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大连老航天追忆原子弹发射时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02:40 大连晚报

  

大连老航天追忆原子弹发射时刻(图)
40年前,中国导弹和原子弹结合成功实施发射,亲自参与发射准备的元勋之中有3位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

  大连老航天追忆原子弹发射时刻

  ■文/本报记者董婷婷

  ■图/本报记者高强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在东风场区(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两弹(导弹和原子弹)”结合成功实施发射,核弹命准目标爆炸。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中国人就走完了美国曾用10余年探索核弹试验的路程,加强了国防力量。40年后,曾经参与新中国第一代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业者、见证者们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这些亲自参与发射准备的元勋之中,有3位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他们是张积华、李世忠、徐衍禄。近日,记者见到了3位老人,听他们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发射故事,当年发射的细节再次还原在我们面前……

  严格保密

  不能向别人透露工作内容

  “去年‘神六’发射时,电视台直播了发射过程,航天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但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的工作完全对外保密。”张积华老人说,东风场区的战士们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一点信息,在来到东风场区前,我们还以为要去兰州当兵。“每个人只允许有两个通讯地址,可以给父母、妻子写信,但不能写明真实工作地址,要说自己在兰州工作。”张老表示,这个秘密一直保守到转业,父母去世时他们都不知道儿子究竟在做什么。

  等到两弹结合实验开始进行,所有的保密工作又“上了个新台阶”。1966年9月21日,场区为战士们召开了动员大会,告知大家准备参加“两弹”结合试验,并实行“五定”——确定人员、岗位、职责、设备及协同关系。“领导决定,由发射二中队担任此次发射任务。”张老当时是二中队一分队的技师,任务下达到二中队后,所有成员都进入紧急备战状态,神经绷得紧紧的。

  “五定之后就不允许所有发射人员因为任何原因请假,也不允许与外界联系。”张老说,命令下达不久,二中队一位姓徐的副分队长的爱人预产期提前,马上就要分娩,虽然家属也住在场区内,相距发射场地不远,但按要求也不能回家。“后来老徐的儿子出生了,我们还和他开玩笑,为了纪念两弹结合成功,他儿子就取名叫‘二弹’得了。”提及多年前的玩笑,三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忍俊不禁。

  向英雄学习

  克服恐惧心理

  徐衍禄老人是发射四中队的技师,担任导弹推进剂(燃料)加注工作。据他介绍,得知参加发射试验,虽然是光荣的任务,但不少战士还是心存畏惧。“大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原子弹的杀伤力太大,发射过程中稍有不慎,原子弹一旦原地爆炸,就会场毁人亡。”徐老表示,部队领导常为战士们做思想工作,除了一再强调工作需要谨慎细致,还反复阐明两弹结合的意义,要求大家向英雄学习。

  “我们所说的英雄,不仅仅包括那些革命先烈,还有在东风场区为祖国航天事业付出生命的战士。”徐老告诉记者,在四中队中有一位战士叫王来,在一次与二中队的合练后献出了生命。“合练是为了熟练磨合,一天一夜才结束,战士们都十分疲倦了。”徐老说,大家在整理设备时,突然发生意外,推进剂泄漏起火,两位战士就在旁边,周身被氧气包围,火苗一下子就蹿起来。

  为了保护设备,让战友脱离危险,王来跑过去拽出战友,自己却被大火吞噬。“领导号召我们学习他的献身精神,但他的事迹只在我们之间传颂,并没有对外界宣传。”徐老表示,对于外人来说,像王来这样的战友是“无名英雄”。

  准备期间

  聂荣臻元帅亲自“督战”

  张老告诉记者,国家最高领导人十分重视此次试验,周总理提出了16字指导方针,即“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为确保两弹结合发射成功,从10月初开始,发射中队先后打出了4枚导弹,第一枚是空爆,检查导弹的安全自毁系统是否可靠,第二、三枚是冷试,最后一次才是真正的两弹结合发射。而在此期间,聂荣臻元帅一直监守在发射现场,直到发射成功。

  “发射试验之前,26日晚上我们做最后的准备工作,要完成原子弹与导弹的对接。”张老介绍说,这是两弹结合的关键步骤,危险性很大,有任何差错都可能造成原子弹原地爆炸,大家要聂元帅离开现场,聂元帅却坚决表示要留下。

  “我们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地进行每一个动作,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中,用了80分钟才完成整个对接过程。”张老表示,顺利完成后,他注意到聂元帅表情一下子放松了,似乎长舒了口气,等到27日发射成功,聂元帅和战士们一样,高举双手,大声呼喊“我们成功了!”

  选定10月27日

  只因当日天气好

  李世忠老人是发射二中队第二分队的分队长,也是几位老人中年纪最大的。“不少人都问过我,为什么两弹结合发射实验要在10月27日上午9时进行,是不是因为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意义。”李老的话道出了大家心中的疑惑,10月27日并没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很简单,只是天气好而已。“确定这个日子是因为,这一天上午9时是整个月之中最好的天气了,天气晴朗,温度适宜,没有风沙。”李老说,这个结论是国家气象局的专家与场区熟悉本地气候的专家一起,经过大量工作分析出来的。

  因为导弹实验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需要晴空无云,风速低,温度、气压也要适宜,尤其是重要的两弹结合实验,不能让天气情况影响发射。“专家们研究之后确定了这个时间,而26日天气也不错,我们还在庆幸遇到好天气,晚上突然变了天。”李老说,26日傍晚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气温骤降,一时间天昏地暗,大家十分担心,因为这样的天气导弹根本无法发射。“不过第二天上午天气却很好,完全按照专家们的预计,十分适合发射试验。”李老表示,单凭这一点,战士们全“服了”。

  中国“飞天梦”

  凝聚大连人心血

  由于东风场区地处高原戈壁,气候十分恶劣,四季温差很大,让人难以忍受。冬天温度经常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皮衣皮裤也抵挡不了严寒,身上生冻疮是正常现象。“不过最头痛的还是吃饭问题,外面的菜运过来全烂了,后来我们就自己开荒。”张积华老人表示,战士们多次尝试,终于“研制”成功,在戈壁上种植出藏瓜、大白菜、西葫芦等。为了改善伙食,部分战士经请示后去红柳丛、胡杨树林中打猎。“黄羊、兔子、野鸡、蛇甚至刺猬都成了我们的美餐。”张老表示,当时黄羊并未被列入保护动物,虽然他只吃过两次,但至今仍念念不忘。

  从东风场区部队专业后,张老、李老被安排到工厂工作,现已退休在家。老人们表示,作为平凡的战士,能在40年前两弹结合的伟大实验中留下身影,是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回忆。“40年前间接参加两弹结合实验的大连人有近20人,我们3人直接参加了发射工作。”徐老表示,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第一代航天事业元勋,虽然没有什么“壮举”,却为中国人的“飞天梦”付出了青春……

  图片说明:三位大连“老航天”近日来到本报讲述了一些当年鲜为人知的发射故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