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专题 > 正文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大学毕业的“三岔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2:20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8月21日播出节目《大学毕业的“三岔口”》,以下为节目内容。

  夏天到了,又有413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而去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中,还有很多人没有找到工作。就业压力不小,怎么办?有人认准了要考公务员,有人忙着跑各种各样的招聘会,还有人打算自己创业。面对就业的三岔口,大学生究竟有没有选择,又该怎样选择
?《中国财经报道》用记者的特别报道——大学毕业的“三岔口”,打开这些问号。

  大学毕业的“三岔口”——“考霸”的烦恼

  2006年,一个新的词汇在大学生中间广为流传,这就是“考霸”。“考霸”专门指那些虽然屡次失败,但依然屡次报考

公务员的考生。

  刘华争,中国政法大学应届毕业生,是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位大学生,半年之内连续7次报考公务员的经历,使我们对他的人生选择产生了疑问。为了能得到深圳海关的一份公务员工作,刘华争几个月前跑到深圳参加考试。和许多应届毕业生一样,他遇到了百里挑一的激烈竞争。刘华争告诉记者:“因为它人比较多,它分散了三天面试的,等于你抽签抽多就待了5天,然后等结果又是一天半。”

  刘华争的本科专业是侦查,这和职位要求的缉私方向十分对口。这一点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优势。“我当时考完之后我觉得我表现的特别好,我觉得我稳上。”

  终于熬到了张榜的那一天,刘华争一早就赶去看通知,可结果却出乎意料。他说:“他们都围成一圈,但是我看不见。然后我就老问别人,我说第一名是谁,第一名是谁?我就总觉得我应该是第一名。但是最后我一看没我,我考了第七名,他们只招到第六名。当时我就没看后面的我就赶紧就走了,后面的我具体得多少分,我都没看就走了。当时那种落差特别大。”

  在农村长大的刘华争,一直是靠勤工助学来完成学业的。为了这次深圳之行,一向勤俭的刘华争还向同学借了钱。

  刘华争:“借了差不多两千块钱吧,我估计我,我说等我毕业工作了就可以还给他们。”记者:“现在还没有还上?”

  刘华争:“现在还没有还。”

  刘华争:“去深圳考试花了接近三千块钱。”

  记者:“怎么会花那么多呢?”

  刘华争:“本来第一次面试买了一些东西,花了不少时间,然后比较急。”

  记者:“买了什么?”

  刘华争:“买了一个西服啊,然后那个领带衬衣皮鞋啊,还去,去深圳还有一个特点,那边消费比较高,我剪了一个头发就花了50多块钱。”

  就这样刘华争在天南地北的公务员考场中奔波着,三四个月的时间、几千块钱的费用,这几乎是在这次采访中,所有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们给我们提交的账单,那么对于这种经历,他们是否后悔?这个问题留给我们深深的疑问。

  刘华争说:“真的太累了,不是花钱的问题,真是身心疲惫的那种感觉。”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的职位有10282个,报名人数超过50万。和刘华争同班的44人中,就有40人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挫折和失败几乎成了每一个毕业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

  王胜德也是中国政法大学应届毕业生,面对镜头,他拿出了一摞证书和成绩单。“这个是北京市公务员的合格证,这两份是广州公务员面试通知和面试的成绩单,这个是福建省的公务员,这个是成绩单,当时考分是138。”

  王胜德几个月来报考公务员已有十次之多,这一摞准考证,记录着这几个月来的真实生活。在经历了十多次的失败的公务员考试之后,王胜德暂时了选择放弃,可是为了考试他煞费苦心做出的努力,他实在难以忘记。“因为我们在看公务员报考的几天,就关注每个职位,报考多少人,就查空档,第一要看职位要注意,对不对,第二报这个职位的人不会太多,但是往往最后一天的时候,一个晚上,那个职位本来就几个人报,最后一晚上突然间全都报那个职位,就那个职位就突然间就火爆,这个有点像高考填志愿一样,你不知道这个行情会怎么样子的。”

  王胜德的同学们差不多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另一位考了十次公务员的同学王枫一语惊人。

  王枫:“考了不少,考了恐怕有10次,10次应该不算夸张。”

  记者:“你考公务员有什么心得吗?”

  王枫:“最后我总结出来,我不太想考公务员,为什么呢?因为首先我在思考我自己的未来,到底考公务员这条路适不适合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这样的资格或者说已经差不多进去的时候,我突然一下放弃了,因为我觉得,因为我去农村的话,因为有另外农村这种就可以给我未来指引一条道路,到底我是走自主创业,经济的道路,还是为了以后的行政人员这方面进行一种铺路,因为我首先在基层工作的过程中,我才可以体会到到底我选择哪一条路,但是如果说我现在一旦就进入公务员序列的话,我只能受到环境的影响。”

  王胜德:“慢慢地爬。”

  记者:“这是你考了十次公务员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王胜德:“就是不考公务员,这个结论可能有点意思。”

  不考公务员,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里,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应届毕业大学生都参与过公务员考试。对于“考霸”这个新的词汇,他们有着不同的深刻反思。让我们看看他们的留言吧:

  王胜德:“为什么叫考霸呢,那肯定是屡次的考试不成功,所以才会有下一次的继续,所以从另一个方面反映这种公务员考试竞争很激烈,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公务员考试与大学的这种学生的培养体系,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不兼容,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差距。”

  刘华争:“一点不后悔,因为我觉得这段经历特别重要,因为我特别跟我同学说到,我有个在武汉上学的朋友,听你这么说,他说他没有考公务员,他就告诉他同学们说你们以后一定要考一次公务员,一定要经历一种这种面试啊,这种失败啊。”

  王枫:“其实我觉得公务员考试为什么大家会往上面挤呢?是因为咱们,其实大学生还是缺乏一种职业的规划,因为公务员真的那么多人适合当公务员吗?我现在在想?”

  王胜德:“在当前公务员持续向毕业生开放的这样一个前提下,公务员考试可能依然是下一届,下下届,师弟师妹们的热门和首选,找工作先不去,根本就不问及企业或者是其他的,直奔公务员可能这种情况存在。”

  从1994年进行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至2000年,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总人数为4万多人。2001年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人数为3万多人。而在之后的四年中,报考人数增加了10倍。长期研究就业问题的学者——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对于大学生大量报考公务员的现象,给出这样的问题背景。

  周天勇:“四五百万大学生,加上扩招以后,都去考公务员,这个可能几百个人考一个,几千个人考一个,可能就出现这种问题。所以从以后未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走不通的。这个说明我们的教育结构有问题。除了官本位、过去的封妻荫子啊、出人头地这种观念影响以外,我们的教育结构上它就培养一个吃皇粮的,许多课程都是为你当官准备的。所以必须调整这个教育结构。比如说要增加创业的课程,增加培养技能的课程,增加实践的课程,增加案例的课程。”

  最近,一项对全国近百所高校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5月底,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签约的大学生占49.81%,尚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为27.25%。记者在采访中,就深深感受到了这些数字带来的压力。

  大学毕业的“三岔口”——“跑场”的难题

  2006年,跑场这个词汇,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很熟悉。所谓的“跑场”,专门指手持简历,在招聘会挤来挤去的情形。

  2006年7月22日中午,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招聘会会场,摩肩接踵的人群,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一种温度。

  代表单位来招聘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报名的人数挺多的,投简历的大概有100多,有的简历不合适我们就不收了。” “根据现在来应聘的人来看,一个职位差不多30、 40个人来竞争。”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也采访了几位来应聘的应届毕业生。一位男学生说:“ 来这儿一份简历都没投出去。”一位女学生说:“ 一看都不是特别的理想,所以就没有再随便地投自己的简历。”

  一边是千挑万选,一边是机会难得,仅仅一上午的时间,我们统计,应聘人数和招聘人数平均都在5:1以上,有些好的公司职位,这个数字甚至达到了40:1。而寻找工作机会的大学生们和招工单位在专业经验上的差距,更让人捏着一把汗。不少工商管理专业的求职者的遭遇印证了这个事实。

  男招工者:“ 没有工作经验,因为我们这是工商管理,属于管理类的,管理类的需要管理经验。”

  男学生:“我是学工商管理和体育教育的,是双学位的。感觉不是很好,有的因为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希望部分公司给我们一个发展的机会,因为我们毕竟刚到社会上。”

  另一方面,记者发现,本次招聘会虽然到会的知名单位和大企业几乎没有,但来此寻找机会的年轻人却十分踊跃,看着他们一双双如饥似渴的眼神,我们感受到,六成大学生毕业面临失业的说法,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男学生:“因为今年大学毕业生比去年要多,而今年好像人才市场的缺口比去年要少,所以这样一下来的话,就是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的可能会很多。”

  女招工者:“因为本身我自己也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基本比较理解他们的心态,这个时候他们大部分人还是比较茫然的,一方面比较渴望能够尽快地找到工作,同时也会针对自己学的专业还有各方面自己的需要,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还建议他们能够放好自己的心态,先是生存,然后是发展。”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同时显示,六成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将月工资定位在2000元以下,甚至有1.58%的毕业生愿意以“零”工资就业,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不得不认真思索:大学毕业生的前途究竟何在?

  大学毕业生的前途究竟何在?求职难,为什么?怎么办?我们在专门开设的网络留言平台里,收到了网友们对于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种种议论。

  “我的孩子两年前大学毕业,为找工作,几乎动员了我们所有的社会关系,可至今没有结果,可怜天下父母心。”

  “大学已经不再是天堂,当大学就是饭学,一天到晚从食堂躺进宿舍,一叠叠的新书过个年就送进了废品旧书店。大学进校六十分万岁,考试如同游戏闯关,过一关算一关,抄袭、补考、交钱、过关,这种大学毕业文凭哪怕你是清华北大也活该摆卖糖葫芦。”

  “人才市场里,我又看到‘500月薪聘本科生’,‘低工资’不是问题,‘高成本’下的‘低工资’就有问题了。不能将众多家庭节衣缩食投入的高成本转化为广大毕业生的高工资,大学教育需要反思自己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了。”

  “别把大学当成食宿工具,没有人会在你毕业之后保证饭碗。面对世界,大学不是天堂,想要达到成功的彼岸就得继续扬帆。‘天生我材必有用’。车到山前必有路,有志者事竟成。”

  对于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该如何看待?如何解决呢?下面我们请大家一起认识两位朋友,他们毕业于1996年,因为这一年是国家对大学生实行不包分配的第一年,所以这两位朋友的亲身经历和就业感受,也许就是寻找答案的关键。

  大学毕业的“三岔口”——毕业十年间

  李俊锋是北京秦峰昕鑫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向记者介绍着自己公司的情况。“这是我们接待客户的市场部,也是我们的展厅,这是我们的一个LOGO墙。”

  李俊峰在2006年全国1000多名创业者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百姓创业者首选人物”。不过我们对这位在手机美容行业里小有名气的年轻人感兴趣的,是因为1996年他大学毕业时,恰好赶上国家不包分配,十年中,他的就业之路留给我们特殊的启示。

  李俊锋:“那时候就认为天之骄子,象牙塔之类的,好像就认为你上了大学之后,好像你后半生的工作啊,就业啊,成家啊,很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定势似的,就认为很好。但是那个时候呢,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也确实赶上国家剧烈的变化,国家从96年开始就不实行包分配,就那个时候要完全自己进入市场去找工作。”

  记者:“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做了什么?包括你和同学们。”

  李俊锋:“其实我们心里有两手准备,一方面它可能是让自己没有依靠了,但是我觉得另一方面,也可能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更广的天空。”

  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得那年的应届毕业生们感到了兴奋,但不久之后,遭遇的冷遇和挫折, 李俊峰至今仍然不能忘怀。

  李俊锋:“那个时候我们参加了很多的招聘会,像我们没有毕业之前,包括毕业之后,我们参加了大概有十场,跟各种各样的用人单位去谈,总是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记者:“当时能找到什么工作?”

  李俊锋:“因为那个时候会计人才非常多,而且我们的这个,一般人对会计,他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说户口啊,或者说他一般都是熟人这种,他对会计上来讲,跟钱有关系,所以很多用人单位非常谨慎,这样一来的话,我们的市场面就相对地缩小。”

  经历了近三个月的奔波和等待之后,李俊峰在父母的帮助下,在河北廊坊的一家销售建材的企业里做销售员,但是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李俊峰却非常地不适应。

  李俊锋:“那个时候我们主要跑的设计院,和那个施工队,很多是被赶出来,我们去哪儿以后,我说我们是做什么什么的,说你出去出去,我们这儿谢绝推销,就把我们硬推出去,硬赶出去,这种事情屡屡发生,就像轰那个,轰乞丐的似的感觉,就把我们轰出去。”

  不久之后,李俊峰放弃了这个工作,回到老家琢洲,在一个机关里做统计员,然而这第二份工作仍旧让他难以满意。

  李俊锋:“那种工作清闲到什么程度,就是可能我天天就是,报纸、茶水,然后比较慢节奏的工作,大家聊聊天,唠唠家常,可能这一天就过来了,哎呀,这种工作,在我的父母看来,那是上等的工作。”

  由于难以适应这种生活,李俊峰开始再次重新选择,先在海南做会计,然后回到琢州,直到来到北京,这期间,他换了六、七份工作,直至2002年,他才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李俊锋:“那个时候呢我刚刚买了第一部手机,但是我买完之后,很多其他同事也要买手机,那时候有一种业务叫大头贴业务,现在也很普及,我有打印机,就随便拿来一些这种纸,打一张整个的图案,用剪刀啊,用尺子,把整个手机后壳贴起来了,这样的话,就吸引了很多同事。”

  记者:“所以说你就毅然决然辞去了职务,去创业?”

  李俊锋:“那么当时的话,因为我一直在想做一些创业的活动,后来这种,这种关心的人特别多,我想既然这么多人都关心的话,那机会不就是这些吗,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创业机会吗?”

  从毕业到找到自己理想的事业,李俊峰用了6年的时间,从这一点来说,李俊峰还算满意,然而对于这一届毕业生来说,他们的遭遇相同,但感受不同,所走的道路也是不尽相同的。

  李俊峰的同学朱彦,由于没有找到令自己称心满意的工作,数月前辞去深圳的工作,来到北京学习外语。

  记者:“读书之后,打算做什么?”

  朱彦:“我会继续找工作,又重新踏入一轮找工作的大潮。”

  记者:“有信心吗?”

  朱彦:“有信心,我基本上是有信心的。因为现在这个状态,已经跟初生牛犊的那个时候状态已经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个状态了。”

  经过十年的磨练,朱彦如今打算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留在北京寻找机会,对于十年中同学们走出的不同的道路,她觉得很有意思。

  朱彦:“有创业的,有做外贸的,有做翻译的,还有做老师的,就是后来从事大学法律这方面行业,还有自己做工程的,就是分布的非常广,就是我当时选择这个专业,就没有从事这个行业,而且由于我们这个当时不包分配,自己找工作,所以人生真的很难讲。”

  记者:“当时知道这个不包分配的时候,你们怎么议论这个事?”

  朱彦:“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去人才市场,准备简历,我们叫跑场嘛那个时候,拿着自己的简历,那时候还没有毕业证,只是一个口头的表述,来告诉他,OK我毕业这个,有希望到贵企业来工作,就是每天都跑这个。”

  记者:“跑了那么多次人才招聘会,发现机会了吗?”

  朱彦:“当时第一是要求户口,第二是要求担保,如果你没有户口的话,你必须要有本地人担保,第三,女生不要,这个当时对我们女生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女生不要,为什么,不明白为什么,就是不要,所以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讲,是更难找工作。”

  记者:“当时有一个词,叫双向选择,那一年刚刚兴起来,看了当时这个词,有选择吗?怎么理解这个‘双向’?”

  朱彦:“双向选择,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是单位选择我们,我们选择单位。但我们刚出校门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没有任何的就业背景,没有任何的权势,甚至身上没有多余的钱。我们能选择什么?我们根本就选择不了单位是不是?只能单位选择我们。”

  记者:“作为第一届不包分配的大学毕业生,你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

  朱彦:“从安稳了角度上来讲,我们是不幸的,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从人生经历上来讲,我们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尝试了更多的选择。”

  对于这个问题,李俊锋也有着与朱彦同样的看法:“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那么我们打开门之后,我们看到的将是整个天空,就是没有门去约束我们,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天空,随我们去创造,所以从这角度来讲,我们是幸运的。”

  两位毕业十年的朋友,给您留下怎样的启发呢?记者独家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作为经济学家的成思危先生长期关注就业问题,兼任中国就业促进会的荣誉会长,更值得一提的是,成思危先生本人是上世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80年代还曾

留学美国攻读MBA,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他的观点可谓语重心长。

  记者:“今年有很多数字显示,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还没有找到工作,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成思危:“我想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从供求关系来看,这几年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可是从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来看并没有很大的增加,所以供应和需求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距。再深入说就是这个人才的需求是有一个结构的要求的,你不能都是一色齐的人,你比如说,一个医院,你要有医生,也得有护士,工厂有工程师,也得有技师,可是我们大学扩招,大学生招多了。可是我们这个职业教育这一块儿没有跟上,所以现在形成一种现象,反而是这个,比如说在深圳找一个六级钳工,比找个博士还难,这就是供应和需求结构的不匹配,我认为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呢,我认为是我们高校本身的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比如说高校的专业设置,实际上这个专业设置本身是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而不是靠它的学科的结构来设计的。有的学科,可能市场上人才已经饱和了,它不需要你设置这样的专业,那么他毕业以后,他可能就找不到工作,对吧?所以这个我想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呢,我认为,在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记者:“您刚才谈到,有一个大学生就业观的问题,实际上在我们接触大学生的过程当中也发现了。比如说有一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那么这句话呢,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不太理解,读了很多的知识,增长很多的知识,但是没想到到毕业之后连工作都找不到,他们不理解。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成思危:“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没有错,但是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只是书本知识。知识本身它应该是你知道的东西,但你还要会干才行。你光知道而不会干,没有实践的能力,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是不行的。你就等于念了很多书,你不会去实际解决问题,这个不是企业用人单位他觉得你还是总体来说不能适应它的要求。你要自己去创业,你也要有一种实践的能力,要有一种创业的精神,否则你也不可能。这个从我们大学教育来看,确实比较偏重于传授知识,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方面,相对来看是不足的。所以有的国外的公司,在我们大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就是说理论都很好,但是解决实际的问题比较差。我听说我们有搞金融的毕业生到了国外公司,叫他做一个报告,他就问老板怎么做,他的老板说我要告诉你怎么做那还用雇你来吗?你自己应该知道去怎么做,对不对?所以这就说明了我们大学生本身知识改变命运是没有错,但是你必须不仅仅有知识,还要会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方面来看,恐怕现在我们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不大重视这个问题。”

  记者:“您刚才还谈到了一个我们的供需矛盾,也就说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培育出的大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并不匹配。那么实际上,我们在一些招聘会上也看到,很多大学生,学工商管理的,学法学的,这次调查数据的当中也是显示出来工作很难找。”

  成思危:“刚才你提到工商管理,我一直有这个观点,大学本科不应该设工商管理专业。为什么呢?你想,高中生毕业就去学管理,他一点管理的经验没有,说实话,企业招了这种人去,他技术不懂,管理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他就比较难。所以我一般主张工商管理应该是硕士这一层,就是MBA,而且MBA的话,应该是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才能够去念MBA。这样,它才能够真正培养能够适应企业要求的人才。”

  记者:“那么,最后您能不能给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大学生在毕业的过程当中、求职的过程当中,应该抱有怎样的求职观、择业观?”

  成思危:“我觉得应该首先认识到大学生现在来看是越来越多了。而且国家的政策也由国家包分配改为按照市场机制来运行了。所以首先就要认识到大学毕业本身只是说你有了一个工作的资质,但是你能不能找到工作还要靠个人的努力。这是第一。第二呢,就是要有一种心理素质,不要怕受挫折。我们发生过的事,有的大学生受了挫折就情绪低落,甚至轻身,这也是有的,有的埋怨招聘单位的人,甚至把招聘单位的人给打了或者杀了,也出现过个别的这样的事例,是不是?这说明大学生的求职的心理素质要好。第三个,我是希望我们的大学生要有一种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这样一种精神。不要想一出来就好像就能找到很理想的一个工作。待遇非常好,非常轻松,这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是出来以后,要真的是面向基层,真正到比较艰苦的地方去做一个锻炼。这个锻炼可以说将来对他本身是很有收益的。你像现在我们农科毕业大学生,他不愿意去农村,他本身就不对,对不对?你农科毕业,农村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是这么重要的任务。你老想留城市,那你择业当然也是有困难的。所以我觉得从这方面来说,我希望大学生要有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筋骨,劳其心智,先经过锻炼。任何成功的人,都有一段艰苦奋斗的历史。没有这一段艰苦奋斗的历史,只想轻轻松松的取得成功,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梦想、幻想。”

  最近有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比例”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里的时候大学生梦想创业的人数比例达到了98%,遗憾的是,5年后走创业这条路的人只有2%了。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创业的岔路口上,大学生们到底面对怎样的障碍呢?

  大学毕业的“三岔口”——校园里的生意

  2006年,创业这个词汇,对于大学生来说,依旧充满着冲动,也充满着苦恼,甚至是胆怯。

  在中国财经大学的学生宿舍,毕业生小卢指着宿舍门厅放置的广告电子时钟说,这就是他创出来的生意。

  小卢:“学生每天看着,可以看到年月日,还可以看到温度里面,还有农历。最主要是我右边不是有一张画嘛,现在学校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发到上面,比如学校办什么活动。”

  说起这小小的电子钟背后的故事,小卢不免面露得意。

  小卢:“有一次在一家饭店里边看到一个

万年历,万年历上一边是一个画,另外一边是一个时间等等,然后就突发奇想,想到这边可以把它换成我的广告,那边仍然保留原有的功能,那么,这样的话我就不让学校掏钱就可以把这个东西建好了,所以就跑到广东去专门去开发这种,定做这种东西,然后就把这个样板做出来了。”

  自从小卢拿到了广告电子钟的样品,和他同一个宿舍的同学们,就成了他业务第一批支持者。

  同学一:“你现在已经都是老板了,我以后虽然找份工作,不还是得给人打工啊。”

  小卢:“不行,我们这是什么老板,孤家寡人,你也看见宿舍楼里摆个传真机我们这个屋就是我的办公室。”

  同学一“赶明儿我定了之后去你那打工去。”

  小卢:“咱们一块发展吧,老大怎么样?”

  同学二:“实我想跟嘎子跑了太久了,太辛苦了,我跟他跑了,你看那次跑了一个月整个的北京大学都被我跑遍了。”

  小卢:“有,那个时候也挺好,带给全班挺好一个契机,所有男生都出动了,想不到连八戒他们都出动了。”

  同学一:“对,你公司里边都应该有我们股份是不是?”

  小卢:“行行,公司还没成立,正式成立等下个学期。”

  同学二:“以后纳斯达克上市了,我帮你上市,然后10%股份。”

  小卢的同学们几乎都尝过帮小卢跑业务的艰难,为了让广告电子钟吸引企业投放广告,首先就要最大限度的让北京各高校的宿舍楼里,都摆上他们的媒体电子钟。跟着小卢,我们来到了他要去推广业务的一所大学。

  十分钟后,充满自信的小卢,垂头丧气地从宿舍楼办公室走出来。每天就是这样,小卢骑着他那辆半新的自行车,奔波于北京的各个高校,向学校老师推荐他的校园媒体方案,而这往往并不顺利。

  记者:“你在到各个学校推广项目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小卢:“不被接受,不被理解,‘你好好一个大学生,干吗不好好找工作?’‘你又是财经大学毕业,你去找一份好工作,你瞎弄什么?’很不理解的。就是你来做这个事情,就是说你是个学生,而他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找个好工作好好去干吧,其实他们还不怎么接受什么创不创业。”

  上午的小挫折,虽然有点影响小卢的心情,但稍做休息后的他,又开始联系下午要去的另一所大学。他拿起电话联系起来:“咱们一点半到学校门口,准时啊,好吧,因为刚才他们老师打电话让我准时到。”

  小卢指着他的自行车告诉我们:“就靠这个自行车,我北京40所大学除了郊区的坐公交车,市区30多所学校就是这个自行车伴我度过的。水,就是住处带一瓶出来。”

  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小卢和他的伙伴们上门推广的诚意感动了一些老师,有十几家高校终于接受了他的方案,但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

  小卢:“现在我已经把这个签下来了,学校这边已经同意装这个东西了,资金就是最大的问题,假如说全部弄完的话,整个北京所有高校弄完需要三十多万。”

  记者:“你在创业过程中资金如何解决呢?”

  小卢:“找过非常非常多的投资,这个项目跟很多企业、很多投资商都说,但大概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记者:“既然个人创业这么艰难,你是不是考虑过放弃呢?”

  小卢:“这个事情作了那么久,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但一直都没有回报,一直没有见效果。我就在想怎么办?这事情到底行不行,我还要做不做。但又有一个想法,这个事我已经做了,不管他成功不成功,一定要做到底。”

  大学生创业最缺乏的什么?在最近的一份调查中,有45.5%的大学生选择了最缺乏资金;24.8%选缺少社会经验;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也令近两成大学生头疼。这方面明显“火候”不够,那么谁来帮助大学生补上“走入市场创业”的一课呢?

  大学毕业的“三岔口”——创业“引路人”

  2年前离开上海一家大企业的培训部门,来到南京青年创业中心主管大学生创业培训的陶祖戎,和十几位创业培训师一起,已经免费培训了200多个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南京财经大学大三的几位学生就在这天找上门来,寻求开公司办网站的帮助。

  记者:“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培训有些什么样的限制吗?”

  陶老师:“第一个要求是学习不可以有红线。这是我对所有大三,大二,甚至的大一的学生要求的。如果哪天让我发现,你学校的老师,或者你同学告诉我,你挂红灯了,那对不起,我们从此一刀两断。这是第一个高压线,其他的应该说一定要做一些有市场潜力的项目,不能只是兴趣,那不行。”

  记者:“你们几个人准备做什么有市场潜力的项目?”

  学生:“我们现在做了一个对于大学生创业服务的网站,做了一个平台,现在我们也在组建南京高校的创业联盟。”

  记者:“陶老师,对他们的设想怎么样培训?”

  陶老师:“首先我很支持,因为他们项目的起点比较高,而且我们确实非常需要大学生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做一些团队化的创业前的准备。他们马上要做的就是在今年的暑假,7月17号做一个所有的优势大学生创业联盟里的创业班培训,我们叫大学生激情创业夏令营。”

  几位大学生们对于他们即将开始的创业充满期待,近几年南京市实施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以来,不少大学生在劳动保障、人事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了类似的免费创业培训,陶老师的培训中心也精心的设立了不少课程。

  陶老师:“比如我是搞软件设计的,可是我在做这个软件的店的时候,或者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我没有这方面的朋友,或者没有这方面的行业的信息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辅导老师,我们不可能对他们所有的从业的项目都很了解,这时候我们就感到了力不从心。”

  记者:“遇到力不从心怎么办?”

  陶老师:“所以这时候我们就想到了,能否去整合社会的资源。让社会一些资源也来为学生们创业提供一些帮助,或献出一些爱心。所以我们做了一些了解和调查的工作,然后非常高兴非常幸运的是,我们请到了南京市团市委的青年商会。”

  大学生们创业中遇到的难题引起了更多的人的关心,陶老师说的这个青年商会聚集了一批在南京市年产值在500万以上的青年企业家,他们中不少人也都尝过创业的艰难滋味,培训师们给这种“一帮一”式的“结对子”,起了一个名字新名字,叫“创业伙伴”。

  大学生刘凌云几个月前刚刚开了一家宠物店——南京天使宠物店,她眼下的打算是争取在年内开张第二家店,她的难题一是缺资金,二是缺宠物美容师,在陶祖戎的联络下,青年商会会员、南京最大的宠物连锁店——南京市侍宠宠物有限公司老板吴小燕和南京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季顺祥前来帮忙。

  陶老师:“她美容师的事情落实了吗?”

  吴小燕:“我已经找到一个女孩了。但是这个女孩她刚刚到一家新的美容店,然后她找她的同学,不是同学,就是一块学习的。找到一个会跟你联系。”

  刘凌云:“谢谢吴老师到我们这服务。”

  吴小燕:“这人才挺缺的。”

  陶老师:“你要考虑她,她刚创业,她不会给太高的工资。”

  吴小燕:“这个我知道,已经跟对方打了招呼。”

  季顺祥:“人才方面有需要我们也可以帮你,我们有这方面的平台嘛,信息方面也比较全面,需要的话我们可以给你。”

  刘凌云:“正好我们需要兽医人才的时候,开店好多兽医人才,到时可能通过人事处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看着又一位大学生走上一条创业路,陶祖戎非常开心。

  记者:“经过这段时间对大学生培训的经历,对这个事业怎么看?”

  陶老师:“非常荣幸。看到国外创业扶持的情况,根据我们国家这样的情况,从最近几年,我估计在10年之内,我们国家的创业扶持工作会有非常好的起步和发展阶段。”

  记者:“对这样一份事业提点希望?”

  陶老师:“希望有经商经验的朋友,在你们经营的过程中,或者在你们精力许可的范围里,能够多多帮助一些创业的后来者,我们非常需要你们的帮忙,非常需要。”

  经济学家眼里的大学生创业梦想,教育学家眼里的高校教育改革。

  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常务理事、国家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所副所长杨宜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蒋国华与应届毕业大学生共同做客演播室,打开大学生创业的问号。

  记者:“说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实际上我也想到了一句话,实际上是一个大学生创业者给我们的网络留言:‘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是每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大学生创业确实需要我们很多人都给他们帮助,你们有这种同感吗?”

  学生:“我看我还是比较有这种同感的。因为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今年刚参加工作,我毕业之前根本就没听说过学校说会鼓励你创业,都鼓励你去找工作,你去找工作就业率高了,学校都光荣。现在政策倾斜度还是比较小的,我觉得现在完全是缺少引导方向。我希望能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不管是从政策上落实到实处,还是从舆论宣传上,我觉得这方面现在还是偏少。”

  记者:“那么在你们班上,现在目前为止,毕业生里头创业的有吗?”

  学生:“我们班现在26个人,据我了解,没有一个说自己开公司的。”

  杨宜勇:“我是比较赞成在校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我觉得在中国有一个比较荒唐的现象。就是大学4年必须同进同出,是吧,我觉得这种大学教育和小学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有什么区别呀,是吧。你是清华毕业的,我也是清华毕业的。我经常也回母校,母校讲,现在清华的毕业生创业的也不到1%。那么到美国呢,美国大学毕业生当年里边创业的,能够占到20%到23%。那我们就不得不反思,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校,他们有什么样的问题,是吧。所以我觉得在校期间,能够参与社会上一些同行创业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上大学就是为了拿一张文凭吗?我们上大学本身它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在大学里边就能够分清楚什么是我们真正的主业。”

  记者:“刚才谈到了大学生创业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反思一下我们的大学教育,您提到的,应当反思什么?”

  杨宜勇:“就是说我们的大学生不要把他们管得太死,要他们依照自己的个性、天性自由的发展。要鼓励他们冒风险,为什么呢?你像一些极限运动,外国人都喜欢参与。有些都是拿生命来赌注,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贵吗?是吧,我们就缺少这样一种冒险意识的培养,那么在工作中间也是这样,很多都是求稳。是吧,很多人报考公务员为什么,也不在于说公务员工资有多高,而是说公务员工作稳,非常的稳定,然后公务员还有些社会地位,跟其他的比较还有光环。其实我觉得,我告诉年轻的大学生,我觉得你要有一个目标,你是挣有数的钱,你就去被雇佣,你要挣无数的钱,你就要去创业。自己创业,和同龄人一道共同创业。”

  记者:“有这个打算吗?”

  学生:“现在有点冲动了。”

  蒋国华:“就是说到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其实不仅仅是大学,连整个中学甚至小学开始就一直不鼓励做课本以外的,去改造客观世界的这种动作,我们的传统就是,一直是鼓励先读好自己的书,现在实践证明,毛泽东一生说要读社会无纸之书,但是这个事情一直没实现。所以到他们这一代,现在还是这样,老师也这样。像我们的孩子们眼睛在读书的时候,还要关心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生产的发展。然后自己有兴趣了,像你刚才你念的两句话一样,是不是。既有一种力量使你流泪,就是要敢于失败,能够承受失败,另一方面就是使你冲动兴奋。那么就是可以取得创业的成功。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我们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记者:“那么最后,我们每个人用一句话提点希望,或者提点建议。”

  杨宜勇:“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只有从挫折中振奋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蒋国华:“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我只是想说一句话,希望孩子们,同学们有冒险的精神,现在改革开放确实给了你们很广阔的天地,跟我们当年完全不一样,完全自己有选择的空间。你们现在需要的是选择的勇气。”

  学生一:“我想说的就是社会多给我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多一点信任。”

  学生二:“我觉得现在大学生创业不是说我想创业就创业的,现在更多的要看客观条件,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客观的支持。”

  学生三:“对于大学生创业我认为就是,自己努把力,国家帮把手,你好我好大家好。”

  相关专题: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