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海汶:与“海鸥”一起翻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3日12:15  新民周刊

  海鸥照相机重现江湖,是收藏品还是实用品,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对“中国制造”的一番“叫魂”,能有 多大的意义?

  

  主笔/沈嘉禄

  

  上海的泰康路274弄也叫“田子坊”,这是对210弄“本名”的刻意模仿。当然事实上,所谓“田子坊”也是黄 永玉在喝醉酒的“半昏迷状态”下臆造出来的弄堂名称。上海人的随意宽容或者说喜欢搞点虚头花脑的新鲜事,在这个子虚乌 有的名称上面体现得富有戏剧性。这个不管他了,反正田子坊现在成了小资乐园和时尚前沿。

  如果我们找到15号,那是一幢没有厢房的三层楼的石库门,就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不卖东南亚的饰品也不卖 日本料理,更不卖印上另类话语的搪瓷茶缸或变形金刚,而是一个老相机制造坊。这家店于去年9月底开张,隐迹江湖多年的 海鸥双反机械相机在此重现,并接受公众的聚焦。

  ——这个东西,不仅淡出摄影圈,也早就退出上海人的生活了,老古董吗?

  

  一个理想激活一条流水线

  

  老古董海鸥牌照相机与陈海汶有关。在互不买账、暗中飙技的摄影圈,陈海汶是一个“特别会来事”的人,北京奥运 会期间,身为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他拉起一支队伍,浩浩荡荡奔赴全国各地,为56个民族拍摄全家福。这支强悍的游击 队历时12个月,奔袭19万里路,用统一的图片视觉语言完成了对中国所有民族的一次成像,在有限的画面上体现了历史、 建筑、服饰以及特有的精神风貌。也因此,他当年荣获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项——金像奖。

  这个来事,表明他喜欢搞些稀奇古怪的创意。上世纪80年代初,20岁出头的陈海汶在上海一家饭店当学徒,他爱 好摄影,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台海鸥牌照相机。1983年5月17日——亏他还记得这个日子,拿着三年来积攒的6 0元和从哥哥那借来的60元,共120元,终于买了一台海鸥4B型双反照相机。怕记者不信,他还拿出这张在一本书里压 得十分平整的发票——也亏他保存至今。

  外表五大三粗的陈海汶,有时说起话来喜欢追求文绉绉的句式:“海鸥照相机是见证时代印迹的记忆光圈。”确实,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海鸥牌照相机堪称国货精品,与上海牌手表一样也是中国制造的典范,还曾打入了国际 市场,改写了中国150年来相机零出口的历史。“海鸥照相机占到中国出口相机总额的70%。外国人也很喜欢用它。”陈 海汶说。

  爱好摄影的人一般也顺便爱好收藏照相机,陈海汶也不例外。从2000年开始,他将海鸥各个时期的明星系列产品 全部收齐,现在已经有100多台。陈海汶自己有一个印刷企业,业务挺忙的,印刷厂坐落于上海南郊闵行,厂区旁建有南郊 小园,是他的工作室兼私人会所,那么这样一个有钱人搞个收藏,实在不算什么。但是,从爱好转向一门具有文化涵义的创意 产业,倒并非一般人敢做。

  生产海鸥照相机的上海照相机厂在松江,曾经是一家规模不小、效益相当不错的国有企业,海鸥也算国产名牌中响当 当的老字号。但是因为体制、机制以及品牌培育等方面的原因,没能及时跟上产品升级换代的“国际步伐”,错过了单反时代 和傻瓜机时代,又错过了数码产品研发阶段,它只知道兢兢业业地生产胶片相机,卖不出去还在出品。最后,他们只能接些“ 一两百台国外教学用机”之类的小单子,勉强维持。

  在这个过程中,海鸥照相机厂经过改制,公司化了,接着又实行民营化改制,先后四易其主,2005年,海鸥照相 机全面停产。国内唯一持续大批量生产的传统机械相机装配作业线只得宣布停产。这标志国产“双反”时代黯然终结,“海鸥 ”品牌折翅坠落。

  不能跟陈海汶聊起这个,一聊他就要“春花秋月何时了”、“无可奈何花落去”地发一通感慨。“这不仅是上海本土 摄影家曾经拥有的共同记忆,相机产业的‘中国制造’也是整整一代人努力奋发的心血结晶。为传承老相机制作工艺,延续对 机械相机的眷恋之情,我——陈海汶,从朋友那里得到这个信息后,忍不住要站出来。”他说。

  陈海汶向记者简单地介绍了照相机技术进入中国的历史:

   1956年北京大来照相机厂仿制西德“莱卡”。

  1957年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调集照相机修理部的老工人,联合原吴良材眼镜店的眼镜师傅、其他五金文具行的资 深技师一起成立照相机试制小组,在惠罗公司的阁楼里试制成功第一批四种型号的照相机,均仿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著名机型 ,其中之一的“上海58-4型”双反机型为仿“禄莱”机型。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成立。1962年出品“上海4型” 相机,和“203型”相机一同在广交会上亮相,受到外商欢迎并首次外销。

  随后上海照相机厂又相继研制成功“海鸥4A”、“海鸥4B”、“海鸥4C”等双反相机,其中海鸥4A-109 是整个中国制造的最经典的一款相机,代表当时国内仿“禄莱”最顶尖的制造技术。1985年,上海照相机厂创下年产量4 3万台的辉煌业绩,成为全世界产量最大的纯机械照相机厂。

  据1985年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已有轻工业部定点照相机厂近40家,分布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哈 尔滨、沈阳、重庆、广州等全国主要工业城市,年产量超过100万台。然而至上世纪90年代,几乎全军覆没。半个世纪的 辉煌,有谁还敢津津乐道呢?

  为传承老相机的制作工艺,继续寄托对机械相机的眷恋之情,在2009年将原海鸥照相机公司几位资深技师召集起 来,并买下这条国产双反全机械120胶片老相机装配作业线,让它复活。

  与流水线一起买下的是散落在各个车间角角落落里的零配件,包括生产所需的治具、夹具、模具和配件等,陈海汶算 了一下,这些“中国照相机工业的碎片”大约可以装配一千余台相机。

  一番鼓捣后,第一台样品下线了,但试拍效果却让陈海汶皱起眉头——这款4A型双反相机模仿的本是双反相机领域 的极品德国禄来相机,但与禄来的效果相差较大。经与老师傅会商后,陈海汶找到了原因:当时厂方为了降低成本,将照相机 里27个重要的零配件换成了塑料材质,这不是以次充好嘛!陈海汶很生气:这绝对不是人们记忆中做工精良的海鸥相机,要 让相机在收藏市场上不断升值,必须用回以前的金属零部件,重归经典。于是他花了60万元请台湾高级技师重新开模,

  最后陈海汶还发现,这个型号的相机,外壳居然也是塑料的,这与老克勒的作风不符,就一律做成“非常生辣”的金 属外壳。海鸥的LOGO也由英文的SeaGul,换回早期的中文“海鸥”字样。他还在每台相机后面钉上铜质铭牌。每架 标价3600元推向市场。

  

  石库门里的传奇

  

  在计划经济时代,海鸥牌照相机的售价是120元,现在陈海汶要卖到3600元,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你自有定 价权,但有人认可吗?

  “当然有!开卖那天就有人排队,当天卖出50多台,有些客人是专程从东北坐了飞机赶来的。”陈海汶说。“接下 来两个月内卖出500多台了,目前存货不多了,总共也就装配了1000台左右嘛。我现在心情相当矛盾,希望大家喜欢海 鸥相机,都来收藏。但又怕卖光,零部件没有,你本事再大也做不成。你说再加工零部件,那个投入会非常大,岂止几百万! ”

  “我再告诉你啊,1998年海鸥厂推出的建厂40周年纪念相机质量还不如这款好,当时售价已经为4800元了 ,我卖3600元,绝对是照顾到收藏爱好者的感情,是一种感情上的呼唤。现在你知道吗?这台照相机在网上已经炒到了1 .4万元啦。”陈海汶说。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数码时代了,拍摄、成像、冲印、存档均在瞬间完成,海鸥照相机这种“双反”,捧在手里操作的 玩意儿,显得无比笨拙,还会有人玩吗?照相机如果失去实用功能,还有价值吗?陈海汶认为胶卷时代还没结束,胶卷还有地 方冲印,他也准备引进这样一套设备,满足发烧友的需要。“海鸥120还是可以玩的,全世界摄影圈里的发烧友与专业摄影 师还在玩。越是被数码包围,越能显出胶卷的经典价值。”

  最近,陈海汶决定把这款照相机的售价提升至5800元。

  老师傅们集聚在南郊小园里装配最后500多台海鸥照相机,每台400多只零件,一条流水线每天只能装配一台。 “这1000台差不多就是绝版了,慢慢做吧。我不急的。它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具有经典意义的收藏品。”陈说。

  据记者了解,海鸥牌照相机在全国还有几百家销售网点,但卖的都是数码产品。那么,陈海汶又为何将他的老古董放 在田子坊这条引领时尚的弄堂里销售呢?

  陈海汶其实是有考虑的。“有一个史实很多人并不知道,1957年,十几位资深技师成立照相机试制小组,就在石 库门的弄堂建筑里试制成功仿苏联‘卓尔基’的35mm平视取景照相机,定名为‘上海58-I型’。可以说,弄堂是海派 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相机制造工业的摇篮!”

  出于这种情结,也为了向手艺时代致敬。陈海汶将他的小店布置成一个小型的海鸥照相机博物馆。限于空间规模,整 条生产线的作业并不在这里,而单单撷取了最关键也是最后的一道工序在这幢石库房子的三层楼进行,底楼是售品部,《中国 的五十六个民族》以及多角度展示海派文化风情的《上海·印象》、《航拍上海》、《上海老房子》等摄影集……它们讲述着 图片与照相机的关系,以及图像对世界文明的推动。陈海汶本人收藏的一部分照相机也陈列在柜子里。二楼被布置成老相机珍 藏展厅,这里收藏陈列着曾经由上海制造的几乎所有型号“莱卡”相机和仿“禄莱”双反相机。二楼亭子间是他与朋友喝茶聊 天的地方,老旧的柚木吧台、餐桌与收音机营造起老上海风情。

  

  照相机博物馆的信念

  

  这个石库门里的照相机世界虽然精彩,但只是个窗口。多年来,陈海汶一直酝酿着一个美丽的愿望,就是建立一座中 国摄影博物馆。

  陈海汶希望自己买下的这条流水线能成为中国摄影博物馆的叙事主线,或者说是灵魂,让它串起中国照相机制造业半 个世纪的历程。他激动地说:“在日本数码相机充斥市场每个角落的今天,除了海鸥,还有哪个国产品牌相机能保存下如此珍 贵的印迹呢?”

  上海卢湾区政府非常重视陈海汶的海鸥小店,并由副区长陈霄玉带队考察过他的流水线。之后不久,区政府找他商谈 ,将原卢湾区文化馆中的一块场地让给他,建立一个正规的照相机博物馆。

  说到此,陈海汶搓着双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下有事可做了。我可以做大点,做好点。”

  拟建中的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环境很好,与田子坊仅数步之遥,离八号桥艺术创意园区也很近,附近还有全国闻名 的星光照相材料器材市场。这些可望给博物馆带来充分的观众。

  据陈海汶介绍,博物馆建成后将作为上海摄影家协会文化交流基地,成为中外老相机收藏鉴赏家的交流平台,以及相 机制造流程工艺及摄影原理的科普基地。

  他说:“中国摄影已形成广泛的大众化趋势,然而摄影博物馆作为摄影文化的集中体现,目前还很缺乏,长春有‘中 国照相机博物馆’,杭州有‘高氏相机收藏馆’,他们分别藏有老式照相机千余台,但还属于家庭式收藏,专业性不强。浙江 的‘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以老照片和文献为主,老相机藏品仅百余台;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中国摄影博物馆’仍停留在网络 虚拟阶段。那么我就应该填补这个空白。”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将以老相机制造生产线为特色,展示中国相机制造史及老相机制造工艺,以唤起中国相机产业 的振兴。它也是一个活着的博物馆,展现真实的装配线、真实的装配技师、真实的相机制造。

  除了主题区“我们共同走过”一组雕塑之外,还有老相机与历史影像、中国照相机工业史展区、相机制造工艺展区、 经典相机陈列区等,而“海鸥”4A-109型传统装配作业线肯定是这里的亮点。

  “图纸已经出来了,工程施工队也将进场,顶多3个月,它将诞生。”陈海汶说:“我现在琢磨着开馆日,有几个选 择: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11月5日——上海制造的第一台相机‘上海58-1型’研 制成功;还是上海旅游节或国庆节?《新民周刊》的读者也可帮我出出主意。”

  最后,记者向陈海汶抛出一个可能会引起他不快的问题:海鸥照相机重现江湖,是收藏品还是实用品,这已经不重要 了,重要的是,你对“中国制造”的一番“叫魂”,能有多大的意义?

  陈海汶倒没有生气,以一贯的乐观态度回答:人,尤其是上海人,应该为自己的信念搏一记。▲

(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