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伙依靠自学考取重点大学

2012年12月01日02:39  汉网-武汉晚报 微博

  大学校园中的楷模 天之骄子里的翘楚

  华科大“研究生品德模范”评选揭晓

  他们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既取得令人羡慕的学习成绩,还具备了值得仰慕的时代精神。近日,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第五届研究生品德模范颁奖典礼,以“孝”“善”“义”“毅”“责”为标准,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出了10位研究生品德楷模,他们的事迹受到了广大师生热议。

  依靠自学考取大学的博士生

  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依靠自学考取重点大学,并一步步奋斗成为直博生。昨日,记者见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2010级直博生陈朝吉。

  陈朝吉1987年出生于广东省湛江雷州海边的农户家庭,家中排行第四。“1999年,小学毕业前,父亲告诉我家里没有钱,不能继续供我读初中了。我平静地接受了现实,毕竟在十几年前的广东农村,辍学是普遍现象。”陈朝吉告诉记者,得知无法继续上学的消息后,自己也没有放弃过曾经希望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梦想。

  “辍学并不代表学习过程的终止,上课只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形式而已。我打算效仿华罗庚,进行自学。”1999年到2002年,陈朝吉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白天在田里干农活,穿过大片的无人灌木林去浅海滩捕鱼虾、拾破烂,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坚持自习。

  “劳累了一天之后,晚上在煤油灯的光线下自学数学、物理,是我每天最踏实、最自由、最开心的时候。”陈朝吉说,他的一个儿时好友总是将教材和学习资料借给自己,并与自己交流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讨论学习上的难题。

  2002年春天,陈朝吉的父亲提出,希望当时刚满14岁的陈朝吉跟着表姐去城里卖猪肉。听到这个消息,陈朝吉欲哭无泪,感到连自学的机会也即将会失去。这时,他得知镇一中即将进行初三的尖子生录取考试。他告诉自己:要么重返校园,要么去卖猪肉。“那一个月,我每天从早上7点学习到晚上11点,连午休时都在听英语。”陈朝吉表示,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的考试,他最终如愿考入尖子班。

  重返校园的陈朝吉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在校学习机会。他比其他同学花更多时间去自习,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03年,他被保送到湛江市二中实验班免费读高中。200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2010年,他成为该校直博生进入创新研究院学习。

  攻读博士的陈朝吉生活安排得很丰富,周一到周五,坚守实验室做科研,周末和三五好友小聚聊天,偶尔打打球,听听音乐。谈起未来,陈朝吉信心满满,他打算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攀沿。他说:“对科研的热情支撑着我现在的生活,有梦可追的日子总是充实而无憾。

  大学生投身公益事业六年

  大一刚入校就加入学校公益社团投身支教,六年来将专业知识与公益事业结合,在该校第五届研究生“品德模范”评选活动中,该校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1级硕士付聪与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社会公益之路。

  “用一段不长的时光,做一生难忘的事情。”2006年,大一刚进校时,付聪就加入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援之缘支教协会。在援之缘支教协会三年的时间里,付聪跟随组织在武汉周边地区的小学、中学进行支教活动,同时还参与了各种义卖、募捐活动。“将专业知识和社会公益相结合,一直都是我为之努力的目标。” 大三下学期,付聪参与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我们的项目是‘电动型越障爬楼轮椅’,在确定项目定位时,我们将它和社会公益结合起来,使得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地提升了。项目最后获得了湖北省的特等奖和全国的铜奖。”本科毕业之后,付聪主动申请并加入了校团委组织的支教团,来到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中心学校开展支教。

  “家徒四壁,房间里面除了有电,有床,其他什么都没有。”付聪回忆起刚到歇马镇时的环境,至今仍觉得艰苦:住宿的地方除了两张床没有任何其他的家具,最近的公共卫生间也在200米之外,由于支教时恰巧碰到处理设备故障,连自来水都没有,只有靠买瓶装水做饭。冬天的时候经常碰到大雪封山,支教的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学校,哪里都不能去。

  生活条件方面的艰苦并没有影响付聪的工作热情。“我带的是初中部,主要教计算机和政治。计算机是我的强项,但是在上课之前还是遇到了难题。”面对学校里面还停留在Windows95系统、满是灰尘的电脑,付聪整整研究了一个礼拜才使计算机勉强能进行正常的教学。“虽然折腾得很辛苦,但是上课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神还是挺开心的。虽然机房的电脑无法上网,但是对学生来说,终究是新鲜的东西。”

  “作为从来没有给学生上过课的大学毕业生,在支教时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也许等我们适应了环境,找到了门道,也是我们该离开的时候了。所以大学生支教的任务不仅是灌输知识,而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让学生们树立对外面的世界憧憬。”一年多的支教经历,让付聪对社会公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熊猫血”男生

  将无偿献血坚持到底

  “只要能给更多的病患输送延续生命的希望,我就会将无偿献血坚持到底。”华中科技大学水电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蒲桂林是一名平凡而又“特殊”的学生,来自四川南充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的他,最大的“与众不同”,是他身体里流淌着被称为“熊猫血”的Rh阴性血,这种血型非常罕见,仅仅约0.3%的中国人拥有这种血型。

  2010年6月2日,同济医院出现一名出生仅四个小时的婴儿在进行全身体检时发现不幸患上了罕见的溶血症,这是一种由于母亲与婴儿的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婴儿急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新鲜血液换血治疗,但婴儿的血型正是有“熊猫血”之称的RH阴性血,情况非常危急。

  同济医院随后立即联系了武汉市血液中心,由于蒲桂林之前曾经在武汉市血液中心进行过相关的个人信息登记,武汉市血液中心通过血库样本对比后得知蒲桂林的血型正是婴儿所急需的“熊猫血”,在最短时间内就联系了蒲桂林,随后他毫不犹豫的赶到武汉市血液中心,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后,与其他3名同样具有“熊猫血”的献血者成功为该婴儿“接力献血”。

  2011年7月的一个晚上,蒲桂林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次是一位年纪较大的病人生命垂危,急需输入“熊猫血”救治,接到求助电话后,正在寝室准备睡觉的蒲桂林立即套上一件T恤赶往武汉市血液中心,为病人献血400毫升。得知病人病情转好后,蒲桂林方才离去。

  “除了为需要输血的急症病患献血,我每年都会参与至少两次无偿献血,两年时间,我无偿献血累计超过1000毫升。”蒲桂林表示,通过两次在武汉市血液中心紧急献血的经历,自己意识到“熊猫血”对于急需输血的病患者的重要意义,决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力参与无偿献血,让需要“熊猫血”的病人通过血库的储备得到更加及时的救助。

  “脐橙哥”帮家乡父老

  卖橙7万斤

  白色的休闲衬衣,墨蓝色的牛仔裤,鼻梁上一副无边框眼镜,一身平凡打扮的“脐橙哥”王立平却有一番不平凡的事迹,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第五届研究生“品德模范”称号的他,去年帮助家乡父老在武汉卖出了7万斤脐橙,还在网上建立“好橙网”,把家乡的赣南脐橙推向全国各地。

  去年11月,从表哥打来的电话里得知,家乡赣南的脐橙丰收但严重滞销,王立平很是着急。想到村子里堆积如山的脐橙,再想到乡亲们白天黑夜劳作的身影,王立平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在走访了学校附近多个水果摊,了解到武汉脐橙价格比老家要高时,王立平萌发了将家乡丰产的脐橙运到武汉售卖的念头。几天的思索后,他决定放手一试,以学校为“据点”,在汉推销赣南脐橙。

  去年12月,王立平便开始在武汉各大高校BBS论坛上发帖,并通过QQ群四处发布消息,讲述家乡脐橙滞销的情况。很快,就有不少老师和同学联系上了他,表示购买的意愿。就这样,王立平在网络收到来自武汉各大高校的第一笔“订单”。

  接到“订单”的王立平立即在校园内租下了一间小仓库,并与家乡的表哥联系,拖了一卡车脐橙到学校里。启明学院副院长刘玉教授从网上看到王立平卖脐橙的信息后,发动学生帮他搬运、宣传和销售,刘玉教授不但自己买下20箱,还在全系推销,老师们也开始通过网络转发消息,帮忙“叫卖”。

  脐橙运到学校仓库后,王立平和表哥两人将按照订单地址,将脐橙一家一户的“送货上门”。一箱脐橙约10公斤,卖50元,价格低于学校附近的市场价格。与此同时,通过口口相传,更多的订单纷至沓来。“第一批运来的2万斤脐橙,不到一天就卖掉了一半,学校有的院系和部门在采购了一批之后,还追加了订单。”王立平告诉记者。

  “在同学和老师们的大力帮助下,去年一共卖出3300箱近7万斤脐橙。”销售中,王立平发现,农产品滞销现象相当普遍,主要原因是农村与城市信息对接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于是,今天他组成了销售团队,在网上建起了“好橙子”网站,并在淘宝网上开起了脐橙专卖店。

  见习记者 李晗 通讯员 周前进

  (原标题:华科大“研究生品德模范”评选揭晓)

(编辑:SN010)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