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临终关怀病房:爱心陪伴最后旅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16:33 SMG《深度105》
走进上海临终关怀病房:爱心陪伴最后旅程
志愿者参与临终关怀

    上海SMG《深度105》3月13日播出“终极关怀”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李涛:

  今天我们要给您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特殊病房的故事。这里收治的全都是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然而,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他们并不孤单。一群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用爱心陪伴着他们走完了最后的生命旅程。本期的《天下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闸北区临汾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安宁病房。

  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安宁病房 2007年3月1日 清晨

  王桂英:我最想得穿,他们问我为什么,一点没什么,蛮好,糊里糊涂过去嘛算数。

  护士长:早上眼睛一睁,就想又一天,我又过一天了,这次过年过了,你又长一岁了,今天早上眼睛睁开,想想今天想吃什么,叫你女儿烧点什么,想点高兴的事情。

  王桂英:我想吃的东西,想得来,下次要她烧什么给我吃,大排骨。

  每天早上8点不到,护士长谢懿珍都会准时赶到病房。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和病人的聊天中开始的。

  安宁病房又被称为临终关怀病房,有40张床位,这里收治的都是被确诊为存活期在3个月之内的病人。安宁病房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治疗疾病,延长生命,而是通过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等办法来改善生命的质量,让这些即将到生命尽头的人们,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段路,平静地面对死亡。

  采访护士长谢懿珍

  普通

医院,开一点医嘱,主要以治疗为主的。我们这里收的都是临终病人,要观察他的,身体不舒服的症状,用药的要求,这个也是一部分,另外还有主要的就是,心理上有什么恐惧。然后我们主要是给他解除这个心理上的恐惧,让他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王桂英实况:我不怕,我年龄也到了,八十几岁了,我不怕走这一条路。我说我也可以走了,这个病我看人家生过的,生到后来相当痛苦,我说晚走还不如早走。)

  正在和谢护士长说话的老人名叫王桂英,今年已经83岁了。几天前,癌症晚期的她被送到了安宁病房。

  王阿婆膝下只有一个女儿,虽说女儿和女婿每天都会给她来送饭。但因为女儿的身体也不好,没法长时间地陪在老人身边。

  病人王桂英:

  我子女太少了,陪我一会会时间,有什么陪头,子女多好呀,我又没有儿子(一样的呀,现在儿子和女婿一样的)。哎呀,有儿子有女婿到底热闹一点

  主持人李涛:

  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病房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这里是许多绝症患者人生的最后一站。这里的医生告诉我们,病人到了这种时候,最希望得到的是关心,最害怕的是孤独。特别是像王阿婆这样子女长时间陪护有困难的病人,常常只能孤独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生命一分一秒地流逝,这份孤独和寂寞,又会有谁来分担呢?

  2007年3月1日下午2点

  实况:徐阿姨,你报纸带来了吗?带来了带来了。

  今天又聚在李美珍家的,是她的六个姐妹。这是七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年纪最大的77岁,最小的也有60出头。每个星期总有一天,七姐妹会准备一些这样的剪报和小礼物,然后去临汾医院的安宁病房看望病人。

  其实,这七位老人并不是真正的姐妹,安宁病房里也没有她们的亲友。不过,看着她们和王桂英之间的热乎劲,倒像是相识已久。

  (七姐妹与王桂英对话实况:你不要灰心,另外思想不要有负担。/我没负担。/你这样身体才会慢慢好起来。/我刚刚不是说嘛,你的病不要去想它,想点开心的高兴的事情,多想想,能吃就多吃点。/我现在吃得蛮多的。/阿姨啊,你看这个老妈妈很开心的,你思想要乐观点,不要去想病。/我不想病,我很乐观的。/对对,乐观的话,精神好,对身体有好处。)

  在整整7年前的2000年3月,七位老姐妹自发地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小组。每周一天,她们会来到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病房,陪病人读书读报,帮他们擦身剪指甲,风雨无阻。

  李美珍今年已经75岁了,去年在一次

车祸中被撞伤了左腿,现在腿里还有钢钉没取出来。这段时间刚好了一点,虽然走路还有些一瘸一拐,她还是坚持来到了安宁病房。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9,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