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说说画画:上海老行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15:47 南方人物周刊

  贺友直

  这里的画,先是发表于《漫画世界》的,因为我原来是吃连环画饭的,跑到漫画世界里去混饭,所以君武同志戏称我 是“起义将领”。

  这里画的,虽然都是自己亲见过的,但有的比较明白,有的仅只看过一眼,有的只凭一点印象,则不甚了了,所以, 画的有些比较靠得住,有的就经不起推敲,有的就难免瞎画了。

  作以上说明,以示老实。若有错处,谨向读者致歉。

  1“玻璃杯”

  在旧时的游乐场里,有一项服务,给看演出的游客泡茶。泡茶的“服务员”是女的,游客叫她们“玻璃杯”。“玻璃 杯”数电影场里的最多,此故何在?不详。“玻璃杯”除专司泡茶外,有否别的兼职?也不详。还有不解的是,靠区区几杯茶 资,怎够糊口?更不详。

  2白相人

  上海人嘴里说的“白相人”,指的就是流氓。因为这档人不做正经事体,只见他整日里东游西荡白相相,名称大概是 由此而来的。

  3“野鸡”

  这里画的站成一溜的女人,被人叫作“野鸡”,此典何出,不详。这样的景观,画的是旧上海的,现在见不到了。

  4卖长锭

  旧时上海,每逢初一月半的前一晚,就会响起“长锭要 啦长锭”、“卖长锭哦”的叫声。因为初一月半要祭鬼。 卖长锭的都是女的,也几乎都是浦东人。在浦西人的眼里,“卖长锭”成了浦东人的代号了。

  我这里画的情景,是看见过的。长竹竿的两头穿着长锭,扛在肩上渡船过江,刮风会否吹掉长锭?下雨怎么办?一阵 浪来会否把人颠到江里?赚几个钱真是不容易啊!

  5炭炉吹风

  日寇侵占上海时期,理发铺以此充电吹风,我曾有幸受用,今作画记之,以示不忘东洋人之“德政”也。

  6手拉风扇

  旧时,夏天,到浴室汏浴,到理发铺剃头,多见这种手拉风扇。在它的底下,扇起的风,这边来,那边去,一阵一阵 的,也蛮惬意。这种风扇,有单片的、两片相连的,也有三片的。这种风扇是要用人力拉才会扇动的。拉的十有八九是未成年 的男孩。孩子力小,拉一片看上去还不吃力,拉两片三片,又不许停,拉过一阵就渐渐缓慢下来。师傅一感觉到,就要骂,一 被骂,就再奋力。

  7外国阿妈

  过去,在霞飞路(今淮海路)的西段,贝当路(今衡山路)一带,随处可见中国妇女领着外国小囡荡马路,这也不觉 得特别,令人惊奇的是脑后梳了一个老式发髻的中年妇女,竟然满口叽里咕噜的洋话,同碧眼金发的外国小囡有讲有话,似在 交流,似在指点,还像是在训斥,听来很流畅,看来颇自如。据说,这种外国阿妈,凡在英美人家帮佣的,能听会讲英语,在 法国人家里的能听会讲法语,但都不会读。发音、腔调大都属于“洋泾浜”。她们就是被叫做“外国阿妈”的人。

  8拿摩温

  拿摩温是英文NumberOne的音译。意思是:“第一号”。《辞海》里这条的注解是:旧中国工厂中工头的别 称。原只用于帝国主义在上海设立的工厂中,以后上海的华商工厂也有沿用此名称的。

  拿摩温虽属“第一号”,但他只能在工人面前称“第一”,仗外国人或老板势力发发威,其实不过是外国人或老板的 爪牙、狗腿子而已。这档角色的德行和嘴脸,在表现旧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里时能见到。

  1织补

  织补这个行当,过去多数附设于洗衣店,补的多数是毛料衣服,或钩破的,虫蛀的,像画里补“玻璃丝袜”的,六十 年代末还能在街边、墙角见到,后来就自然地消失了。

  2拉洋片

  一人敲鼓击钵打锣,高声吆喝:往里那个看来,往里那个张啦,要看×××……这最后给看的画片,从不在上排暴露 ,藏在下面一排待最后才得显示。这几幅画片,绝对儿童不宜。在这部分画片更换时,操作者左右推动,使画片产生动感,每 看到此处,顷刻精神亢进,蹬足,舞手,吼叫,兴奋之情不可名状。如此表现,原出何因,现在明白,此乃弗洛伊德也。

  3缝穷

  缝穷,缝穷,越缝越穷,越穷越缝。不是吗?只有穷的才穿破衣,只有破的衣衫才需要缝补,所以,这个行当才是因 穷而生的。这个行当多见于工厂码头区,专为穷苦工人缝衣裳,所以直截了当地称之为缝穷。

  4外国人卖肥皂

  我听到过外国人卖东西也有吆喝的,这就是卖肥皂。他站在独轮车上,两手各捏着一块肥皂,一边拍打,一边吆喝: “Soap,Soap”,“Soap,Soap”。过路的人中多数听不懂他喊的,但看他手里拍的,车上堆的,懂得这是 卖肥皂。这种肥皂有蓝色花点,人们叫它为“兰花肥皂”,这倒并非是外国人做出的特产,因为社会上是有这样的品种。至于 外国人为何不制造像“固本”、“祥茂”那样一色而弄成兰花的,有什么窍槛,不得而知。外国人卖的这种肥皂,壮鼓鼓,湿 漉漉,卖相蛮好。见他拖牢过路人,试着在衣裳污迹上擦,再搓几搓,果然干净了。不过,买回去后搁上几天,肥肥的Soa p,就变成满身长白花的“豆腐干”了。

  5本帮面馆

  我吃过北京的炸酱面,四川的担担面,武汉的热干面,兰州的拉面,山西的刀削面,但最最使我忘不了常相思的是我 伲上海本帮面馆的肉丝汤面。

  肉丝汤面的特点是面糯滑而有韧头,浇头浓油赤酱并且料足,铺在面上,又高又尖,像煞教堂的塔顶。盛面的碗像只 小面盆,还未端到,热气香气已扑面而来。面,白里透黄;浇头,绿(菠菜)里夹红(肉丝);汤,不紧不宽;鲜,打嗝反胃 上来还有回味;量,小伙子吃也足够当一顿饭。

  6“小书”摊

  1982年暑假,法中友协派人来我国了解中国连环画的情况,在北京、上海等地采访了几位连环画家,收集了一些 连环画印刷品,之后,向各地出版社挑选了一些作品的原稿,于1983年在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举办中国连环画展览。展览 的形式很别致,地上摊了一堆书,书的周围摆了一圈小凳子,四面墙上挂连环画原稿。他们赞扬:中国把图书馆开到了马路上 。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他们是从我们遍布街头的“小书”摊认识到这一传播方式的深刻意义的。可是,我们的这种“图书馆 ”不知怎地消失了!

  7估衣店

  估衣店到处都有,就在上海,也不只是一处,但是唯独石路上的估衣店却与众不同。其一,它成市。石路,正式路名 是福建路。石路上的估衣店,集中于五马路(广东路)到四马路(福州路)这一段。在这路段之东之西,门面对门面,自南至 北,一家挨一家。路过此外,觉得犹如走进晒满衣裳的狭弄堂,密密满满,形形色色,虽不一定好看,却是邪气(上海话是非 常之意)闹猛。

  在店面门的上方挂满一排长衫、旗袍、大衣,店堂两侧墙面也挂满长袍短袄。在店堂正面的门槛里边或跨门槛处,用 木板搭一矮台,上面一左一右站立两个伙计,各人手里抓一件衣服,喊一句就猛蹬一下钉在台板上的竹片。喊叫声,甩抖衣服 的嚯嚯声,竹片打台板的啪啪声,一搭一档,此起彼落,很有节奏。吆喝很特别:“喔唷来格哉,看啦看末看,迭(这)件华 丝葛,十元九角八,侬讲几钿要?就算十元八。侬还觉着Ju(贵),零头撸撸(抹掉)脱。喔唷来末哉,再来看一看,存心 卖拨侬,就算八元八。侬还觉着Ju,就算整数八。八元还勿要,七元侬那享(意下如何)?七元还勿要,六元卖拨Na(你 、侬),再要Qiang(便宜)一点,明朝再来相。”

  8荐头店

  在过去,要雇佣娘姨、阿妈、小大姐、奶妈,有两个渠道:一、经人介绍;二、上荐头店挑选。熟人介绍的,优点是 可靠,但是不一定看得中;到荐头店挑选,虽然可以挑挑拣拣,可是看中的却又不太放心,因为来路不清。为此,荐头店除介 绍成功后收一份佣金之外,还要负担保的责任。当然,要当佣人的也要有一份担保押在荐头店里,否则不会让你坐到店堂“竞 选”的。

  荐头店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不被看作是正当行业,它一无货物,二无资本,三不靠技术,只要有一间门面,几只凳子 ,供人朝街一坐,被人看中领走一个,就算是做成了一笔买卖,做的完全是呒本钿的生意。这种店的店堂中央挂的是关帝圣君 ,瞧着这架势,似乎透出一股“白相人”气,这种店的老板,十有八九是此道中人,因为,他要“吃吃”人。

  9画行货

  画行货,就是指专画卖的画。此说不对。有哪个画画的画出来的画只给自己看而不卖的?不卖,他拿什么来吃?行货 ,是指粗劣的东西,东西粗劣,即使是货,有谁会要?有一说,挂在城隍庙画店里卖的画,属于行货。此说也不确切。现在有 的不止是挂在宾馆饭店附设的画廊区卖,甚至还有把自身签约包卖给老板的,其性质同挂在城隍庙里卖有甚两样?你能说后两 种渠道卖的是行货?不可一概而论。画以何种方式卖,这是画画人的自由,至于画的是不是行货,应由画画人自己来说。

  在旧时,画行货的被视为画匠,他们为养家活口,只得迎合着别人需要的画,画价低,身份也跟着低,有的手里功夫 其实并不低,只是由于进不到一定的圈子,没有相应的关系,得不到发展而庸碌一生。我认识几位这种“画匠”,很佩服他们 中有的人的本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