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男子怀揣衣锦还乡梦想17年不回家引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15:02 新世纪周刊

  一篇孝子的网络文章,引发道德重建深层思考

  一篇题为“17年来第一次回故乡”的帖子北美华人中知名度很高的文学城网站引起了轰动。短短一天内,跟帖达到40多页。这创了该网站有史以来的一项纪录。

  帖子的内容大致如下:“我”是一位来美国闯荡多年的中年男人,几经波折,“总算有了个较为稳定像样的工作,房屋贷款也稍微轻缓,银行里也有了点小钱,有了通情达理、能干、天仙般的太太,有美丽、可爱、健康、天使般的女儿”,于是“我”决定带领全家回国探亲。

  这是“我”17年来第一次回故乡。“我”生在一个穷山村,父亲早亡,全靠母亲把“我”拉扯大。相依为命的母子17年未曾谋面,等到“我”进家门的那一刻,“老娘泪眼汪汪,我长跪不起,望老娘原谅。在场数十人无不落泪。”好在母亲和乡亲们对一走17年不回家的“我”是“通情达理的、盛情洋溢的”,“我”是家乡人的骄傲,是家乡孩子们的榜样,更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家一个月,之后回到美国,写下这些文字。

  40多页的跟帖中,有表示感动和佩服的,但更多的是“板砖”。“你真狠”、“虚荣自私的不孝之子”、“太要面子了,受不了”,诸如此类的评论铺天盖地。一个怀揣衣锦还乡梦想并为之奋斗多年的游子,一个坚持“人生未定无颜省亲” 以至于17年未见亲娘面的人,能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孝子?

  他是儒家文化中的孝子

  “这个话题意义深远,很多在这边儿的中国人都会遇到。这事儿让老美来分析很简单——哦,你17年没回家,这说明你不爱你的妈妈。他们不会明白中国人的爱经常是以‘苦’甚至是‘刑’来表达,正是因为爱,所以才能忍着思念之苦不去见妈妈。当然,17年不回家,我觉得有些过了。”在罗克维尔公司工作的蒋楠到美国已经六年了,她看了帖子之后说。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飞旗帜鲜明地站在发帖者一方,认为他毫无疑问是个孝子。“他打拼了十几年,期间不时往家里汇钱(帖子中有提及),加上他回家以后的种种表现,包括长跪不起,向母亲倾诉,这些都基本符合传统儒家对孝道的理解。当然,距离纯粹的孝子还是有一定距离,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比如‘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伺,不离床’等等孝训。”

  在姜飞看来,帖子所反映的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个例,而是几乎所有第一代华人移民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他们在国内长大,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那些吵得面红耳赤的跟帖实际上是秉持儒家思想的第一代移民和被称为ABC(American BornChinese)的第二、三代移民之争,是代际之争。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据姜飞推测,这个帖子如果是出现在国内网站上,内容改为“我在北京奋斗17年,第一次回家见老娘”照样会引起轩然大波。那样就和代际之争扯不上关系了,争论的矛头将对准:在现代文化理念下,怎样评价建基在儒家传统上的孝道?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儒家文化进行批判和继承?进一步深入下去的话,还将会涉及当今中国学界和思想界所关注的道德重建问题。实际上,孝顺、面子、衣锦还乡情结只是这场争论的“表”,代际冲突也只是浅层次问题,只有深入到“中国人现阶段面临的道德困惑和重建”这一层面,才切中了争论的要害和核心。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