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台”到“避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16:41 新民周刊 | |||||||||
有道是惹不起躲得起,面对自然灾害的频频来袭,务实的温州人的对策是“走为上计”。 特约记者/陈东升 “台风来了,请村民们听到广播后,马上转移到村老人活动中心。”8月10日中午,
五道“金牌”催发大转移 8月9日夜,温州市防汛指挥部灯火通明,市领导坐镇指挥,密切关注今年第8号台风“桑美”的一举一动。 在防汛指挥部滚动播出的气象云图上,“桑美”的台风眼越来越清晰,猩红色的云团不断地向浙闽沿海逼近。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20时30分,“桑美”的面目越来越狰狞,加强为超强台风,中心位置离温州只有600公里,近中心最大风力达17级。 17级是什么概念?防汛指挥部里的气象专家解释,质量达标的建筑,每平方米可承受的风力为50公斤,而17级台风对墙体的冲击力每平方米可达250公斤!普通建筑根本无法抵抗这样强烈的冲击,温州农村许多简陋的房屋更是岌岌可危。 情况万分紧急,立即转移!立即转移!从8月9日夜里开始,依照《防汛法》等法律规定,温州市防汛指挥部连发五道命令,要求各地立即转移危险地带群众。第二天,形势更为严峻,9时45分,温州市宣布全市进入防台紧急状态,人员大转移范围随即扩大。沿江、沿海、低洼地带、地质灾害点和工棚、危房人员全部列入安全大撤离范围。位于瓯江口的鹿城区七都镇全岛1万多名居民开始大转移,被安排到南浦等20余所学校安置点。同样位于瓯江口的灵昆岛也进行全岛大转移,除投亲靠友自行安置外,近2万名群众转移到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瑶溪三小等安置点。 8月10日上午7时,全市防台紧急动员会议一结束,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立即赶往鹿城、瓯海等地检查大转移工作。途经市区学院东路时,王建满看到仍有部分建筑工人在工地上施工,马上要求立即通知停止施工转移工人。10多分钟后,王建满一行赶到了鹿城区南郊乡东屿村,他问外来务工者:“你们都接到转移通知了吗?”“前一天晚上村里已经通知过三次了。我们准备吃了中饭就转移。”王建满听后高兴地握住外来务工者的手说:“把大家转移出来,可能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这是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希望能够理解支持!” 从8月9日开始,苍南县发动各级干部等力量近万人,动员安排沿海、水库、低洼、危房、地质灾害点等处的群众大转移。当天清早雷声隆隆、闪电阵阵。尔后却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当地自认为有经验的群众见状,对前来动员撤离的干部说,打雷哪会刮台风?这几年,你们老是说“狼来了”,哪有狼啊?十次动员转移九次空,纯粹是劳民伤财。这回再也不相信了!一些上年纪的人硬是死活不走。 县委书记余梅生、县长章方璋下令:宁可十次动员九次空,不可一次松!县、乡、办事处、村居四级干部和共产党员接到此令雷厉风行,挨家挨户通知并耐心动员撤离。 龙港镇有10万余名外来务工者,如何让这些防台能力最弱的群众安然躲过台风袭击,镇政府想尽了办法,村委会、正放暑假的中小学、村老人活动中心,凡能利用起来的坚固房屋全被利用了起来。 在台风“桑美”登陆点苍南县马站镇,台风来临前,镇委、镇政府发动各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短短几小时内紧急转移地质灾害地区和危房内的群众8000多人。台风登陆后,马站镇2000多间房屋一瞬间夷为平地。8月12日,记者在该镇采访时,该镇70多岁老人刘占木老伯拉着记者的手说,这一次如果不是镇里干部催着我们转移得快,马站镇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危房中的群众撤离了,沿海与海上危险地区的人员撤离了,地质灾害点附近的群众也撤离了……这是一场与与台风抢时间、争速度的比赛,这是一场与超强台风的生死搏斗!8月10日17时25分,暴烈的17级超强台风“桑美”挟雷霆万钧之力,气势汹汹地在浙江省东南沿海最南端的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登陆,刹那间,狂风撕裂长空,山摇地动,一片片树木连根拔起,一排排房屋轰然倒塌,一艘艘渔船沉没海底,一条条道路崩裂塌陷。这50年以来登陆大陆最猛烈的风暴造成了温州市2万多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而在此前的短短24个小时里,由于领导重视、指挥有方、准备充分,措施有力,温州市各地成功实施50万群众大转移,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最大保障! 法律素质是安全转移的软实力 浙江省温州市面临太平洋,浙江以东辽阔的洋面毫无屏障,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台风形成巨型台风,温州因此成为我国超强台风登陆最多的地区之一。 温州市防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薛子刚介绍,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温州市的防汛工作已由原来的“抗台”转变为“防台”、“避台”。在台风来临之前将危险地带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就是温州市“以人为本防台风”过程中所摸索创造出来的一条成功经验。有道是惹不起躲得起,面对自然灾害的频频来袭,务实的温州人的对策是“走为上计”。50万人台风前大转移,承载着温州市委、市政府决策者对人民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制定防台转移应急预案是政府的事权,具体实施起来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然而,在超强台风“桑美”过后的几天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事例:一些人对将要降临的危险浑然不知;一些人对政府实施的紧急转移不理解;甚至一些人在政府发布台风转移令后,不听乡村干部的苦劝,死活不肯撤离险境。温州市一位社会学者因此感叹:灾害并不可怕,市民防灾避险法律意识和自救自护知识的缺失才真正可怕。在一定程度上,科盲、法盲们的冒险举动也在无形抵消着政府为防灾抗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双昆村是温州市龙湾区灵昆镇外来务工者集中地区,全村5200多人,外地务工者占了近一半。8月10日一大早,村支书吴炳光就骑着摩托车穿梭在村里,动员人们转移。他说:“镇里要求全部群众转移,但一些外来务工者却任凭你喊哑了嗓子,就是犟着不肯转移。几个住在泥房里的湖北籍务工者居然对前往劝说转移的村干部说:“这里风不大,雨也没什么,挺安全的,还需要转移吗?”“就是台风来了又怎么样,我们没见过台风,正想看看它是什么模样呢!” 据报载,家住福建福清龙田镇东营村的余老汉,明知政府有令台风期间必须立即转移上岸、禁止出海,8月9日那天竟然公然违反禁令,驾船带着另外5名渔民强行出海,东营边防派出所官兵闻讯后相追反复劝阻,但余老汉拒不上岸。无奈,边防官兵只好将这6人强制带回。 由于余老汉此前在历次抗台风期间曾多次强行出海,为维护秩序、严肃政府法令,当地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1款“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规定,决定给予余老汉拘留10天的治安处罚。据了解,这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公民因违反防汛抗台有关规定而被行政处罚第一案。 台风期间违反法律规定而被行政拘留倒是小事;在超强台风暴虐发威之时,稍有不慎,防灾避险法律意识缺失带来的往往是灾难性的后果。8月9日下午4时许,与东海一山之隔的金乡镇河尾洋村风狂雨骤,许多村民家矮小的旧房子漏雨了。正在此处检查抗台的金乡镇老城办事处几名工作人员见状,挨家动员十几户村民转移到邻近的河尾垟97号杨克林家中避险。 危难时刻执行上级命令转移危险地带群众,镇里干部的用意良好,本来无可非议,然而,殊不知镇干部的一时大意,已为将要发生的悲剧埋下祸根之一——原来,杨克林家这两间两层砖混楼房在2002年曾遭受“森拉克”台风重创,被掀掉一层半后而草草修复,地基已经发生动摇,本身已不牢固,在桀骜不驯、不可一世的17级超强台风前面,结果只能是以卵击石。据一位幸存者回忆,50余人躲避进杨克林家不久,一老人见外面风雨稍微小了些,执意要回家。就在老人拉开大门刹那间,狂风直冲屋内,房顶上的瓦片被大风掀起,多根横梁被大风拉起甩到几十米开外,房子突然塌了下来被夷为平地,50余人全部被压在废墟里。 温州军分区、温州市武警支队、温州市消防支队官兵接到命令后以最快速度赶到河尾垟村。消防支队官兵们还动用了先进的消防器械开展救援行动,有的敏捷、熟练地用机动液压破拆工具对埋压的水泥板进行切割,有的以救援起重气垫对埋压的水泥板实施撑顶……奋战5个小时,尽管人民子弟兵抢救回了8条宝贵的生命,但最终还是从废墟中挖出41具遇难者尸体。这其中,村民杨开苍家8口人7口死亡,只剩下9岁的小孙子杨乾旺;7位从家乡投奔姐姐家务工的贵州务工者也全部遇难。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下午,记者赶到河尾垟村采访,偌大的村庄里没有一处完好的房子,到处是残墙断壁。河尾洋97号杨克林家废墟旁的矮小旧房子里,齐刷刷停放着几十具裹着白布的尸体,哭喊声震天动地。“紧急转移是为了避险,真没想到,这安置点竟然成了乡亲们的墓地啊!”望着眼前的废墟与突然死去的亲人,一位乡亲悲从中来。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生命里留了许多罅隙,从中送来了死之忧郁的音乐。”要想避免“死之音乐”的袭扰,最好的办法是用科普知识做“密封圈”,塞住生命中的“罅隙”。据报载,在印度洋海啸袭向泰国普吉岛前,一个名叫蒂莉的11岁英国女孩利用课堂上学来的地理知识,预测出海啸将至,她立即让父母提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没有谁来组织动员,一个小姑娘却能作出如此机警的反应力挽狂澜于既倒,她的全部能量就来自于她的知识储备。 应当承认,我们国民的防灾素质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在英美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开设安全课,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灾害的逃生演习,蒂莉之所以能够从海啸中救下百人,最根本的原因是素质教育播下的因子起到了作用。而在我们这儿,除了一些要么临时抱佛脚、要么亡羊补牢式的零散的逃生演习,国民防灾安全教育基本付之阙如。 “桑美”过后,温州市委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总结防御抗击超强台风“桑美”的经验教训。会议要求温州市防汛指挥部牵头,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对台风来临前大转移的法律依据、转移标准、转移路径、安置地点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温州市委分管副书记包哲东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温州地处沿海,台风频繁登陆。防御台风,最关键的措施是转移,最有效的措施是转移,最重要的措施仍是转移。但台风大转移必须有章可循,必须朝着依法转移和科学转移的方向发展。 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台风转移之应急预案,是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现实可取选择。而着力提高广大市民整体防台避险法律素质,更是确保这项工作有序推进的动力之一。我们应当像重视防台应急预案那样,重视构筑长效的国民防台教育体系。优秀的国民素质体现着一个地方防台抗台的软实力,这种法律、道德、文明、科学、知识、技能的“结晶体”是金钱买不来的,但却关系着一个地方人们的生存和危亡。与其让要命的台风来教训,不如让救命的知识来教育。 大转移引发出的法律反思 连续几天在一线救灾,苍南县C副县长脸色苍白、声音沙哑,显得疲惫不堪。8月12日下午,与记者谈论起这次台风大转移,这位副县长承认,县政府对台风人员转移只是有一个基本预案,哪些人需要转移,转移到什么地方,具体转移方案则由各个乡镇自己把握与制定。有的乡镇方案细一点,有的乡镇方案粗一点,不同乡镇有不同的做法。转移工作总体来说是“干劲热情有余,理性规范不足”。 他举例说,防台预案和转移命令往往要求在某某时间前将危险区域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但对什么是“安全地带”,却没有具体标准规定可依照,这就给基层干部的具体实施带来困难。在外人看来,苍南县民营经济发达,普遍富裕,而实际上在许多地方,农民居住的往往是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木结构、砖混结构房屋,破旧简陋,承受抵抗强台风能力极差。他说,在这些地方找一个安全一点的房子转移群众,是矮人里头挑长人——将就着办。最后到底安全不安全,只能碰运气了。 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温州市区,要找一处理想的地方安置被转移群众也非易事。8月10日上午,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来到瓯海区新桥街道高翔村察看转移工作。在村头,王建满与几位外来务工者攀谈起来,“台风一登陆就会带来严重影响,你们一定要赶紧转移。”对方答:“村里昨晚已经通知过了,但我们不知道该转移到哪里去?”王建满一时语塞,半晌,心情沉重地对随行干部说:“看来,转移工作还要做得更细致些、更充分些啊。” 在这次台风大转移中,苍南县霞关镇将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到框架结构的党员活动室、村老人活动中心,结果人员伤亡很少。C副县长认为霞关镇的做法值得推广。他介绍说,作为台风暴雨灾害多发地区,温州市从前年开始就实施“万户避险”移民安置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293个地质灾害点17000余人的避险移民安置工作。他认为,移民安置工作固然重要,但与之相比较,当前党委和政府更为急迫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法制订科学规划,各级财政拨出专款,在沿海每个村庄建造至少一座统一建设标准的高质量的避险台风转移安置房。这些转移安置房一房双用,平时作为村两委办公楼、党员活动室或村老人活动中心,台风来临时用来转移避险。“只有这样,才能把市委、市政府的转移战略计划全面落到实处,确保群众转移安全。” “呼吁尽快制订颁布《紧急状态法》”,温州市防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薛子刚说,目前温州市实施台风群众大转移所依凭的法律依据是《防汛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然而,这些法律对紧急状态下的台风大转移并无详细具体的规定,在此情形下,被转移的人们可以听政府的号令,也可以不听;用来安置的学校与其他公共场所可以接受转移过来的群众,也可以不接受。还有诸如被转移群众的吃饭与饮水问题如何解决,被转移人群中发生流行病怎么处置之类问题,现行法律都无明文规定。这位资深防台工作者、高级工程师感慨地说:“实施台风大转移,首先在法律上就遇到了障碍。” 当代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高风险社会,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可能因为内乱外患、天灾人祸陷于危机状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我国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法律有35件、行政法规36件。“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各种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制订《紧急状态法》显得十分紧迫。”温州大学法政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柏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认为。 王柏民认为,应当把紧急状态下的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尽快制订《紧急状态法》。这部法律对政府在紧急状态下,应对、处理包括台风登陆等突发性事件需要享有的紧急权力,应当作出尽可能明确、详细的规定,如制定发布具有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与处罚的决定、命令的权力,征用房屋和交通工具的权力,强制疏散、强制隔离的权力等。在法律规定的紧急措施还不能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还应授予政府紧急立法权力,允许其通过紧急立法采取其他必要措施。- 相关专题:台风桑美与宝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