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抖落历史的荒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15:46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欧阳海燕 从这些证照上可以提取那个时代的“基因”,以“以小见大”的手法,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面目” 在许善斌的收藏中,不乏一些“反面证照”,突出的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证照。它们看似荒唐,却真实地印证了共和国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走过的曲折和艰辛。老许因此称它们是“共和国病例”。 老许说,国体如人体,不生病是很难的,生了病也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要敢于正视过去,只有深入研究“病例”,才能做到“下不为例”。 全面跃进 年代状态描述:1956年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个时候,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认识不够,一些中央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要使中国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在十年内超过英国、十五年内赶上美国(所谓“超英赶美”)。毛泽东号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会后,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工业上盲目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2006年中国钢产量41878万吨)的指标,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其他行业的“大跃进”。 1958年是中国的“跃进年”。 个案故事回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朱里二社放出我县第一颗亩产10261斤的玉米卫星”、“奖给南社人民公社——男女老幼总动员,钢铁产量翻两番”、“食堂巧做千家饭,吃饱吃好又吃省”,证照上这些特殊的字字句句只属于一个特殊的年代,1958年。那一年,发生了许多在人们眼里“荒诞不经”的故事。 故事一:水桶煮面条 “大锅饭”时代,为了保护“公共食堂”不受“侵犯”,公社干部不允许农民在自己家里做饭吃。在许善斌他们村,干部挨家挨户把锅刷上石灰,抽查时一旦发现石灰不见了,便要批评教育一番,有时还要拉到会上斗。 “吃饭不要钱”、“敞开肚皮吃”,曾经是一件人们梦寐以求的美事,但当老许他们村的农民“排队打饭”了一段时间后,却对这种“一步到位”的共产主义傻了眼,“排队要排很长时间,有时早饭排成了午饭,午饭排成了晚饭,晚饭排成了宵夜,饭菜也差得难以下咽。” “农民自有‘谋生’的本事,”老许说,“不让用锅就用脸盆当锅,用这个办法与人民公社食堂‘分庭抗礼’。”于是,1958年在老许他们村出现了家家用脸盆做饭的奇特“景观”。 可是在老许他们家,做饭用的铜盆也被人家收去回炉了,于是老许的母亲发明了“水桶煮面”。有天半夜,老许吃了一碗母亲用水桶煮的手擀面,那味道,“酸酸甜甜”的,令他回味至今。 故事二:扒坟建炼钢炉 为了“大炼钢铁”,山东的徐桂欣在她17岁的时候,到四五十里开外的山上砍树,再一个人扛着一棵十来斤重的小树走回来;为了让土炉子里的火兴旺不败,她熬了三天三夜没睡觉,最终获得了一面光荣的小红旗。 这些事在那个年代并不稀罕。稀罕的是,有人为了“大炼钢铁”,拆过死人“房子”。“因为‘大炼钢铁’需要很多炼钢炉,砌炉子就需要用很多砖,靠砖瓦窑现烧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除了房子以外是见砖就拆,农村那一年大兴拆猪圈墙和拆院墙。活人的房子拆完了,我们就瞄上坟茔地。”许善斌说。 当年老许和他的同学兵分三路,第一拨只管扒砖头,第二拨只管运砖头,第三拨负责“抄家”,就是检查坟穴里有没有好东西,如果有就拣了缴公。老许说他胆子大,就选了跟死尸打交道的“抄家”活。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还平生第一次见到了金元宝,只是还没在手上把玩过瘾就上缴了。除了金元宝,老许还抄出过一些死人用的瓷器和灯具酒器,但是因为“不好看”或“不中用”,不是砸了就是扔了。多年以后,老许走进了收藏的行当,才知道那些被他砸了或仍了的“废品”,价值可能要比金元宝得大多。 故事三:“见粪如见花” 捡粪 公鸡叫, 天亮了, 背起粪筐往回跑。 急急跑, 汗直冒, 生怕被人看见了。 为啥急? 为啥跑? 摸黑跟爷去捡粪, 穿了妹妹的花袄袄。 在许善斌的记忆中,1958年也是“诗歌年”。“大跃进把中国变成了‘诗国’,人人都成了‘李白、杜甫’。上级号召群众大张旗鼓地写诗,到处都有‘赛诗会’,到处都是‘墙头诗’。”老许说,1958年中国的诗歌产量,堪称“世界第一”了。这首《捡粪》就诞生在那个年代。 再看它时,老许摇头直笑,但当时这首诗的的确确白纸黑字地发表在山东省省报《大众日报》上。一个青年人对农村生活踏踏实实的情感,在那个年代,还有什么比这更质朴、更可贵?时过境迁,现代人已经无法理解他对“捡粪”这类事的特殊感情了,但老许说他年轻的时候看见粪就高兴得了不得,“见粪如见花”,马上想法铲回家沤起来喂庄稼。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粪是农民的重要财源,有道是: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当时公社还专门成立了粪管站,负责到农户家里去收粪,收了粪还要给农户开收据——有老许收藏的“襄樊市王寨人民公社粪管站粪票”为证,可见当时人们对于粪的重视程度了。 “神话”时代 年代状态描述: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革”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全国沉浸在一片“红海洋”中。 个案故事回溯:“文革”已经过去30年了,当年“万里江山一片红”的“革命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参与过这场“革命”的人群也“消失”了很多,时间离我们越来越远,景象也越来越模糊,“文革”印象如今多保留在一些白发人的记忆中。 故事一:“瞻仰芒果” 对于文革中间发生的“瞻仰芒果”事件,很多过来人都记忆犹新。“那个场面,太激动人心了。”山东的徐桂欣和吉林的刘蕴枝不约而同地这样说。 在许善斌收藏的1968年8月7日《北京日报》上,套红的头条引题是“最大关怀,最大信任,最大支持,最大鼓舞”,文中说:毛主席把外宾送给他的芒果,转送给了首都工农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这一特大喜讯传来,清华园内一片欢腾,万岁的欢呼声久久地响彻天空。 紧接着,全国各地的广播站和流动宣传车都在传达着这样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芒果要在全国 “巡展”。 山东的徐桂欣那天起了个大早,抱着孩子站在县城中学的操场上等待芒果。“那个时候,我们教师学生中谁都没有见过芒果,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大家猜这种水果一定非同一般,是个稀世珍品,有人把它想象成了《西游记》里王母娘娘的蟠桃,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一直等到天擦黑,护送芒果的卡车终于来了。 “那一幕可真够威风的,两个红卫兵捧着个玻璃盒子,里面是一枚黄色的果实,不大,后面还有四个解放军战士持枪守卫。”徐桂欣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人群中,声音有些激动。“我们把卡车围起来,伸着脖子看。后来,卡车费了好大劲才从人群中‘突围’出去。” “但后来听说我们瞻仰的那个芒果是塑料的。不过,那也无所谓了。”徐桂欣说。 吉林的刘蕴枝如今已记不得“瞻仰芒果”的太多细节了,那时她才14岁,只记她追着沿街缓慢行驶的护送芒果的卡车奔跑,跑了很远、很远,直到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毛主席关心我们,好东西舍不得吃,送给人民群众,所有人都深受鼓舞!”刘蕴枝说,“我当时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许善斌也经历过那次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他说,现在来看,为了一个塑料芒果,全县几十万人停工停产停课一天,真是荒唐。“所以,我要趁现在众多‘证人’在世的时候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并且要多收集些‘证据’,否则以后的读者肯定要骂这些文字的作者是瞎掰了。” 故事二:学毛著 文革期间,毛主席著作被奉为“神书”,世界上的一切问题书里都有现成的答案,碰上大灾大难只要“读书”就能迎刃而解。学习毛主席著作成为一场群众运动,全国都变成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大课堂”。 “不管开什么样的会议,甚至是一些火烧眉毛的紧急会议,会议开始都得拿出时间来专门学习毛主席著作,而且每个人在讲话以前,都得以祝‘万寿无疆’和‘身体健康’做开场白,然后根据发言内容选一段针对性很强的毛主席语录,当时叫 ‘活学活用’,念完了以后才能开始说‘正题’。”湖北的王蕾在重温那段历史时感觉有些异样。 在全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浪潮中,涌现出大批学习毛著积极分子。王蕾就曾被评为湖北省十堰地区学习毛著积极分子。对于这个头衔,王蕾说她的确在学习毛主席著作上比别人多下了功夫,“我白天在单位学,晚上在家里学,做饭洗菜的时候也在嘴上叨咕‘老三篇’,甚至在梦里都在背。” 而且她也似乎比别人更善于“活学活用”。王蕾曾经在单位食堂里解决了一场关于菜价的纠纷。打菜的时候,有人质疑菜价定得太高,与给他打菜的人发生争执。王蕾走过来说了一句:下结论要在调查研究之后,而不应在调查研究之前。顿时,两方无语。 老许把这场火热的全民学毛著运动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泡沫政治”。“这是一个人为制造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假象,它不仅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也破坏了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情,就像一个人一年365天顿顿吃饺子,再好的饺子也会‘反胃’。” 故事三:大串联 揣着10块钱,装着10张烙饼,1966年11月,小学刚毕业的刘蕴枝登上了从吉林开往北京的火车。 “一路上,一天一宿,根本没吃什么东西。车上人挨人人挤人,行李架上全都是人,上车时什么姿势,下车时还是这个姿势,手根本掏不进放烙饼的口袋。”刘蕴枝说,“但那时候小,身体也好,光顾着兴奋了,根本不觉得累。” 到了北京,刘蕴枝就被随时守候的接站车拉到了北京13中。领了一床铺盖,往教室冰凉的水泥地上一铺,美美地睡了一觉。 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串联。9月5日的《通知》发表后,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加速发展起来。“他们乘车不花钱,吃饭不花钱。一分钱不花走遍全国的神话,就是在那个时候创造的。”许善斌说。 对于刘蕴枝来说,这次串联中,终生难忘的一幕是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他们挥手。据统计,毛泽东总共接见了八次红卫兵,刘蕴枝幸运地赶上最后一次,也就是11月26日的那一次。“我们乘着一辆大卡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城楼,我看见毛主席站在城楼上向我们挥手,顿时激动地直哭。”刘蕴枝说。 除了北京,刘蕴枝在“大串联”中没再去别的地方。“那时候年龄太小了,不敢远走,但我听说有些大学生在‘大串联’中快把中国游遍了,有的甚至还出了国,去了缅甸和越南。” 在北京13中的水泥地上骨碌了半个月,刘蕴枝回家了,带着一身的虱子、5张长绿毛的烙饼、余下的2块钱。“我花了5块钱买了食品和纪念品,还给母亲买了一双3块钱的布鞋。”刘蕴枝说。 历史的碎片 1.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清政府发行的教育彩票。 2.《铁路工人报》的“庆祝开国号外”。 3.民国18年(1929年)3月,放足布告,为了解放妇女的小脚,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班子,县长担任班子首脑。 4.通背证。若不解释,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其含义。这是那个非常年代的怪事,能够全文通背“老三篇”或《毛泽东选集》的证明。 5.所赠的芒果照片。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芒果,它就像是神话中的“仙桃”。 6.农民吃食堂的贺年卡。 7.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1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单级教员讲习分所毕业证。 2.包棒冰的纸。对“革命思想”的宣传无处不在。 3.特务证。 4.第一届全国劳模大会发给内蒙某打狼队的奖状,1950年。当年的打狼队是全国的54个劳模之一,杀狼无数;如今狼已经快成珍稀动物了。 5.斗争彭真、陆定一、罗瑞卿、杨尚昆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誓师大会入场券。 6.土地改革运动时的翻身证。上面列有这个“翻身”中农分得的财产明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