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部地下电视剧的非隐秘传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10:23 新周刊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为什么流行?

  文/周周

  导语:回忆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日子,即使是痛楚,经过今日的蜕化演绎,不仅没有痛楚,更有一种奇特的欣快。而这种令人陶醉与充满诗意的感性体验,正好迎合了当前中国社会一部分人那种彷徨无所依傍、只好钻到怀旧的温柔套子里的集体精神饥渴。

  每年春节都会火一部电视剧——去年是《武林外传》,今年则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部长达52集、无任何大牌明星出演、讲述陈年旧事、大打纯情牌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并没像以往走红的电视剧一样,在几个大台的黄金时段里出现,而是以网络下载与盗版光碟的方式传播,并获得60、70年代人,甚至80后人的狂热追捧。一个自称“BTV的狗仔”的80后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疯狂:“最近连着几天不看电视,不看黄网,不写字,一气看完”。并称之为“足以影响一生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太王朔了——整个故事结构来自于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间或穿插《动物凶猛》与《橡皮人》,男主角方言和配角汪若海的名字分别来自《过把瘾就死》和《看上去很美》,几乎每集都出现的经典台词:“从小就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身上吐痰玩——美好的童年啊!”出自《橡皮人》。而通篇“耍贫”式的调侃与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要角色,更是王朔作品的最鲜明印记。

  而事实上,这部戏的走红,离不开近期复出的话题性人物王朔的大力吹捧:“叶京(导演兼编剧)就像一个老匠人,一刀一凿地把一个完美的作品给大家呈现出来。”王朔与叶京——这两个2007开春最热门的文化人物以联手的姿态向世人宣告:我们的时代还远未过去。

  一个时代与一个阶层的挽歌

  电视剧一开始,方言的话外音:“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生命的每个角落,都会有一个被加工好了的故事。不管结局是福是祸,也不管它是美丽还是悲伤,岁月的洗礼总能给我们留下淡淡的回忆。这或许就是生命值得延续的魅力。”在结尾:“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地伤害别人,也轻易地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

  叶京认为这个开头和结尾,概括了整个一代人的青春岁月,每次听见这段话,都让他觉得恍如隔世。“真得感谢叶京,一下让我想起我是谁。”

  王朔在即将出版的新书序言里这样说。

  他们是谁?他们是一批军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出身良好而自命不凡,成长于文化大革命也受挫于市场经济浪潮,他们在革命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培育下长大,自诩为毛泽东思想的婴儿,做好了充当革命炮灰的准备,却先在消费主义社会败下阵来。

  再粗心的人,也领会得到剧中无处不在的优越感——北京人对外地人的优越感,军队子弟对老百姓的优越感,男人对女人的优越感,青年人对老年人的优越感。但可惜优越感越强,挫败感亦越重。他们之中也有分化:境遇好些的(如高洋),当年倒卖批文的是他们,投机倒把的也是他们,今日功成名就却又念起儿时梦想,不得不在宗教与《英雄儿女》的隆隆炮声中寻得解脱;他们之中适应能力差的,考大学与经商热都没赶上,或因为乱搞男女关系传播靡靡之音牺牲于1983年“严打”,或碌碌无为苟活于国营工厂今日面临下岗危机——他们是硬币的两面,或弄潮于一时,或被时代加速度无情抛弃。他们是如此拧巴,也是如此分裂的一代——就像艺术家艾未未写给自己的墓志铭:一个经典的人格分裂的人,他身上集中了那个时代所有的缺憾。

  现在是集体怀旧时间

  好吧,姑且如王朔所吹捧的那样,这部“中国最牛B的电视剧”是“那代人的《红楼梦》”,现在是他们的集体怀旧时间。关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人分为三种——上世纪50-60年代生人、70年代生人和80年代生人。前者意为怀旧,他们或曾为愤青或依然愤怒,他们曾如方言高洋们一样,揸过架,拍过婆子,做过生意,梦想过,也幻灭过;中者半为怀旧,半为猎奇,成长于改革开放,亲眼瞧见过广州来的没撕标签的“蛤蟆镜”和“喇叭裤”,更了解那一台台18英寸彩电的来之不易;而最幸福的后者对前辈只有猎奇的份,他们还在经历青春,却已经开始回忆了。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所着力缅怀的,与其说是过去的美好时光,不如说是一种毛时代特有的赤子情怀。虽然别人视他们为“流氓”,他们却常常以革命者自居,改革开放的产物——商人与广东被刻意加以丑化,做生意无非是尔虞我诈,最不要脸的人才能成功(如高洋李白玲)。“哥们儿义气”被视为最高标准,女人算是什么东西?除了犯贱(如金燕)就是水性杨花(如乔乔),如果不是李白玲可怜兮兮地得了白血病不得好死,方言还不会嗫嚅着说出“我爱你”——爱情只是对一个死者的施舍,而不是发自内心。

  正如鲁迅所说,怀旧常有一种欺瞒的幻象。人们常对身边行进的日常生活缺乏自觉,而已逝的生活往往更有魅惑和吸引力。旧是新生活的刻度,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日子,即使是痛楚,经过今日的蜕化演绎,不仅没有痛楚,更有一种奇特的欣快。而这种令人陶醉与充满诗意的感性体验,正好迎合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人那种彷徨无所依傍、只好钻到怀旧的温柔套子里的集体精神饥渴。——而这一点,或许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最大魅力所在。

  是什么杀死了纯真?

  这“一部分人”主要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已功成名就地成为今日社会之中间力量,但其骨子里却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做为这群人代言人的叶京曾经说过,现在的小孩(主要是女孩),远没有以前纯,眼神都不一样。但在剧中饰演最纯情角色卓越的演员文章做演员没多久,却已经把职业和生活分得特别清楚,“生活和演戏是两码事,演员是工作,如果让我选,我当然愿意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不是过去。”尽管在拍戏时他也曾被那个年代的纯真打动得一塌糊涂,但那种生活方式,通过演戏体验一遭就够了,干什么都得打报告的年代他觉得适应不了,“我现在很幸福、很安逸。”但试问那些口口声声怀念过去的叶京冯小刚们谁真想回到过去?王朔就更不可能,没有谁是傻子。

  在美国鬼才导演特里?吉列姆最近的一部电影《梦游天地》里,一个爱幻想的小女孩由于感到身处的现实世界过于残酷,于是幻想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只活在这个世界里,并且爱上了一个做过大脑切除手术,患有羊角风的傻子。在描述这部电影的时候,特里?吉列姆说他也无法下一个定义,“这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纯真的小女孩,但是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是一种病态。”

  在听说一部怀念1960—1970年代的电视剧正在流行时,正在中国访问的赫鲁晓夫曾孙女尼娜赫鲁晓娃毫不奇怪:“是的,俄罗斯人也这样,当他们对现实不满或觉得不公时,他们总想起旧时的好时光,但仅仅是那么一瞬。所谓的旧时好时光真的存在吗?恐怕他们自己都怀疑。”是的,美好的青春只存在于过去,而且大多在影视剧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