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凌德
2月16日,金庸在香港出席“萍踪侠影归去,笔翰文心长存——一代武侠宗师梁羽生创作成就回顾”座谈会时,自 谦称其文学及历史功底均不如梁,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也只是跟在他的后面。
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在悉尼病逝,享年85岁。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周瑜曾慨叹“既生瑜,何生亮 ”。相反,武侠世界“一时瑜亮”且同龄的梁羽生和金庸,却惺惺相惜。
创作缘起一场武术擂台赛
1954年,武术界两大门派──太极派和白鹤派在澳门举行了一场擂台赛,虽然对擂比武只有短短几分钟,引发的 热潮却多天不断;而擂台赛当天,与澳门一海之隔的香港《新晚报》的一群编辑、作者,包括金庸与梁羽生,也为这场擂台赛 而激动不已。经过一番谈论,大家都认为武侠小说肯定可以吸引读者,于是决定在《新晚报》副刊开辟武侠小说连载专栏,并 指定由谈得最起劲的梁羽生执笔。比武擂台赛次日,《新晚报》即推出有关武侠小说预告,第三天,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 武侠连载小说面世。
果然,小说一推出就受到各界关注,不仅在香港、台湾,甚至国外都引起轰动。《龙虎斗京华》被公认为新武侠文学 之始,梁羽生自此成为一代武侠文学宗师。金庸紧随其后,也写了自己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两人共同扛起了新 派武侠小说的大旗,“金梁并称,一时瑜亮”。
55年作品卖出上亿本
据统计,梁羽生一生创作了35部武侠作品,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等。金庸则 有14部作品,他曾把自己的小说名称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作品大部分初于香港《明 报》连载,甚受读者欢迎。经作者集结修订单行出版后,在华文圈广为流传,尤以长篇作品更为畅销,多次被香港、台湾、大 陆等地改编摄制成电视剧或电影。过去数十年,金庸与梁羽生普遍被认为是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家,被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 泰山北斗”。文坛人士形容二人:金庸气度不凡,笑而含威,颇有大师神采;梁羽生从容不迫,温文儒雅,很有名士气韵。
出版梁羽生所有著作的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副总编辑孙立川指出,上世纪80年代,有人为梁羽生的作品算过一笔账, 以每本小说在内地可以卖500万本、他当时共有30部小说计算,55年来,梁羽生的书在内地共卖出1.5亿本至两亿本 ;金庸则卖出5亿本。“两人的作品在过去数十年,在香港、内地、台湾以及海外的发行量,正版加上翻版、盗版的,可能达 到7亿本。其影响力之大,可说无远弗届,不知养活了多少家出版社!”
“金庸是国士,我是隐士”
有趣的是,梁羽生和金庸这两位既是同事又是棋友、文友的朋友,暗地里却总是有点较劲。其中,梁羽生尤其不服气 金庸,他曾对外声称:“近10年来港台东南亚各地武侠小说大兴,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1966年时,两人甚至有过一场沸沸扬扬的笔墨官司。当年,梁羽生化名“佟硕之”写下《金庸梁羽生合论》,在 这场“笔仗”中挑了不少金庸的错。譬如,梁羽生在书中指出,他认为金庸的小说最闹笑话的还是诗词方面,如在《射雕英雄 传》中,就出现了“宋代才女唱元曲”的妙事。所谓“宋代才女唱元曲”,是指《射雕英雄传》(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早于 元朝)中,女主角黄蓉与“渔樵耕读”中的樵子唱答《山坡羊》一事。樵子所唱的三首《山坡羊》曲子以及黄蓉答唱的那首, 正是引自后人的作品。据他考证,前者出于张养浩,后者出于宋方壶,二人俱为元代散曲名家。张养浩出生于1269年,宋 方壶更在张养浩之后,试问黄蓉如何识唱元曲?金庸后来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一个“讲故事的人”的自白》作出回应。 他自谦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只求把故事讲得生动热闹,他之所以写武侠小说,只是当做一种娱乐,自娱之余,复以娱人而已 。文中他很含蓄地对梁羽生的批评提出了辩驳。
后来,梁羽生本人曾接受旅澳华人作家黄惟群采访,谈到这场“笔仗”时说,尽管有些字用得厉害了些过火了些,可 以商榷,但“我并没贬低金庸”。黄惟群问他如果再写《金庸梁羽生合论》会有什么补充,梁羽生笑言:“再写是不可能了。 如今环境不同了,大家也都不写武侠小说了。我们的友情是过去的,尽管不灭,但他是国士,我是隐士。”言语之间,长期归 隐江湖的梁羽生,对金庸还是有一些微词。
不过,无论外界如何猜测、论断两人的关系,金梁两人却都在不同场合展示彼此50多年的友谊。
“亦狂亦侠亦文的好朋友”
在武侠世界以外,象棋和围棋是梁羽生的两大爱好。他工作完成后,常常与同事“厮杀”一番,以棋解压。同事里有 梁羽生固定的一群棋友,金庸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常常在下班后杀得天昏地暗。
今年1月22日,惊闻85岁的梁羽生在悉尼病逝,同样也是85岁的金庸在给梁羽生的挽联上所写的是:“亦狂亦 侠亦文好朋友”。他说:“新派武侠小说最早是梁羽生兄首创出来,我是跟在他后边的。”
2月16日,金庸在香港出席“萍踪侠影归去,笔翰文心长存——一代武侠宗师梁羽生创作成就回顾”座谈会时,更 首度对外承认,其文学及历史根底深厚均不如梁,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也只是跟在他后面。他说:“他中文程度比我好得多, 他来指教我,我大部分都接受……多谢他。”
在金庸看来,梁羽生的30多部小说都注重一个“侠”字。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一定要有侠气,没了武功都没有关系。”金庸说,梁羽生的小说非常注重历史观,每部都有 历史可考,将正邪分得很清楚。他笑称:“他写得比较规矩,但后来我名气比他大,原因可能是我写得没那么规矩,比较好看 点。历史都知道了,就没有那么好看了。”谈到梁羽生的人品,金庸更是赞不绝口。他说:“不是与他长期做朋友的人不知道 ,他好多地方不计较,比如下棋,谁输谁赢不计较,哈哈一笑就算了。”金庸说,梁羽生的好多好处他学不到:“不是因为他 过世,我故意讲好话,真的自愧不如。”
香港名导细说不为人知的故事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共有35部,其中大部分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广为流传。早在1966年,香港名导张鑫焱就将梁 羽生的作品《云海玉弓缘》搬上银幕,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重大影响,影评人对其给予极高评价,票房也相当成功,梁羽生自 己看过电影后也点点头,表示满意。
张鑫焱在2月16日的座谈会上,还向外界透露了他和梁羽生之间不为人知的往事。张鑫焱回忆说,1980年,他 再度着手拍摄梁羽生另一名作《白发魔女传》。为拍好这部电影,他不惜把剧组拉去黄山,每天从清晨拍到晚上。当时的生活 艰苦,剧组人员的主要食物就是竹笋。可即使付出如此艰辛,电影上映后,张鑫焱仍受到不少“梁迷”的批评,有人更以《梁 羽生你别太难过》为题发表影评,认为电影不及小说精彩,这让张鑫焱备感失落,一度想退出导演舞台。
张鑫焱正在灰心丧气时,有一天接到梁羽生的电话,请他出去吃饭。宴中,梁羽生拍拍张鑫焱,用仁爱、宽容的态度 ,轻声劝解他“不要太难过”。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张鑫焱依然感慨万千,“作为晚辈,我真正聆听梁先生教诲的机会不多 ,但他宽厚、仁爱、博大的胸怀,整整影响了我一世做人的方法。”
3年前,已经退休的张鑫焱力邀导演徐克,改编拍摄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希望有生之年,还能再拍摄更多梁 羽生的作品。”
“梁羽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
出席座谈会的另一位嘉宾——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武侠文学研究者邝健行称赞说,梁羽生将外国著名文学作品中 的人物形象,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严肃文学创作的主流思想,变化融合进作品之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
“梁羽生敢于参考外国著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敢于接受那个时代严肃文学创作的主流思想,把这些变化融合, 进入他的作品之中。”邝健行说,读梁羽生的作品,会发现好似《卡门》、《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中非中国传统女性的性 格,也会发现有些像《牛虻》中的亚瑟般具有社会改革热情的主角。此外,从文学史发展角度看梁羽生作品的成就,邝健行认 为,新派武侠小说出现后,极短时间内,立即在社会引发多层面的影响,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较少见。而武侠小说风气影响所 致,不仅限于文字写作和阅读范畴,还深入其他艺术领域,电影、话剧、图画,以至后起的电子游戏。
香港《大公报》2月17日发表文章指出,梁、金武侠小说的文学成就,在于开创一种新旧文学交融的写作手法,保 留章回体,但文字浅显,而且将江湖恩怨、儿女私情与朝廷权贵之间的争权夺利结合起来,令“侠”的主题变得更为突出。
文章慨叹,当时的香港社会,阅读风气远较今日为盛,各大媒体都有文学副刊和小说版,而追看副刊小说是市民读者 生活中的一大趣味,副刊也成了培养作者、产生文学家的园地。可惜到今天,报刊仍保留文学副刊或小说版的已凤毛麟角、寥 寥可数。“梁羽生、金庸的创作如出现在今日,恐怕也只能叹一句生不逢时。”
(未经《青年参考》报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新闻故事”版稿件,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