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驴友PK景区该否留下“买路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7日14:26  法制与新闻

  金中小禅/文

  如今,参与户外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但驴友们能走的线路却越来越少,这缘于很多旅游景区的“跑马圈地”,只要登 山线路通过景区,就必须购票或办证。驴友认为景区压缩了自己的活动空间,景区则认为驴友不能无偿享有景区的安全保障。 驴友与景区的线路收费之争,在各个景区重复上演,双方关于收费与权责的争论也在不断进行。

  驴友对景区设卡收费不满

  驴友是对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称呼,特指参加自助旅行、一般性探险、爬山、穿越等爱好者,也是爱好者们称呼自己的 一个名词。“驴友”来源于“旅”友和“绿”友的谐音,“绿”是指环保,不污染环境,此外驴的特点是耐驮,能适应艰苦环 境。因此,驴友是运动爱好者自豪的戏称。

  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驴友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据调查,河南驴友公认的背包游起 始于2000年,以郑州为例,8年间,驴友队伍已由当初的百余人发展到如今的上万人。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这种时尚的出游方式吸引了更多人的响应和参与。

  驴友多了,大家的热情高了,但是他们却发现,能走的线路却越来越少了。因为很多旅游景区纷纷“跑马圈地”—— 对户外登山团队设下了“绊马索”,只要登山线路通过景区,就必须购票或办证。对驴友而言,渴望的是纯粹的户外探险;对 景区而言,更看重的是门票的流失以及权责划分模糊所带来的问题。由此,驴友和景区的线路收费之争,便在全国各个景区重 复上演。

  2008年11月的一个周末,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山脚下,十几名驴友正聚集在一起,准备攀登嵩山。带队者是网名 为“弹簧”的人,他经常带队攀登嵩山。队伍出发了,“弹簧”肩上带着对讲机在前面开路,两名资深驴友在后面压阵,一行 二十多人向前进发。以前,“弹簧”带领大家走未开发和刚开发线路居多,但当天新手比较多,大家商议后,决定走一条“腐 败线”,这是驴友们开发得比较成熟的线路,路途较为平坦,一路上可以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但让“弹簧”感到不安的是, 此线存在一个隐患,他们可能遇上景区的人。

  果然,行至嵩山脚下,驴友们沿着小路开始登山后,刚转过一处山口,迎面走来一个下山的当地村民,“弹簧”赶忙 迎上去问前面是否有巡查人员,村民点了点头。“弹簧”紧张起来,忙拿起对讲机和后面压阵的两名资深驴友商量,看是不是 绕道前行。可就在说话间,几名不知情的驴友仍在前进,恰恰撞上两名巡查人员的“关卡”上。

  巡查人员是嵩山景区管委会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身着统一的深蓝色制服,他们守株待兔般等候在路上,很容易便拦 截了上山的驴友。面对“入侵”者,执法队员问:“你们已经进入嵩山景区,买门票了没有?”两名来自许昌的驴友和执法队 员较上劲,反问道:“我们又没有从你们大门经过,还需要买什么门票?”

  执法队员不依不饶:“进入景区就得购票,你们有票就可以让你们过,不然就不能过。”另一名驴友又说:“我们不 是游客,不参观你们景点,我们是来登山的,为什么要买票!”此时执法队员却不紧不慢地解释:“我知道你们是驴友,登山 可以,但得有登山年证(即嵩山游览证),你们有吗?没证登山就是不合法的,现在进入冬季了,防火是大事,你们这么多人 进去,带的东西这么多,万一着火了怎么办?”两名驴友顿时无话可说。

  “弹簧”见势不妙,走上去递上香烟,并掏出自己的登山年证说:“年证我有,这么多人上来了,不好再下去,你们 看能不能补票?少收点儿。”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后,由于只有5名驴友有年证,其他人每人象征性地掏了20元钱,一行二十 多人终于被放行。

  双方的“战争”在逐次升级

  过了关卡,驴友们开始议论纷纷,有人愤然指责:“不逛景点仍然收费,就是要留下买路钱,典型的霸权主义!”在 驴友们看来,驴友是一个以户外探险、休闲运动为追求的群体,和普通游客不同,驴友不参观景区的景点,基本上不享受景区 所提供的服务。即便驴友的探险路线穿越景区或进入景区,也只是通过而已,收费根本没有道理。

  驴友们认为,景区对驴友收费还有一些“卸磨杀驴”的味道,因为,现在的很多旅游线路都是驴友们开辟出来的。一 些景点原来可能是穷山恶水,是驴友们背包探险,踩出来一条又一条经典的线路,再由驴友在各论坛上发帖撰写游记,将其广 为传播,后来才被景区发现,就开发为旅游景点了。比如位于河南济源的小沟背,以前并不为人所知,就是几年前一些驴友进 去探险、露营开辟了线路,后来才被当地人承包加以开发。

  郑州资深驴友“非法吴”(网名)举例说,2001年秋天,他与郑州的几位驴友前往河南鲁山县探路,最终在经常 上山采药的山民引导下,成功地探出了一条具有一定难度、强度的全程水潭不断的环线,因景区内水潭众多,驴友们给它取名 叫做“珍珠潭”。这条线路很快成为河南驴友们的经典线路。如今这个地方也变成了景点。

  驴友们认为,很多景区都是在驴友的宣传、培养下逐渐扩大影响,这才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以及开发者的关注。开 发者或投资商见有利可图,于是便铺路架桥,建大门造宾馆,开发成可以吸纳旅行社游客的普通景区,然后就将驴友们拒之门 外。

  驴友“非法吴”感叹:“如今的景区越来越多,越圈越大,驴友们能走的路却越来越少,翻山越岭还是无路可走,碰 到景区的界就是所谓的逃票者,心理能平衡吗?”

  调查发现,驴友和景区之间的“战争”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但当时人们旅游经济的意识还不是很强, 双方矛盾并没有多大,偶有进入景区的驴友被景区人员拦住,也是在软磨硬泡和“下不为例”的交锋中收场。近几年,随着旅 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旅游景区掀起一轮轮的“跑马圈地”运动,景区范围越扩越大,与此同时,驴友数量也在呈几何级数增长 ,造成驴友与景区之间线路交叉重叠,不断“撞车”,在国内某景区,甚至出现驴友和景区工作人员大打出手的场面。

  当然,许多矛盾都是以驴友的妥协而告终。但是,双方引发的“战争”在逐次升级。

  驴友们说,现在不少景区执法队员就如同特工、间谍,他们经常上网,登录驴友召集活动的论坛,查看驴友新开辟了 哪些线路,然后增设人手查驴友。每到周末,很多线路上都能看到执法人员,有时他们就在路口打着扑克把守,驴友们远远看 见了,就得绕道。对此,一位驴友曾这样愤然发帖质问:“假如徐霞客在世,他还能轻松地走遍祖国山川吗?也许翻不了两座 山,他就得被盘查得只剩裤衩,这样合理吗!”但景区管理者则这样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对景区投入了就得要求经济上的 回报。

  驴友和景区“战争”的法律意义

  对于驴友提出的“霸权主义”,河南某景区管委会执法大队一位负责人认为,对驴友查票,是根据管委会安排对私自 进入景区者例行的检查。此外,冬季为防火期,这是限制驴友进山的一个重要理由。其实对驴友进行检查在景区是一个普遍存 在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半开放景区。以河南嵩山景区为例,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该景区处于省内中心地带,交通来往方便,且 名声较大,故焦作、许昌、洛阳、郑州等地的驴友都来此登山,且往往不买票。如果都不买票,景区还怎么发展?景区先期在 开发上已投入了大量资金,不可能提供无偿服务。

  国内一家景区负责人曾对驴友认真地进行过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驴友群体是户外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演变成的松 散型联盟,很容易带来不安全因素。这几年,那些前来探险、登山的驴友,结果被困在山中甚至出现伤亡的事故发生过多起。 尽管景区认为驴友进山没有买票出了事景区不用负责,但最后还得从人道主义立场去援救。

  河南嵩山景区管委会的董群忠举例说,2007年,一个女孩在太室山卢崖瀑布出事了,景区动用了消防、执法、公 安多个部门的力量救援,最后是由20多个小伙子轮流把她抬下山的。遇到这种事不能不救,援救就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即 使援救成功了,还闹出去一个不好的名声,好像嵩山景区不安全,经常出事,这算谁的责任!

  河南嵩山景区管委会一位工作人员也举例说:“前几年,一个浙江驴友来景区登山,结果摔死了,景区出于人道主义 考虑赔了1万多元人民币,家长却不依不饶,觉得赔得少,还告上了法庭,你说景区冤不冤?”

  在景区管委会看来,驴友进山给景区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安全管理上的隐患。平常我们都说是 权责划分对等,但驴友不承担买票的责任,却要景区承担救援义务,有失公允。

  面对驴友和景区之间的“战争”,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龙京红教授说,驴友是一个特殊的旅游者,尽管特殊 ,但毕竟是旅游者,景区对他们收费肯定是合法的。至于驴友们举例“徐霞客在世”,徐霞客是旅行,和现代社会的旅游不是 一个概念,徐霞客那个年代还没有旅游市场的概念,而现在的旅游提供的是一个市场化的产品。在古代,自然资源是无主的, 现代社会,自然资源是被授权开发的。

  河南某律师事务所的李华律师认为,发现景区和开发景区是两个概念,景区开发者只要是合法得到了开发权,他就有 权收费,毕竟对景区的先期投入不是一个小数目。作为景区经营者,他要追求商业利益。根据法律精神来看,景区对辖区内的 交通、游览、治安、安全负有法定职责,也就是说,不管购票与否,只要进入景区,景区都应承担一定的安全义务。至于一些 驴友质疑当地村民进入景区不收费,而驴友要收费,因为前者是生活需求,后者是消费需求。

  还有,驴友作为一个特殊旅游者,专走无人路线或者险僻路线,如果出事,景区是否应承担安全职责呢?对此,法学 专家认为,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有点难以界定,景区对一些无人线路或险僻路线,只要挂出牌子进行警示,如果驴友明知有警 示还要进去,那出了事就责任自负,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很难认定,景区不可能把每条路都挂上警示牌,何况有的线路景区 都未必知道,那是驴友们自己走出来的。管理部门坦言,景区与驴友的矛盾,目前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某些景区推出的登山年证的做法,驴友们对这种能够明确合同关系的办法并不认同。驴友们说,事实上,景区推 出的年证购买者多为当地人,外地人很少购买,因为不是当地人,驴友团体很多都是临时性的,一年就去那么几次,花钱办登 山证不现实。

  某景区管委会的一位负责人坦言,他们也曾和一些驴友团体或户外联盟联系过,说只要买票或办年证,要登山也罢, 探险也好,景区可以派人跟着,做向导,负责防火、安全等,但驴友团体是个松散型组织,联系几次都没有下文。

  如今,驴友与景区之间的“战争”仍在持续,这或许是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阵痛,一方是规模化产业化的景区 ,一方是自由松散的出行团体,不对称性必然会产生摩擦,问题究竟如何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摸索。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相关专题 法制与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