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剧的土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13:56 新世纪周刊

  -林奕华(香港)

  中国人不是没有尝试拍摄《欲望都市》的姊妹作——香港先后就有无线电视的《窈窕熟女》和独立制作的《男女字典 》,内地有《好想好想谈恋爱》。不过综合而言,把四个女人凑成一桌无所不谈的这种题材,真是在外国才能成为更圆的月亮 ,就看上述土产不但没有从荧幕跃登银幕,光是添食第二季也不可能,便反映出中国女性过于开放、活跃,甚至离经叛道,就 会遭逢白眼和受市场冷遇。

  反观美国电视剧中的“女权”,则在《欲望都市》后行情看涨。四年前《疯狂主妇》接捧成功打响美式师奶剧的头炮 ,陆续来的同类品种便有《口红森林》与《女人帮》。这三部剧集与《欲望都市》的最大差别是,前者走肥皂剧路线,剧情环 环相扣之外更追求柳暗花明。于是引发港剧纷纷效尤,直接复印《疯狂主妇》者有《师奶兵团》和《女人当自强》,就连近期 热播的《师奶股神》也是美版师奶剧持续延续的效应之一。

  只是从“拜金女”到“师奶”,我们的创作人充其量是东施效颦而不能青出于蓝,最大原因是原装版的成功因素一直 被我们拒之门外——西方人的许多创作都是用来转移或释放罪恶感,以致把释放的手段放大成“庆祝”和“歌颂”。类似行为 和情绪看在中国人眼里,想必只会引来“西风东渐,世风日下”的连声叹喟。

  这是因为我们把道德看得比洋人更高,更重要?如果以《欲望都市》和它的一众“后裔”为例,当中的多元性爱便是 鼓吹滥交,购物成癖是赞成浪费,无所事事是不务正业,与不该发生关系的人爱得火热是有违伦常。上述例子每一个都是美式 女权剧集的受欢迎桥段,但每个桥段都是不符合大众利益的社会禁忌。然而娱乐的重要功能,正是把不可能在现实中实践的欲 望幻化成人人皆能“无痛参与”的虚拟经验,目的是“预防胜于治疗”:愈多教条的社会,愈是造就越轨的欲望;愈是抑压犯 规的念头,愈会造成反弹的意外。

  心理学家一般同意像《欲望都市》之类的消遣品,可以用“幻想”来减轻“罪恶感”带给人们的道德压力。方法是提 供名叫“犯罪快乐”的满足,英文的说法是GuiltyPleasure。

  明显是一种以毒攻毒。原理来自对于“犯罪”后果的另类诠释。既然人人皆知犯罪需要受到制裁,制裁又须经历审判 过程,便没有人会不明白在观看《欲望都市》、《疯狂主妇》中的主角们有形地犯罪(毒杀亲夫)或无形地犯罪(耽溺于购买 奢侈品中)时我们为何如此快乐:只要我们不去“审判”她们,她们自然能“逃出法网”,而我们之所以对她们“网开一面” ,乃是出于自我投射,因为真正想为所欲为的是我们。

  现实中大大小小的责任和道德包袱皆在一声“管他的”之后尽抛脑后——在一个没有绝对对与错的天地里,我们不再 畏惧动辄被人标签。我们大可放开怀抱,把平常不敢曝光的私欲拿出来晒太阳。一个人不害怕,是因为没有人需要害怕。

  现在你该明白《欲望都市》之类的“女权影集”为什么总是安排主角们三五成群,原来那群莫逆之交不过是一种“人 格分裂”:当不容于任何道德观念时,那个名叫凯莉的我就会跳出来解放这个名叫米兰达的我;又,当莎曼莎的我与夏洛特的 我互相倾轧时,凯莉和米兰达一定责无旁贷充当和事佬。有了这样三或四位一体的“我”,当然比孓然一身坚强得多,也就不 再害怕面对冷酷世界中别人对自己的指指点点。

  在自己的小宇宙里彻底信奉“自私无罪”,才是令《欲望都市》之类剧集在个人主义的国度里开花结果,却无法成功 移植到我们土地上的真正原因。

  乍听guiltypleasure是女性在备受传统压迫换来的特权享受,所以才会没有男装版的《欲望都市》— —错矣!《水浒传》岂不就是印证中国人也有guiltypleasure的典范!可惜这五百年来中国人似乎更爱站在男 人的一边,否则今天即便没有中国版《欲望都市》,也早就有了《女装水浒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