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百姓观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0:53 温州都市报

  机关干部最快乐?

  ◎李甘林

  话题提示——从事快乐学研究长达25年的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陈惠雄,从前年开始在其立项的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开展了国民快乐指数调查。
调查显示,浙江人的平均快乐指数是6.68,相比美国平均快乐指数7.2还有一定差距。以机关干部、教师、医生的快乐指数为最高,达到美国人快乐指数的平均水平,而农民的快乐指数最低,为6.2。(9月25日《今日早报》)

  幸福指数、快乐指数,这些刚刚被引进并且作为考核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近来广受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追捧,如何使其更准确、更科学地被套用,还有待于探索与完善。机关干部也是人,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应该得到提升和改善,但我以为,在当前情势之下,浙江机关干部快乐指数排名第一这一信息不算好兆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在9月7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物质和制度层面的,一是价值和心态层面的。和谐社会着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首先要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当前要从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分配体制入手。只有当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为他们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并生活于社会安全网之内,他们才会普遍认同他们所处的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社会和谐才具有可能性。

  显然,拿上述社会和谐稳定的标准来考量我们的社会就会发现,时下,还有很多的城市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农村居民、为数上亿的进城农民工、下岗失业者基本与这个保障无缘以及难以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窘迫的经济状况尤其令人揪心。此外,城市居民在住房、子女上学受教育、就业以及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城市涌入越来越多的外来者,城市居民的安全感也不断降低。

  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之下,经济富裕发达的杭州统计出机关干部快乐指数排名第一,或者说,机关干部、教师、医生这些少数群体的快乐指数为最高,甚至达到了美国人快乐指数的平均水平,这不是隐寓着除这几个收入稳定的职业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的职业、工资福利待遇、劳动和医疗保障等不稳定,也缺乏安全感和不快乐等许多丰富的信息么?退后一步说,泱泱13亿人口之众的中国,满打满算机关干部也就几千万,他们感到幸福快乐,难道能全面体现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么?即使是在杭州这个人间天堂里,农民的快乐指数最低,与机关干部相差近0.7个百分点,这能算是一个好兆头吗?

  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回炉再造”

  ◎高点

  话题提示———9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天津接受采访时说,大学生“回炉再造”是很正常的事,全世界都有。专家们表示这不能说大学教育就是失败的,大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将是个趋势,是终身教育的体现。(9月23日《南方都市报》)

  大学生“回炉再造”是很正常的事,“全世界都有”的观点视野开阔、振聋发聩。但还是有很多人并不买副部长的账,不能接受“回炉正常说”,因为他们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或者说教育投资人的角度,审视高校教育的投入产出严重错位问题,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是,倾全家财力让孩子接受的高等教育仅是获得进入下一道职业教育环节的中转通行证。

  从家长的角度看,在就业前学生的教育链多延长一年意味着多增加一年的教育投入,意味着家庭教育支出变相地增加。表面上这笔钱没有算入高校教育的环节,高校教育支出没有增加,但家长却要实实在在、不明不白地继续埋单。“回炉正常说”推托了高校教育的责任,回避了体制上的责任,将其分解到了每个家庭身上,由家庭承受高校教育脱节带来的就业之痛。

  “回炉正常说”还给公众传递了一个让人困惑的信息:既然是正常的,教育部乐观其成,也就不准备检讨高等教育的时弊,至于说采取亡羊补牢之策更不在考虑之中。我不禁要问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高等教育和就业率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为什么每年教育部要下就业指标督促各地完成?如果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成品,那么如何看待产品中的自我召回产品问题,这是否属于质量不合格问题,应不应该在生产工序上一环一环地找原因寻对策?

  那些自我召回的大学毕业生并不是在大学期间不好好学习、虚度时光,而是大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还不能很好地兼顾学子的动手能力、缺乏职业技能教育,让学子们空有屠龙绝技而无务实之学,即使手不释卷又能对此改变几分?当大量的学子必须以自我召回的方式学习一技之长时,大学及教育部应该思考,为什么这些问题就不能在高校环节解决,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难道水火不容吗?在天之骄子已经无奈承认自己的半成品角色时,在四年内学到的东西非要花五年六年时,不要再拿终身教育搪塞了,请教育部官员为含辛茹苦的家长想想。

  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耿海军

  话题提示——曾经听到身边不少人抱怨:心情不好的时候,拿出手机,却不知道要打给谁;周末想出去玩,往往找不到伙伴;甚至有时候想出去吃顿饭,都会为人选问题发愁。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5068个受访者中,87.5%的人有类似“熟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的感觉。

  (9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经自我诘问:“为什么在人群中我反而更加孤独?”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龙应台。白天,历经职场打拼的喧嚣,入夜了,我们宁愿蜷缩于自我的狭小空间,体味着个人的喜怒哀乐,既不会被人理解,也不愿理解别人。

  那些抱怨朋友越来越少的人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不主动和朋友联系,却抱怨人情越来越冷淡;把自己封闭起来,却抱怨没人愿走进他的内心。

  每次看到结伴而行的少年们,脸上总是纯净的快乐,那种不掺杂质的同类之爱让人心生嫉妒,同时也为自己人到中年的世俗和圆滑不由生出悲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成熟让我们幼稚,是聪明让我们愚蠢,是进步让我们后退。自诩伶俐的现代人,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很多本真的东西,就连友谊这么简单的一种感情都让我们弄得如此复杂而微妙,充满虚与委蛇甚至勾心斗角的玄机。

  朋友真的很难做,朋友真的很难找。走进社会的你和我,才发现这个社会的多变和危机,之间的友谊也是那么脆弱,就像一层薄薄的纸,一旦被戳破,什么关系都没了。但是,现实就是那么残酷,谁也不能改变,而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把握,和做人的原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