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峰
近期,北京市公安局陆续收到由工商、邮政等部门转来的消费者反映电话购物上当受骗的投诉。这些消费者通过电话 订购的名牌手机、高档手表、最新数码产品等,到手后发现是制作粗糙的山寨机、假手表、根本无法使用的电子垃圾和手机玩 具,但退货无门。
警方在侦查过程中发现,这不是简单的消费纠纷,而是涉嫌诈骗的刑事案件。随着案件的侦破,骗局也随之公开。
有吸引力的诱饵
从事违法活动的“电购公司”,往往会用一定的诱饵来引消费者上钩。
虚构厂家销售代表或大电视购物公司客服身份,推销所谓功能强大的新款名牌手机,将功能说得天花乱坠,并用所谓 直销优惠方式吸引消费者。
虚构消费者中奖了等事实,欺骗消费者有机会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产品。
宣称以旧换新,用掌握到的消费者曾经购买某些电子产品的信息,欺骗消费者可以用补足差额价的方式,买到公司新 推出的产品。
采用“问题手机召回”引诱消费者上当,“电购”人员以厂家售后服务人员身份向消费者谎称,其曾经购买过的手机 存在质量问题,公司在召回手机的同时,为弥补消费者损失,可以享受半价购买新手机的服务。
以“发货错误”为由,引诱消费者二次受骗。从事违法活动的“电购公司”使用各种方式引诱消费者订购商品、支付 货款、发现收到的商品不符后,消费者电话询问“电购”公司时,“电购”公司的话务员称是“发货错误”,并提出可以重新 发货并补偿消费者的损失,但消费者必须仍然按照“货到付款”的方式支付一部分货款,才能重新寄去产品及退款,由此让消 费者再次上当。有的消费者居然被这样连续诈骗三次。
冒充“家电下乡”商品,骗取消费者信任。一家从事违法活动的“电购公司”,已经开始以“家电下乡”的名义欺骗 农村消费者,声称所推销的是家电下乡指定商品,消费者订购后可凭借“电购”发票从当地有关部门拿到补贴。
使用剧本的销售队伍
警方在查获一个“公司”的时候,遇见两名应聘者。原来,这个窝点设置了20张电话座席,到被查获时却只有10 名电话销售人员,为扩大销量,他们以广告公司招聘销售人员的名义在职介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用优惠条件拉人入伙,特别 注明有相关购物销售资历者优先。
求职者加入此类“公司”后,会有专门的资深人员对其进行培训。他们准备了种种推销商品的剧本,用一问一答的方 式向话务员传授“电购”业务技巧,其培训核心就是要求话务员“把鼠标当作键盘卖出去”。对于应聘者,这些公司还设立了 严格的门槛,如果你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推销出一定量的“商品”,“公司”就不会聘用。为了保证销量,有的话务员还把话 术剧本,贴在面前照本宣科,特别是对其中可能引起消费者怀疑的环节,做了标注,以及时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警方调查发现,从事违法活动的“电购公司”的话务员,大多为女姓,她们的主要收入是按照推销价值的一定比例提 成。
打一枪换一地方
从事这种骗术的团伙,已经形成了从非法收集信息——租用办公地点——招募培训话务员——用话术骗取消费者订单 ;及从假冒伪劣进货,到签订投递协议,包装发货,货到付款的经营链条。不法团伙在从事骗术的同时,也在多个环节规避风 险。
骗子公司为逃避打击多是未经注册的非法公司,在写字楼或者居民楼内租个房间开通电话就开始营业,骗取一定数量 消费者后,就会换个地方重新开张。也有少数正式注册的公司,名义是做广告、市场,用合法身份掩护电话推销诈骗行为。这 些“公司”都使用网络电话,这些电话显示的是北京号段的座机号码,其实是网络虚拟号码,消费者根本无法知道其真实的拨 打地址。货物出了问题想投诉时,才发现销售商子虚乌有。
消费者们是怎么上这些“电购公司”的当的呢?很重要的原因是“电购”非法收集、购买消费者的通讯信息。当“电 购”公司的话务员准确说出消费者的姓名,还有相关消费经历,往往令消费者放松警惕。话务员们还会根据消费者的身份推销 不同的产品。
正规的送货渠道
在电话推销环节,骗子们玩的是“隐蔽战”,而在送货收款环节则明目张胆走正规渠道。
据调查,大部分从事违法活动的“电购公司”挂靠在专门的包装公司下。由正式注册的包装公司与邮政部门签订投递 合同,通过邮政“代收货款”。
也就是说,实际消费者接触到的是货真价实的邮政快递人员,但快递人员对货物实际情况并不知晓,邮政部门也只是 向寄件人收取固定的邮资,对于消费者交钱后发现的货物不符,只能让消费者与销售方联系。因此,这一环节的关键就是先交 钱再验货,为此,“电购”公司印制了提示贴——“付款前请确认包裹是否完整”,还附有所谓的投诉电话。
(作者单位:北京市公安局)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9年5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