之后,我曾经非常痛恨自己,为什么缺少成为英雄的勇气?或许这就是当时车上的那五个人真实的感受吧。事情发生后,舆论和媒体对车上这五个人纷纷谴责,这些谴责或许忽视了一点,我们在生活中都是些普通人,我们或许天生就没有成为英雄的勇气!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但这又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不过另一方面我也在想,也许我们没有力量和歹徒面对面搏斗,但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稍微做得好一点,停下车来,给警察报警,报警的时候告诉警察自己的名字,多提供一些信息,也许这悲剧同样能避免。我想说的是:其实生活中给我们的选择,往往并不是除了英雄就是懦夫,如果我们只能做一个普通人,也能把普通人做的更好一些,而这,或许同样能救人于危难。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周一至周五22:30首播,次日9:30,15:30重播 Email至shehuijilu@vip.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专题:央视《社会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