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尔街歇了 好莱坞火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9日09:42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罗屿

  经济危机是好莱坞的巨大动力,金融风暴给了影视人无穷灵感。最艰难的时刻,往往催生出最伟大的电影

  多年前,伍迪·艾伦拍过一部影片《开罗紫玫瑰》,讲的是金融危机中人与电影的故事。那是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 大萧条时的美国。片中主角西塞莉娅是个典型的劳动妇女,白天在餐馆洗盘子,晚上则要面对毫无情趣的丈夫。她唯一的精神 支柱,就是看电影——一遍遍地看一部名为《开罗紫玫瑰》的爱情片。

  忽然有一天,奇迹出现了:片中男主角走下银幕。他与西塞莉娅相爱了。只可惜,他是个虚幻的人。这个世界没他的 位置,最后,他只能飘回片中,淡出人间。西塞莉娅呢,继续坐在银幕下面,看他表演,笑中含泪。或许,这就是电影的魔力 ,即使它所创造的幻想之城与现实世界永远保持着冷酷的距离,人们也心甘情愿地沉醉其中。尤其是在一个信仰没落、颓靡喧 嚣的时代,电影更成了人们心灵的庇护港湾。

  几十年后的今天,经济危机再一次袭击美国。同样是失业率飙升、物价飞涨、人心疲惫,就像《开罗紫玫瑰》描绘的 一样。大概有无数人会像片中的西塞莉娅一样,开始在电影中寻求温暖与力量。好莱坞的制片商们,也在此时亮出了他们的拍 摄计划:或者对金融危机绝口不提,在歌舞、搞笑片中,让人们暂时忘掉烦恼;或者将目光聚集真实华尔街,拍出贴近生活的 现实剧。

  忘忧草和强心针

  几个月来,福克斯公司的老板很忧虑,投资3800万美元的科幻大作《微光城市》,却被外界誉为“砸锅”经典, 上映后只有322万的票房。让人不禁怀疑,这家百年老厂,会不会成为第一个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好莱坞电影公司。

  好在之后的《马克思·佩恩》,为福克斯赢回了些面子,有一周时间,它占据了北美票房冠军。这部根据电脑游戏改 编的动作片,虽然剧情老套,但观众至少觉得,剧中人拔枪扫射时,那些疯狂的子弹仿佛也扫去了经济危机带给他们的阴霾。

  随着小成本温情片《蜜蜂的秘密生活》广受好评,福克斯终于领悟:金融危机下,像《微光城市》这样的“世界末日 苦情剧”,已经不合潮流。没人愿意在虚幻世界中再次经历不幸。人们需要的,是一株忘忧草或是一针强心剂。

  照此来看,迪士尼的《贝弗利拜金狗》、《歌舞青春3》,派拉蒙梦工厂的《马达加斯加2》,轮番成了北美票房榜 冠军,也就成了必然。一向刁钻的美国评论界,说起动物明星的搞笑耍宝,少男少女的载歌载舞,也是少见的温和:“人们尖 叫!大笑!它们真是疗伤的良药。”

  就连誓死要和好莱坞划清界限的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也头一次和他的美国同行说出了这样的话:“当我们意志消沉 时,这些轻松的电影,就像是治病解忧的阿司匹林。让我们再一次感觉良好。”

  此时,美国各大媒体也专门辟出版面,向公众推荐适合金融危机时观看的“疗伤影片”。被当年的罗斯福总统赞为“ 微笑天使”的秀兰·邓波儿的影片,卓别林的小人物影片,亦敌亦友的“猫和老鼠”,并列排在了第一位。这些同样产生于经 济大萧条时的作品,或许能再一次帮助美国人一解烦忧。

  上了“疗伤”推荐榜的,还有一部叫做《奔腾年代》的电影。片中主角是一匹叫做“海洋饼干”的矮腿残疾马。它的 故事,在美国几乎无人不晓。它曾和罗斯福、张伯伦、希特勒一起,登上了1938年“美国新闻人物榜”。

  因为弯曲的前脚、不匀称的身形,“海洋饼干”一出生就被它的主人判定为不合格的赛马,从没受过任何训练与特殊 照顾,它的前半生一直是个输家,只能在一些小比赛中奔驰,战绩奇差无比。直到它碰见了伯乐霍华德,霍华德看出了这匹马 的独特之处——有着无与伦比的自信。

  之后,在霍华德的调教下,“海洋饼干”发生了质变,他们共同创造了赛马史上的奇迹。当年,“海洋饼干”拖着韧 带破裂的左前腿第一个冲过比赛终点时,整个美国为之沸腾。它的故事,对于一个陷入经济萧条、焦虑和恐慌的国家来说,就 像一道灿烂曙光。

  无论是观众口味,还是媒体导向,都在向“疗伤影片”倾斜。好莱坞制片商们一向最能摸准时代脉搏,于是,原定于 今年11月推出的《哈利·波特6:混血王子的背叛》,因为气质过于黑暗,而推迟到明年7月;由两位奥斯卡影帝小罗伯特 ·唐尼和杰米·福克斯联袂主演的《独奏者》,则因为主角太惨淡、太郁闷,上映时间也从今年11月推迟到明年3月;另外 一部被延后的电影,是新任007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挑战者》,原因也是剧中人物过于苦情。

  另外,在几大电影公司的拍摄计划书上,你会看到这样几个片名:1984年的歌舞片《浑身是劲》,将被翻拍。这 部当年的“歌舞青春”片,现在看来,故事虽然俗套,但制片商们却看中了片中所宣扬的“舞出我人生”的亢奋劲头。

  上世纪30年代与秀兰·邓波儿齐名的好莱坞另一位“阳光小美女”朱迪·嘉兰,主演的童话歌舞剧《绿野仙踪》, 如今也将被再次搬上银幕,不过此次是以动画片的形式。朱迪的红唇皓齿,开朗眼神,甜美歌声,曾经温暖过无数人的心。这 次翻拍,制片商是想让人们借着美好的记忆,远离尘世之苦,寻求片刻安宁。

  除了音乐歌舞片,好莱坞还把目标投向了爱情轻喜剧。《水果冰摊子》就是其中一部。讲述了一些年轻的证券经纪人 ,努力攀登“职业阶梯”的故事。有意思的是,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很有闲情,要在片中客串一把,扮演一位金融 大亨。这部片子里爱情戏是重头。好莱坞大概是想借用“历经磨难,先苦后甜”的老套爱情模式,影射当今社会现实,套用《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一句:“无论怎么,我们都要一直走,一直走,走到‘黄金港’去!”

  与时俱进,直面现实

  最近,冯小刚多了个称呼——“与时俱进导演”。已经完成的贺岁剧《非诚勿扰》,他怎么看,都觉得缺少抨击现实 的力度。于是,闷头改起了剧本,在结尾处,加上了有关金融危机的一段,并把葛优、范伟拉回去重拍。

  和冯小刚一样,闷头改剧本的还有美国女作家坎迪斯·布什奈尔。这位《欲望都市》作者的最新小说《消费升级》, 几个月前被好莱坞买下了电影改编权。那是一个有关富人和他们名车豪宅的故事。按照布什奈尔的说法,“一桩桩动辄数十亿 的金融交易在片中完成,就连街道上的尘土都闪着金光”,可金融风暴让这个题材一夜之间过时了。现在,被搞得一筹莫展的 美国人,再看这个故事就好比往伤口上撒盐。

  无奈之下,布什奈尔只好在家里闭门修改剧本。她让剧中人尽量少谈股票与投资。《欲望都市》里的曼哈顿精英,张 口闭口的“性爱经验”,这回全被“奋斗经验”替代了。好莱坞制片商生怕奢靡惯了的布什奈尔,掌握不好火候,于是建议她 ,应当在故事里安插一个出身穷困,但一路打拼,最终有所成就的老总。

  金融危机下,好莱坞仍对《消费升级》这个题材不离不弃,刚好也代表了另一批制片人的拍摄方向——不走歌舞、爱 情、搞笑的“逃避主义”路线,而是借着经济危机这个现实题材,制作出贴近生活的作品。

  于是,不少电视台开始让他们的节目紧跟形势:“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在她的日播节目中,加入了为观众提供 “省钱秘诀”的板块;喜欢调侃社会热点的NBC电视台“长命剧集”《法律与秩序》,正在围绕金融题材进行改写,方向是 “要让人们看到金融界人士的愚蠢一面”。而福克斯电视台一个歌颂蓝领阶层的喜剧节目《2美元的啤酒》,突然成为收视大 热门,原因是小人物百折不挠的奋斗故事,非常打动人。

  华尔街上一次碰到难关,是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上世纪90年代。那时,就催生出了很多优秀的现实题材影片。一部 《反托拉斯行动》,蒂姆·罗宾斯塑造了一个酷似比尔·盖茨的软件大亨。在影片中,这个角色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坏事干尽 。另外,还有不少像《开水房》、《流氓交易员》这样的小成本电影,影射了那些出卖灵魂,被金钱冲昏头脑的股票交易员。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好莱坞一部电影从构想到融资再到上映,整个制作周期一般需要三年。至于电视,一般 要有七八集已拍好的“存货”才敢播出,现在拍摄的,最快也要等到明年2月才能在荧屏亮相。

  因此,制片公司要想在银幕或者荧屏上反映金融危机,又不至于在播出时过时,就只能想些另类点子。比如,HBO 电视台干脆编出了一个科幻题材,新片《美国城》的背景是在10年之后。那时,美国由于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一蹶不振,美 国人纷纷到其他国家淘金,在世界各国建立起一个个“美国城”。而另外一些制片商,则把故事的着眼点放在了如何愚弄华尔 街的“黑心商人”上。

  1987年,福克斯公司曾拍摄过一部描写股市大亨戈登·盖柯贪婪成性的影片《华尔街》。在新一轮金融风暴下, 戈登将成为“黑心商人”的代表,重出江湖。《华尔街》的续集已经筹拍,定名为《金钱不眠》,剧中将加入尽量多的“凡人 复仇”情节。

  按照编剧说法,“当人们在真实生活中感到无力时,只有移情至银幕角色身上,看那些坏蛋如何被痛扁。”这样看来 ,新片中的戈登大概不会衣冠楚楚地喝着红酒,念着他的口头禅“贪婪是美德”。这次的他,据说贪婪中带点愚钝,总是被积 极向上的年轻后辈整得很惨。

  大萧条催生大电影

  按照历史规律,经济越萧条,电影业反而越繁盛。上世纪20年代末,人们即使排队领取救济,也会挤出几枚硬币买 票观看疯狂喜剧、热闹歌舞片以及秀兰·邓波儿的甜美脸蛋。而1929年,好莱坞更是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每 张门票售价10美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遭遇了7次经济不景气。但是在这7次中,有多达5次让当年的电影票房反而强烈攀升。经 济危机永远是好莱坞的巨大动力,无论是“疗伤影片”还是现实题材,都能在经济震荡中获取灵感。同时,压缩的制作成本, 也促使制片商更用心、更审慎。因此,在最艰难的时刻,往往也能催生出最伟大的电影。

  最著名的,当属派拉蒙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中拍摄的《教父》系列。1972年《教父1》上映,这个充 满了“玫瑰血腥”的黑手党故事,几乎成了之后全世界“黑帮片”的代名词。

  而马龙·白兰度的“教父”形象,也让当时一位真正的黑手党领导很服气,这位黑色大人物觉得白兰度在片中抱着猫 的姿势和表情可怕又帅气,有一次,他在酒店碰到白兰度,很礼貌地请白兰度吃饭,并非常用心地模仿白兰度的言谈举止。饭 后,白兰度说:“其实,我紧张得想缩到桌子下面去。”

  今天,已经被调教得过于梦幻、过于商业的好莱坞,再次面对人世疾苦时,是否该想想,应放弃一些词浮意露的廉价 喧哗与冷嘲热讽,多些感情与真诚。或许这样,才能拍出《教父》这样激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无论是第一代教父白兰度 的手势——“尊敬我”,还是第二代教父阿尔·帕西诺的眼神——“爱我”,都是如此地撼动人心。好莱坞是否真的做好准备 ,重新赢回这个人间的尊重与爱?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