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息太多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6日13:21  新民周刊

  撰稿/夏佑至

  3月11日的强震和海啸带给世界的震撼,并非止于自然灾害。日本首相菅直人称这是日本自二战以来所面临的最严 峻考验。这种考验已经从灾害及其应对方面不断扩大。

  和地震和海啸造成的巨大损失和这一既成事实相比,核电站危机更令人感到不安。福岛核电站的危机还在进一步加深 之中。尽管局面到目前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被地震损坏的核反应堆和核辐射污染扩散疑云,已经成了悬在日本乃 至周边国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对抢险救灾乃至重建都将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

  在传统的看法中,核电作为能源,有经济、安全、清洁和稳定四大优势。但此次危机同时挑战了这四种认知。日本的 核电站共有54处反应堆,核电占日本电力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如今其中11座反应堆受地震和海啸的影响已经关闭, 全国的电力供应受到影响,不仅加剧了灾后生活的不便,还使得大型工厂纷纷停工。作为日本工业和贸易的支柱,汽车和电子 产品制造商停产,会进一步打击日本的经济。

  当然,除了可能进一步推高石油价格,核电厂危机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国际能源供应的格局。现实情形正如德国总 理默克尔在演讲中所说:核电将是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不可缺少的过渡。但日本的灾难已经藉此演变成国际性的事件。重估 核设施安全性的呼声已经兴起。欧洲爆发了反对核工业和核设施的游行,各国也都纷纷开始检查、评估和披露核电厂的安全状 况,以安抚民众的担忧。

  由于中日之间的特殊地缘关系,福岛核电站危机爆发伊始,中国政府就不断强调,中国核电厂是安全的。中国政府密 切监视着东南沿海一带的核辐射情况。但除此之外,对日本发生的灾难,中国显然还有更多的事情可做。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 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温家宝总理请日本记者转达了中国政府的慰问。在此之前,中国国际地震救援队已经开赴灾区,而此 后不久,第一批来自中国的救援物资也运达东京。

  中国民间对日本灾情的关注,也超过了对近年来任何一次国际事件的关注程度。大量媒体记者前往日本采访。就中国 媒体对国际事件的报道而言,如此多的记者自发在现场进行报道,很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此事也在网络上激起了经久不息 的讨论。

  灾难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厘清。在2008年的四川地震中,就有人质疑众多的记者对灾区脆弱的后勤供 应而言是一个负担。这种看法再次出现也许并不令人意外,但其实是极其偏狭的。

  国家和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远方的新闻虽然不像身边的事情那么直接可感,却可能对他们的生活产重大影 响。没有及时和多角度的消息来源和报道,人们无从判断自身的处境,也无法对未来的行为作出调整。这是现代社会需要媒体 的主要原因。

  日本的灾情对中国的重要性表现在几个方面。那里有数十万中国侨民,那里有大量和中国的有关的生意,核电厂的安 危可能影响到中国,那里的政府和人民如何处置灾难,为同样多灾的中国提供了镜鉴……这种列举是不可能穷尽的,而这正是 我们需要现场报道的原因。这场灾难对日本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必须有媒体到现场才能 得知。

  有人说,信息已经太多了。但我们不知道多少信息算“刚刚好”或“太多”了。CNN的信息、NHK的信息、CC TV的信息加起来,也许已经超过了你的接受能力。但一条信息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价值。对有的人来说,信息太多了, 另一些人——比如,对那些家人在灾难中失去联系的人——却觉得远远不够,因为里面没有他要的信息。没有哪家新闻机构能 够满足所有人的信息需求。只有开放和有竞争的报道环境,才可能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信息需求。

  对中国媒体来说,另一个指责是他们的专业素养不够,不能真正适应国际新闻、灾难新闻和现场新闻的报道要求。这 需要媒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除了不断到国际新闻、灾难新闻的现场去,没有其他的途径能提高记者在这方面的能力 ,以便更好地获取信息,服务公众。

  至于记者的到来给灾区后勤供应带来的压力,是现代社会必须付出的成本。灾难发生之后,日本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 简化了针对记者的签证服务流程,以保证更多的记者可以更快地前去采访,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认知。▲

(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