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战争的新根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6日12:12 新民周刊

  雅培公司新近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京沪广三地近50%的家庭,幼儿的喂养和照看需要依赖于(外)祖父母;围绕 孩子的饮食问题,家庭冲突不断上演。

  撰稿·贺莉丹(记者)

  隔代喂养存在分歧

  一大清早,朱欣(化名)家就爆发了一场“家庭战争”:外公买菜时带了一份排骨年糕给外孙当早餐,想给外孙翻翻 花样,当即引来身为外企主管的朱欣的“抗议”,朱欣坚持孩子早餐应该健康清淡,还质疑出售排骨年糕的小摊贩是否有卫生 许可证。

  围绕孩子的饮食,类似家庭冲突不断上演。时下,由于年轻父母忙于工作,隔代喂养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20 08年7月12日召开的研讨会上,由上海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雅培公司共同发布的“京沪广2000个家庭隔代喂养 调查报告”显示:京沪广三地近50%的家庭,幼儿的喂养和照看需要依赖于(外)祖父母;与此同时,高达2/3的受访者 承认,隔代喂养存在分歧。

  调查显示,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近五成家庭的幼儿主要由祖辈来喂养,跟着宝宝团团转,已成为不少退休的( 外)祖父母发挥余热的舞台,父母亲力亲为的比例则不到46.3%。由于眼下年轻父母基本都是双职工,加上很多年轻父母 婚前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子女,所以将喂养重担“上交”。其余3.8%的家庭则由其他成员如保姆等来承担该职 责。

  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分析,从社会学角度而言,隔代喂养的成因主要包括:其一,是激烈社会竞 争下经济理性选择的结果,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流动和超时工作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女性如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子女抚养 上,或许会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从经济理性的角度考虑,市场价值高的年轻父母自然选择在职场多投入多获益,而祖辈 有时间、有经验,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喂养孙辈的责任;其二,流动人口、异地婚姻递增所致,以上海为例,新登记的结婚夫妻 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两地婚配”(即双方户籍地不同),“两地婚姻”、流动人口使更多的祖辈进城与子女同住,组成临时的 “扩大的核心家庭”,可以说,隔代喂养是一个无奈选择;其三,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推却应尽责任的结果。

  “实践派”与“理论派”之争

  “宝宝已经太胖了,可我婆婆还是净挑荤菜买,还叫宝宝多吃菜、少吃饭,一点都不科学!”谈起孩子的喂养问题, 32岁的杨女士牢骚满腹。杨女士的婆婆也有怨言:“我儿子小时候,就是这么喂大的!有什么不对?!”

  由隔代喂养引发的家庭矛盾屡见不鲜。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承认隔代喂养的主要分歧来自喂养知识和喂养方法,其 中,食品种类、食量和喂哺方式是父母与(外)祖父母辈在孩子营养搭配上的主要分歧。

  “一个小小的例子就能说明上述分歧”,调查主持方之一、雅培课题组组长汪岭表示,受访家庭中,在孩子已经能够 独立吃饭的时候,24.2%的(外)祖父母总是或经常给孩子喂饭,明显高于父母喂饭的16.6%这个比例,6/7的父 母主张宝宝应该独立进食,矛盾由此产生。

  超过半数以上的(外)祖父母喂养知识来自于长辈传授,父母的喂养知识来源较广,有近四成来自于听取书本、专家 等权威意见。年长的“实践派”和年轻的“理论派”各执一词。

  “这一代的年轻父母显然跟上一代祖父辈不一样的地方,他们有更多物质上的选择,可以选择不同牌子的奶粉、不同 的尿布、有更多育儿的书可以看……年轻父母有一个地方可以改变,就是不要这么教条,孩子必须哪个月要吃哪个牌子的奶粉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孩子是非常不同的”,参与讨论的作家陈丹燕表示,爱自己的孩子,就要关心他的感觉,而不是把自己 的想法强加给他,“爱他就是要给他乐于接受并且确实需要的东西”。

  此次调查发现,由于工作关系,近六成的年轻父母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3小时。上海一家外贸公司经理张女士 有一个4岁的女儿,她感叹,“我经常出差,孩子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很会惯着她,这个事情我也和她爷爷奶奶说 过几次,但老人坚持自己的想法……”

  上海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部长陈建军认为,祖父母协助喂养孙辈,有较多时间陪伴孩子,能给孩子较多的安全感 和早期依恋,也使年轻父母能兼顾事业与家庭。

  但祖父母的照顾与呵护并不能取代父母的责任。调查显示,由(外)祖父母喂养的幼儿更易有三心二意、挑食偏食等 不良饮食习惯。

  此外,超过85%的孩子在问卷中表示,希望父母能多陪伴他们一起吃饭和玩耍。“怎样克服隔代喂养中可能出现的 问题,使隔代喂养的优势更大发挥,值得我们关注”,陈建军表示。

  调查组认为,如何消除两代人在孩子喂养上的分歧,达到优势互补,是摆在许多家庭面前的现实问题。

  “隔代喂养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父母和祖辈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两代人需要更多的沟通与交流”,汪岭总结。-

  上海近半儿童挑食偏食

  任凭奶奶、外婆拿着饭碗跟在屁股后面,任凭爸爸、妈妈“威逼利诱”,宝宝依然自顾自玩耍,皱着眉头将嘴里唯一 一片青菜叶子吐出来。

  这是不是许多家庭中的常见一幕?

  最新出炉的“上海儿童饮食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1至6岁的上海儿童中,39.7%存在挑食的习惯,这个问题 随年龄增长日益突出,5至6岁的幼儿中,近一半都有挑食习惯;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困扰着很多上海家庭,68.2%的家 长对此表示担忧。这项调查由上海儿科学会儿保学组、上海营养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及雅培公司旗下小安素品牌 共同发起。

  “通过社区儿童保健医生面对面的询问方法,我们课题组随机调查了上海市静安、长宁、浦东、杨浦4区常住户籍的 1244例1至6岁儿童,获得了关于儿童饮食状况和不良饮食行为许多第一手资料,得出一些有趣的、值得思考的结论”, 该课题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儿童医学中心发育与行为儿科主任医生金星明声称。

  儿童常见的饮食行为症状主要有八项:吃得少、吃得慢、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某些食物、不愿尝试某些食物、偏爱 某些食物、吃饭时做其他事情、吃饭地点不固定。这次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上海儿童吃一顿饭的时间超过25分钟;44% 的儿童食量显然无法令他们的父母满意;44.9%的儿童经常或有时偏爱某些食物,导致挑食、偏食……凡此种种,令父母 们头疼不已。此外,超过70%的儿童吃饭时属于“三心二意型”,即边吃边做其他事情;半数以上的儿童属于“游走进食型 ”,即吃一顿饭地点不固定;45%的儿童需要“小道具”才能完成吃饭这项任务。孩子年龄越小,吃饭时的活动更丰富,“ 斗争”也显得尤为艰巨。

  有逾八成的家长采取“诱导”方法解决孩子的偏食、挑食问题。经调查,家长们最多的诱导措施是让孩子们边看电视 边吃饭,占35.7%;30.9%的家长边给孩子讲故事边吃饭;依次采取的手段是,使用玩具、甜食奖励等。12.1% 的家长不惜用逼迫的方法,强迫孩子进食,收效甚微。“这些措施都是错误的,使用越多,越会给孩子造成巴甫洛夫式的条件 反射:要吃饭了就要看电视,吃完饭还可以有其他的奖励……我们应该阻断这种不良及错误的关联”,金星明教授指出,家长 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可能会更进一步制造餐桌上的紧张气氛,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现有不良饮食行为,还可能加剧挑食 、偏食现象。

  此外,家长间的口碑和儿科医生是母亲寻求建议的主要渠道,儿科医生是母亲最为信赖的渠道。课题组建议,家长应 获得专业指导,采取综合、有效的干预手段,确保儿童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